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武侠修真 > 皆付笑谈中之逝水 > 第十五章 苍黄翻覆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暴雪之后大晴,冬日配白雪,还有碧空和远山,真乃人间胜景。

然而,胜景在前,风光无限,却并不能令人心情愉悦。

不是因为冰雪化成了水而飞溅四趟,这是雪晴天最煞风景的事情,此时的冰雪尚未有明显融化的痕迹;而是因为永定河小平原上,明廷官军和血毒人的恶战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所以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阳光耀眼,白雪刺眼,鲜血扎眼。

小平原上分布着众多侵蚀残丘,其中有一座名叫石景山,汛期时是永定河河防要地,此时则是明廷官军的临时指挥所。

兵部尚书兼剿虏经略、京畿西路剿虏使毛伯温顶着一串令绝大多数人羡慕不已的头衔,像一根标枪似的在山头上足足挺立了五个时辰,面色铁青,牙槽硬鼓,双眸赤红,眉间隐透焦虑与苦思,脑海中交替浮现出两句话——惨绝人寰啊!他们的体能极限到底在哪啊?

站得越高,看得越远,整座炼狱战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看得越清,心口越痛,就像被刀绞一般疼痛,恍惚间毛伯温仿佛听到了自己心在滴血的声音。

花甲之年的他,入仕三十余载,亲历大小数十战,见多了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场面,早已明白慈不掌兵的道理,不说心如铁石,至少也是杀伐果决。然而这一次给他造成的冲击完全不亚于第一次直面战场的时候,因为这一次所面对的并非真正的敌人,在魔鬼的外表下,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更是自己的手足同胞。

自相残杀,从来都是人间惨剧。

明知是自相残杀,却还要不得不举起屠刀,一句“人间惨剧”不足以道尽个中滋味。

人间惨剧已非常人所能承受,然则毛伯温所要承受的远不止这些。

长达五个时辰,横跨黑夜白天,他寸步未曾离开山头。整体战略制定并分派后,具体的指挥与落实不需要他来执行,也不该由他来执行,以及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局做小方向上的战术调整,这是那些干将们该干的事情。他要做的是对整体战略的把控,一旦战局出现远超预料的变化,需要他在第一时间内作出精准的判断和调整。

所谓的整体,眼前的这片小平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早在黎明时分,他便收到了居庸关正式告破的消息,不算意外,真正令他感到震惊的是同时传来的另一个消息——与鞑靼大军内外夹击居庸关的五万血毒人,在破关后仍有超过半数的存余,且被人收拢,休眠于居庸关。

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存余下来的血毒人以居庸关为据点,同破关而入的鞑靼主力大军形成了呼应,进可为援军,退能保后路。

事先,毛伯温知道佛会最终会演变成一场天翻地覆的大乱,但不知道这场大乱具体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所以从一开始他的部署或者说得到朱厚熜授意后的部署便不只是局限于针对佛会大乱,还包括了鞑靼大军入侵,甚至还把后者当成了第一重点;但是局势的发展还是远远超出了预期,佛会大乱的产物不光成功帮助鞑靼破关而入,而且助力并没有就此结束,还在以巨大的能量持续着。

尽管鞑靼大军入侵已从预期变成了现实,但局势仍未彻底明朗,所以事先针对入侵后的部署,在大方向上还没有到调整的时候。局势不明而调整,是为鲁莽愚蠢,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小平原恶战是毛伯温临阵做出的调整,这一举措不仅不愚蠢,还正确的很;埋在居庸关的钉子倘若不拔除,后患无疑是无穷的。

然而三大难题,兼顾其二已是极限,从黎明收到消息起,已过去数个时辰,毛伯温想出了多个方案,却无一经得起深入推演。

俯瞰战场,看似是进退有据的正规军处引导地位,将毫无章法的血毒人分割成若干块,其实是被迫引导。换做是通常意义上的两军对垒,战局发展到了这一步,被分割一方的最佳选择是突围。但这不是一场通常意义上的两军对垒,不能以常理度之,结局只能是不死不休、至死方休。而那些未受重创的血毒人始终未曾表现出战力下降的形迹,毛伯温不由低声念道:“居庸关上的血毒人被人收拢后进入休眠,充分说明了先前的猜测是对的,血毒人的战力持续时间确实是有限的。可是都过了这么长时间了,又是如此剧烈且不间断的消耗,别说体能衰竭,连衰退都看不出来。唉,他们的体能极限到底在哪?”

