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里有一句拳彦: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有个朋友把这句话理解为,在实战中把练拳时保持的外形和内意全部丢开,这就是拳彦中的真正含义了。对于这个结论,我认为很是肤浅。形意拳练的是什么?不外乎外形内意两个方面,它的形也就是三体式之形含四象之体,意指的是精神和内外高度统一,达到一触即发之势。
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苦练,才能达到形意合一,此时“形,意'全都上身,成为了一种本能,就像老虎扑食一样,是自然而然的动作,无需思考,无需摆出姿势,机会适合,即一扑而获。我们只有把招法练至纯熟自如,形成本能,才可能做到在防身御敌时,招法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快速反应,这就是体用合一了。
曾见一武友练习传统武术多年,与一散打练习者切磋,动手时似一截木桩呆立在哪,任对手随意起腿出拳,毫无反应。功夫练到这一地步,叫人感到悲哀。不禁联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一个书呆子读书入迷,凡事都要参照书本中的教导去做,他路过一条一米宽的水沟,不知怎样过去,于是拿出书,照着上面关于“跳”的解释:“双足离地向上跃起···“,一下就掉入水沟里了。书死读能叫人发呆,武死练也同样叫人失去本能的反应。
我赞赏李小龙说过的一句话:“与人搏斗时,应放弃一切拳理姿势,与对手一拼到底”。这就是练武不丢本能的方法。
传统武术习练者多是业余练习,体能羸弱,基础不扎实,缺少实际打斗经验,练打脱节,只有放弃拳理姿势,全力以赴才是正规的途径。当然最好的方法是把拳中技术练习纯熟,形成一触即发的本能,多打实战。如此才是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了。
现代形意拳练习者大多数人无法与散打运动员抗衡,这并不说明形意拳不具备实战因素,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形意拳习练者多是以强身健体为主,大多数人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练习功力,以及实战。故此在功力上不可能达到散打运动员的水准。抛开技术上的问题不说,单是一拳一腿的较量,一个直拳或是一个边腿,散打运动员可以达到多少斤?形意拳练习者一个崩拳或是一个正蹬又可以达到多少斤?
过去形意拳师们十分注重功力的练习,当然各家有各家的秘密练法。有些通晓形意拳打法的老师就曾很明白的说起:“拳不打人,功打人”,功力才是赢人的关键。
现代有很多人“以今推古”,认为现代形意拳练习者普遍缺乏实战能力,因此那些过往的前辈多是后人吹嘘的结果,其实远不比现代散打运动员厉害。这个理论成立吗?
其实有些前辈功力之强远非现代人可比,这些前辈所下的苦功更不是三十岁前就只能退役的现代选手所能相提并论的。
形意拳在当代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健体强身,一些人热衷于研究实战就该从功力上多下功夫,缺乏功力,即使招式学得再多,也都是表演项目。在急功近利的当下,谁能多少年如一日苦练不辍,这毕竟是得不偿失的运动,我们既要工作,又要生活,只能把它当成一种爱好来业余练习了。
传统武术的秘密,偷着练的东西
因受拳击、散打、泰拳影响,之前在实战中我比较喜欢打点找漏,避实击虚,走中打。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战交流,我开始注重“打实”的手段了,以前总觉得内家的劲力和速度在实战中颇具优势,但打实的东西用不上。现在可以用上一些了。当然,只会打实,不会打虚显然还不行。学武有年,经验靠自己摸出来。没有办法,实战老师是教不了,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去体会。
比如,练拳者常讲:变招不如变劲。十年前我就晓得这句话,请教过多位民间高手,仍一头雾水不得要领。在专业队,发现那些散打王也不知此言,却技击水平极高。后来,豁然明白:此言只适用于一定条件下,比如接触上了。否则无用。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的结合,多次与各类人等实战交流,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求提高技艺。愿有志于此之同道,多多交流,多多赐教。
内家拳谱言:胯催肩,肩催肘,气力到手。此为练。稍节起,中节随,根节追,是为用。拳击亦如是,讲“身子追手”,手如铁锤,身如后牵之细线。其理一致。不明此,内家之拳不可用矣,也难用得上。内家拳三体式、劈崩拳,练时一定要注意间架不可错乱,顶力、支力、三角尤须保持。练时把这些东西作出来了,用时松开即可,任何角度、随时随地、前进后退皆可,与拳击也无差别。只是劲力比拳击要整、要重许多。此为内家拳之优势。内家拳里有个猴蹦,动作简单,练身法却极有效,也极实用。
武术是一门学术,要实事求是,否则早晚要穿帮的。我只说自己看到的事实,对事不对人,绝不是有意与哪位同道过不去。今天,有个朋友在qq上告诉我,他日前与一练拳击朋友切磋,面对对手快而密的刺拳,这位练内家多年的朋友竟无还手之力。问我有何办法。我说,你用拖步摆拳先退后进,左右连摆或摆勾连击,足可破他。他说,你也是用拳击对拳击啊!若用内家拳怎么办?
