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HP白蔷薇与剑 > 第16章 陷入梦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黑魔法防御办公室

血尼教授如往常泡起他喜欢的红茶,感谢我帮助斯拉格霍恩教授,他也如约定,告诉了我一个有价值的线索。

“你觉得继承人会是一个小孩吗?”

隐晦又直白,他告诉了我两个信息:第一,他看见了案发现场的那个人。第二,是一个小孩。

身为教授,他不能令学生恐慌,但为何没有告知邓布利多教授?

血尼教授摩挲着下巴,红茶升起的雾再次令我难以看清他。在不知不觉中,我喝完了整杯红茶,正当离开时,血尼教授的声音在我身后响起。

“当一切都轮回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什………”

他只是微笑,并无多言。

灵魂慢慢地剥离我的身体,这种突然的虚无感让我无处依靠,就好像只无精打采的壁虎缓慢地贴着墙壁走。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或许是喝了红茶或许是因为血尼教授说出的那句话……真希望自己能够在人海中停泊,或许早点到魔法史教室会好些,毕竟没有多少学生非常期待去上魔法史课。就这样,想一个人独处的我走去魔法史教室。

不过这个念想被掐断了。

西瓜头惹眼,我拉开他身旁的木椅坐了下来然后瘫在桌子上。

不管他在我身旁做着化学还是生物实验都罢了,我只想眯一会,等不适感过去。

除了怪人西蒙捣鼓试剂类东西发出的轻微声响,一切都安静的出奇。

霍格沃茨日报登上了一篇极为惹眼的文章——《密室的继承人是谁?蛇怪传闻》,这一篇文章几乎是在发行的没几个小时后就被撤下。作为霍格沃茨日报的主编奎琳娜·艾博就像蓄势待发的扫帚突然被熄火,她可坐不住!但是无可奈何,现在她手上没有可信的证据能够让她的新闻站稳脚跟。所以她“勤勤恳恳”地在食堂逮住每一个学生询问有利的信息,哪知道学生们提供的信息比她自己想的还要离谱。

魔法史课

传闻越传越令学生们恐慌,以至于今天的魔法史课上,学生们打起了百倍精神,就怕突然被蛇怪袭击,人人自危。

科林实在是坐不住,举手发言。“教授!请问密室里的蛇怪是什么东西?我听米粒·张说是在东方可以烤来吃的动物。”

他旁边黑发女孩轻轻说道:“咳咳……纠正一下是爱诗·张。”她低头,让耳畔垂下的发丝遮去羞赧的玫瑰色面庞,笑科林把她的小玩笑当真了。

宾斯教授让调皮的科林先坐下,接着他一板一眼地解释了蛇怪并不是单纯的动物,更不是随随便便吃的动物。他讲述四大创办者之一萨拉查·斯莱特林与他在城堡里创造的神秘密室。而我感受到自己飘浮在空中,眼睛倒映羽毛笔尖缓缓落下的一滴墨水,在羊皮纸上绽开墨色的花。它本应该是静态的,但我出神并且长久地直视它时却极快地飞溅进我的眼睛,让我的眼睛发涩。

不适地眨着眼睛,用手抹了好几下,但那种刺痛的感觉仍然存留。

荒谬。

太荒谬。

1972年怎么会出现蛇怪?萨拉查·斯莱特林的继承人从来都只是汤姆·里德尔,怎么会是他亲手打开的密室?现在的“伏地魔”正在迅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不会将眼界仅限于霍格沃茨。1992年……

手袖突然松松垮垮右手变得瘫软无力,我看着羽毛笔滚落下桌,在空中的停留时刻,慢放、拉长,与宾斯教授的发音、顿挫一致。

我像是忽略了某个事情,明明是一些黄油曲奇的碎屑,一些看起来影响甚微的事情,一些我不会去注意的时刻。但那些事情是什么?陷入了某种死循环,我强迫自己弯腰捡起记忆的碎片,但是我不行,头痛欲裂。我扶住自己的头,一边偏向左边静静躺在地上的羽毛笔。视野中的手指忽远忽近,在空中垂下,捉空,空气从我的指尖逃离从我的指间躲过。

“嘭!”

应声倒下,木椅与我。

身体没有摔得粉碎,但我的鼻子中不断涌出液体,我神智不清地望着那一只羽毛笔,混沌的环境之下它是如此安然。

无力地向它伸手,却看到它被无数个黑影踩住,最后黑影覆盖了我的双眼,直至把我吞噬。

我躺在一片空白中。

渴望着永远就这样瘫软在地上,永远不会有变化。

我将双手附着面部,指缝露出的光束混入了温热的肉色,我的眼睛胀痛,却能够勉强接受,透过光束我的脑袋中闪现出许多被裁剪过的回忆。当你拼好千块的拼图,却在不经意打翻后,你会在满地的狼藉中窥见自己的多种情绪。慢慢拾起,却唯独找不到最关键的那一块。尽管你去照着它轮廓重新制作一块外表别无二致的拼图,再贴回原来的整幅拼图时——

它回不到之前的样子了。

睫毛被沾湿,指腹被沾湿,耳朵被沾湿,发丝被沾湿。

我慢慢坐起来,摩挲着空荡的一切。一个身影,同样坐了起来,摩挲着空荡的一切。

我问它,我该怎么办。

它问我,我该怎么办。

我说,我不知道。

它说,你会知道的。

我看着影子随着我和它谈话的加深而越来越完整,最后与我完全相似,但我和它知道,我们两个就像相似的拼图,永远代替不了对方。“我会帮助你的,”它如是说,这让我觉得身下的地板越来越真实,“你也会知道自己在这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