听到吴浩的介绍,众人也都非常露出了赞赏之色。
周院士笑着赞赏道:“能在沙漠地区建立这么一座大型智能农场,着实了不起。”
赞赏了一句,他随即紧接着问道:“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具体怎么实现‘自适应’?比如遇到突发的病虫害,系统能自己应对?”
吴浩点头,随即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台平板电脑调出农场后台的病虫害监测界面,然后将其投射到旁边的大屏幕上,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叶片的显微图像,红色方框圈出几只刚孵化的蚜虫。
“大家请看看,这些分布式传感器每30秒就会扫描一次叶片,AI能识别98%以上的常见病虫害。
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启动紫外线消杀装置,或者调整营养液的微量元素比例,比如增加几丁质酶的浓度,让蔬菜自身增强抵抗力,全程不用人工干预。
这套识别模型是我们用近十年的种植数据训练的,连戈壁特有的沙蝗幼虫都能精准辨认,这可是外面买不到的‘核心算法’。”
张副总这时指着传送带上的番茄,笑着插话:“成本能压到比传统大棚还低,这点最让人意外。
我之前看过一个关于智能化蔬菜工厂的报告,上面说光水电费和人工采摘费就占了成本的六成,你们这怎么做到的?”
“关键在‘闭环’。”
吴浩走到水培系统旁,指着循环管道解释:“鱼菜共生本身就把水资源利用率提到了95%,比传统大棚节水70%。
再加上基地的光伏板供电,能源成本能省掉一大半,您看屋顶那些柔性光伏板,每年发的电不仅够农场用,还能反哺基地电网。”
他顿了顿,算起了细账:“从外地运蔬菜到戈壁,冷链运输成本每公斤得3块多,遇上极端天气还容易损耗。
传统大棚一亩地一年人工成本至少5万。
我们这呢,一座占地千平的智能农场,全程就3个研究员负责系统校准,机械臂采摘效率是人工的8倍,折算下来每公斤蔬菜成本还不到1块5,比超市里的普通菜便宜近一半。”
“在城里的农场也是这个成本?”
众人中的一位专家追问道:“城里地价贵,会不会抵消优势?”
“反而更划算。”
吴浩调出城市农场的卫星图,然后接着讲道:“我们在城区建的农场多是模块化的立体建筑,从外表看就是一栋普通的玻璃大厦,和普通建筑没有什么区别。
而这样的高楼呢,能够充分的利用土地和空间,从而提升空间和土地的利用率。
而且城里离消费者近,省去了运输损耗,从采摘到送到居民手里不超过4小时,新鲜度上去了,溢价空间反而更大。
现在上海、广州那几座农场,会员预订量早就排到下个月了。”
张副总这时忽然想起什么,看向吴浩:“你刚才说这农场还有战略价值?除了保障基地员工,在城市里的那些,真能应对突发情况?”
“去年南方暴雨,有座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被淹了,周边菜场断供了两天。”
吴浩调出当时的应急调度记录然后接着讲道:“我们在那座城市的三座智能农场当天就启动了应急供应模式,机械臂24小时连轴转,三天内送了120吨新鲜蔬菜到社区,价格还保持平时的水平。
居民在网上说,‘看到配送车来了,心里就踏实了’。”
他转身看向窗外的戈壁,语气沉了沉说:“这还只是民用。
在军事领域,我们已经做了小型化试验,把智能农场压缩到集装箱大小,搭载在边防哨所或野外驻训基地。
光伏板供电,雨水收集系统储水,哪怕在零下30度的高原,也能种出小白菜和番茄。
去年冬天,xZ某哨所试用了一套,战士们第一次在腊月吃上了新鲜生菜,炊事班长说‘比罐头香多了’。”
“集装箱大小?”周院士眼睛一亮问道:“那岂不是能跟着部队机动?”
“正是。”吴浩调出集装箱农场的设计图,讲道:“模块化设计,用军车就能拉走,4小时内就能搭建完成。
野外驻训时,一个集装箱能满足一个连的日常蔬菜需求,维生素c含量比脱水蔬菜高80%。
这对长时间野外部署的部队来说,不仅能改善伙食,更能稳定军心。”
张副总拿起一颗还带着水珠的生菜,对着光看了看,忽然笑道:“原来一棵菜里,藏着这么多门道。
从戈壁到城市,从民用到军用,你们这哪是种蔬菜,是把‘自主可控’种进了土里啊。”
众人都笑起来,看向智能农场的目光里多了层敬意。
玻璃墙外的阳光透过叶片,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这些技术落地时,在现实里扎下的根。
离开智能农场,摆渡车驶入一片被铁丝网围住的区域。
里面矗立着数十座银色的球形建筑,像是落在戈壁上的巨型水珠。每座球体表面都布满了传感器,天线在阳光下反射着金属光泽。
“这是极端环境模拟实验室,”吴浩的语气严肃起来,“能模拟从-60c到80c的温度变化,还能制造沙尘暴、暴雨、强辐射等极端环境。
我们的各种武器装备,设备产品都要在这里经过1000小时的老化测试,确保在任何战场环境下都能正常工作。”
周院士望着其中一座正在模拟沙尘暴的球体,里面的能见度不足三米,风速计显示瞬时风速达到32米\/秒:“这种环境下,电磁炮的供弹系统会不会卡壳?”
“这正是我们测试的重点。”
吴浩调出一组数据,讲道:“上个月刚完成了连续72小时的沙尘测试,供弹轨道的磨损量只有0.02毫米,比设计标准低了60%。
秘诀在轨道表面的类金刚石涂层,硬度达到hV1200,能抵抗沙尘的磨蚀。”
汪良工指着另一座正在冒白气的球体问道:“那是模拟高原环境?”
“是的,能模拟海拔8000米的低压缺氧环境。”
吴浩解释道:“我们的单兵供氧系统就在里面测试过,能在氧含量只有10%的环境下,持续为士兵提供4小时的富氧空气,重量还不到1.2公斤。
边防部队的同志来试过,说比他们现在用的氧气瓶轻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