我告诉他:内家拳制胜之法宝是桩功和整劲。你用炮拳和鹞形贴进去打,他就崩溃了。他说:炮拳不就一下吗?我说:否!否!内家拳是最快的,心到意到力到。不招不架就是一下,一犯招架就是十下。炮拳可变直拳摆拳栽捶削掌,随心所欲,怎么好使怎么来,焉为一下两下?但前提是:你的内家拳必须有一定的造诣。且有良好的距离感、虚实感。
内家拳是打实功夫,但要懂虚,知阴阳。内家拳讲究练“惊炸力”,难道还有比“惊炸力”更快的力吗?但不懂距离感,打不上又有何用?距离感何来?多打而已。刚才有个网友说:用蛇形好。我说,非也。因为蛇形的动作幅度太大,万一一步走空,接下来不好转换。下棋看三步。炮拳和鹞形简单实用,易于转换。打打专业队就清楚了。千万不要想着一下就解决问题。那是传统武术的痼疾。
打过实战的人都清楚重拳重腿的重要性。其实,真正的搏击往往三两下即解决问题。泰拳叫Ko。以拳而言,后手拳(右拳)当为重拳,如何打好后手拳呢?真正的拳击高手和内家拳、独流通背拳的后手拳打法基本相同。其关键点是步子。即带步。如果按市面上一般的拳击手后手拳的打法是打不出这种穿透力的。
拳带步的过程中,后步转换为前步,后拳转为前拳。因为在实战中基本是前拳开路,所以,这种转换往往不易发现,正是这种突然性,才使后拳既重且准,杀伤力倍增。说到后拳,必须谈谈步法。郭云深先生的崩拳为什么能打遍天下,就是崩拳的步子倒腾得清楚。他倒腾得清楚,别人倒腾不清,或稍慢一点,他的崩拳就到了。
何用之有?其二是:打不动对方的重心,他打上对手时人家也能打上他,成了拉锯战。人家打的多,经验丰富,节奏把握得好,他当然要吃亏。一句话,他缺少内家拳“打实”的功夫。我所以要写下这件事,也是要大家关注一下小林的教训,可能也是不少人的教训。
打虚是本事,打实是功夫。前者要转换得快,后者要有实力,要下笨工夫。打虚打实缺一不可。
内家拳讲三节要明,太极拳说节节贯串,三节明方能胯、肩、肘、手相催,内家拳谓之“三催劲”。节节贯串,当然不是一节,更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节节串成整体。三节自然也不是一块,也是把劲一节一节地催成一个整体。就像火车的一节节车厢一样。虽然内家拳讲要练成一个整体,一动俱动,但固有的身体结构,要求必须通过“贯串”的形式将其形成整体。
所以,三节不明,就作不出三催劲来。三节怎么才算明,李存义的内家拳对此有细究,练内家拳者不可不明。练武术的老讲气啊、丹田之类,什么“力由丹田发,打人靠丹田”,言之凿凿。
内家拳也讲练气。炼精化气嘛!实际,人本身就有气,何须练?丹田亦如此。不练拳者,肯定想不到呼吸练气之类的复杂问题。每天起来正常呼吸就是了。练拳者呢,在练拳的过程中,把练拳的动作与呼吸自然地协调起来就对了,所以拳谱讲:起吸落呼。这就是练拳时的自然呼吸。但一开始练拳,容易紧张,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憋气。所以,仍须有意地把动作与呼吸协调起来。等协调自然了,自然气沉丹田。也就是“胸中空洞洞,腹内沉甸甸”。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要贯穿始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