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从岐国开始 > 第112章 露天烧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鹏浩在泉子溪只停留了五天,在这五天时间里,李元芳的人手对泉子溪煤矿进行了更全面勘探,初步确定了一条厚度至少两米,长度至少一里,纵深尚未可知的优质煤层带,这段煤层的上方是石灰石山体,最高处目测估计超过两百米,移开这座山显然是不现实的,比较可行的是凿开巷道,进行半露天式开采。

李鹏浩第二天上午睡了半天,倒也没人敢指责他偷懒。实际上他也没有偷懒。这半天时间里,他和丁炎瑜从高空鸟瞰这片区域,在脑海里牢牢记住,绘制成一张高清地图。

他们的活动半径大约是以本体为中心十里,这个距离转换成高度仍然在对流层范围内,升得越高温度越低,这对他们虽然没有影响,但扛不住上面风太大,想要潇洒的飞行十分困难,所以两人在最高处只呆了很短的时间,便下降到了一个感觉比较舒服的高度,绕着圈的测绘这片区域。

东边是他们进山的方向,山谷呈狭长的喇叭口形状,发现煤层的地方大概在这个大喇叭的三分之二处。由此处继续向西七八里路远,就是山谷的尽头,被他命名泉子溪的源头就在那里。南北两边都是山,他们从高处看下来,这个地形很有些像一只按在地上的手掌,手指是东西走向的一道道山梁,岔开的指缝就是一条条山谷。李鹏浩怀疑这道山梁的南坡那边应该也是有煤矿的,当然,也有可能这段煤层的方向是倾斜向下的。

这个地形已经算是很理想了,溪流至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用水,至于夏季的泉子溪是否会造成水患,李鹏浩和丁炎瑜讨论过这个问题,从河床的痕迹来看,即便是山洪爆发,其破坏力也不会太大。只要在建设初期考虑到这一点,是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的。

山谷东面越来越宽,可以用于建立煤场。李鹏浩甚至想到,将来找到铁矿,如果那里的位置不够好,那么就应该把铁矿石运输到这里来。毕竟出了山谷,就是丘陵和平原,适合建立工业基地。当然,在猥琐发育阶段,还是藏在山谷里比较安全。

丁炎瑜当天是以马的身份跟进来的,一来到驻地便又倒头睡了。那个照看它的亲兵这次走了狗屎运,别人忙得吃饭喝水都要抽空,偏生他得了李元芳将军的死命令,不敢离开红马半步。直到第三天有个亲兵不小心被砸到了脚,奉命与他换岗。他才欢天喜地的参与到了勘探的队伍中。

丁炎瑜的工作状态在她做服装设计的时候李鹏浩就见识过了,这次也不例外。除了逗弄小杏儿,她几乎一直跟在李鹏浩身边,地形测绘,矿场规划,以及后期如何实现钢煤联动,如何规避风险,甚至如何运营,她都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

李鹏浩认为这么大的工程和产业,需要引入公司制。有人说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蒸汽机和内燃机,而是“公司”,这是有道理的。但丁炎瑜反而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在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贸然引入公司制,只会适得其反。比如现在的中原大地,这么多割据势力,是不是引入联邦制就能解决问题呢?

第四天,他们带来的口粮已经不够了。一般的行军带三天口粮,这是边军的惯例。好在郑猎户捕了一头野猪,得了四五十斤肉。张虎也重操旧业,捕了几只山鸡。

这里的勘探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山脚的植被被清理一空,山壁上能撬动的石头也基本上都撬下来了。这些人毕竟都是军人,也该回去了,下一步只能等曾将军调动永泰城可以征调的民夫来开矿。

曾将军不是军阀,但他可以成为军阀。如果他掌握了重要得战略资源,比如钢铁,在这个时代,实际上比掌握黄金白银更为重要。李鹏浩相信曾将军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当天晚上,士兵们在山脚的空地上燃起几个大火堆,把野猪和山鸡拔毛去皮,切成几大块架在火堆上烧烤起来。不多时便有肉香四起,人人口水横流。也不知道是谁,率先唱起歌来,正是那首《岂曰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俢我戈矛,与子同仇……”

雄壮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李鹏浩也不由自主的加入其中,跟着哼唱起来。丁炎瑜坐在不远处,一边逗着小杏儿,一边跟着这帮大男人铿锵的节拍轻轻摇晃身子,时不时瞟一眼孩子似的李鹏浩,满脸笑意。

郑二既不会唱,也不明白词中之意,但他就是觉得感到有一种冲动在胸腔中翻涌,不由自主的发出“嗬嗬”的声音,人们看着这个给他们带来无烟煤的男人披头散发,在火光中手舞足蹈,也跟着跳了起来。

可惜没有酒!

第二天一早,队伍开始返程。李元芳留了一个小队十余人,继续清理场地。小杏儿自然是被丁炎瑜这个师父带走了,郑二自己不会照顾孩子,有太上老君的座下仙子带走女儿抚养,自然是求之不得。

一行人刚刚出了谷口,就见远处一道烟尘滚滚而来。李元芳立刻下令全军戒备,李鹏浩也有些紧张。这个地方距离永泰城骑马也要一天半,万一来者是西蜀或者吐蕃那就麻烦了。安全感在这个时代是奢侈品。

那支马队越来越近,当先一人白袍白甲,李鹏浩目力惊人,远远认出是许久不见的姚浪姚校尉。对身边的李元芳道:“是姚浪将军,他们来得好快!”李元芳这才放下心来,策马迎了上去。

两下里一见面,双方依军礼见过,寒暄几句,就地下马歇息。

姚浪道:“李将军的传令兵大前天晚上就到了,前天曾将军组织了三百民夫,昨日一早出发,还在路上。估摸着你们的粮草快没了,我等便先行前来。”

他们这一行只有十余人,每个人的马包都装得鼓鼓囊囊全是粮食。据他说,他快马加鞭的去另外三座军镇送完曾将军的信,刚回到永泰城,李元芳他们从泉子溪派出的信使就到了。如今永泰城有两个校尉带兵去了凤翔,袁参将估计会寻个由头留下,一时半会儿不会回来了。曾将军身边不能一个将领都没有,只好让姚浪跑这一趟。

那三百民夫由于带了大量的粮食和生活用品,装了十几辆大车,自然行得缓慢,估计要五天后才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