困境面前,免不了会蹦出不切实际的幻想,纵如毛伯温这般人物,也不能免俗。他多希望那万千血毒人忽然之间就都恢复正常了,又或者是统统体能衰竭倒地毙命。

倘若没有眼前这拨血毒人,他就能抽调出一支可观的队伍,针对居庸关的那颗钉子作出布置,不说剿灭,至少能牵制住,切断鞑靼大军与其之间的联系。说来有些可笑,原本是属于明廷用来抵挡鞑靼的堂堂雄关,却成了被抵挡方进退间的大好据点。

困境面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能及时收住。

毛伯温长长吐了口浊气,稳了稳心神,问道:“子重,鞑子那边情况如何?”

“回大人,据前方斥候刚刚所报,鞑子大军距此已不足二十里,一直保持着寻常急行军阵型,不见调整,亦不见分兵。”沉稳的答话声源于毛伯温身侧一位三十出头的男子,中等个头,五官周正,一身正气,正是与江湖豪侠王环交好的曾铣,时任左佥都御使兼京畿西路剿虏副使。早在年初,毛伯温就点名调用了两位同龄同科同以兵事着称的能臣,曾铣便是其中之一。

毛伯温略作沉思,接着问道:“翟、周、翁三位可有消息传来?”

曾铣摇头答道:“尚无任何消息传来。”

毛伯温眉头微皱,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中。

“毛大人。”尖细却不刺耳的话声打破了沉默,听来还颇有几分亲近。说话者是一位中年宦官,四十上下,个头偏矮,长着一张干净白皙的圆脸,生着一对炯炯有神小眼,敦厚亲善中透着精明干练,仅凭这份气度便把绝大多数太监甩开了一大截。最为惹眼的是那一身做工精细、纹饰考究公侯服,光是这一身行头,充分表明其身份之不凡,在内廷宦官中定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此人姓高名忠字廷显,御马监监督太监,正儿八经的实权人物,也是本次用兵的监军。他还有个外号,叫“挺闲公公”,不光是因为与其表字谐音,更是因为无论他做什么事情,总是那么的闲庭信步,可见其为人处事有着不俗的境界。

毛伯温挤出一丝笑意,客气问道:“公公有何见教?”

“什么见教不见教的,毛大人与咱家共事多日,怎的还是如此见外?”高忠属于宦官中的异类,傲慢、阴厉、卑微是他们这类人身上惯有的通病,在他身上却看不到。看不到并不表示没有,但至少能够说明他在这些方面掩饰的很好。

毛伯温应景一笑,确实无心过多客套,欠身道:“公公可还是意属从东路调兵?”

高忠反问道:“毛大人就这么笃定?”

毛伯温当然不能直言,他的预判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受命于朱厚熜的锦衣卫所提供的情报上。这话要等在事成之后才能说,用来自谦以及歌颂天子圣明,若是事败了,天子圣明无过,他毛伯温就是首罪。淡淡一笑,右手拇、食、中三指合并,道:“七成把握。”

高忠并未立即接话,面上的温和笑意化作一脸认真,静静对视毛伯温,后者不躲不闪,淡然回视。比起毛伯温,高忠所掌握的情报只多不少,但是同样的情报,摆在不同人面前,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良久之后,高忠面无表情的白皙圆脸上忽然绽出了令人舒服的笑容,道:“七成把握已然不低,况且还是从毛大人嘴里说出来的。”

“公公过誉了。”毛伯温自谦一笑。

“抛开外围不说,仅是京城,毛大人便设下了两道防线,想来是不会出现最糟心的局面。”高忠负手昂首,一派潇洒慷慨,“罢了,用兵一道咱家确实算不得在行,就照毛大人的意思来吧。”

“公公过谦了。”毛伯温暗暗松了口气,能碰上这样一位监军,也算是他的福气,毕竟宦官监军,多数情况就是外行指挥内行,争功夺利使绊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朱厚熜对这位监军人选真是用了心的。

“咱家这后半辈子是贵是贱,抑或是还有没有后半辈子就全看毛大人你喽。”

“公公说笑了。”

“只是……”

“公公请讲。”毛伯温的心不由又提了起来,宦官监军在将帅们心头上烙下的阴影实在太重了。

“不从东路调兵,毛大人准备如何破解贼子在居庸关设下的狠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