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长时间的行军和激烈的战斗已经让士兵们疲惫不堪。连续的奔波和厮杀使得他们的体力消耗巨大,战斗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给士兵们足够的时间休息和恢复体力,成为了联合盟国的当务之急。只有让士兵们得到充分的休整,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强大的战斗力。
其次,补给物资对于战争的持续进行至关重要。在长途跋涉和激烈战斗之后,联合盟国的补给线可能已经拉长,物资的供应也可能出现紧张。此时,等待补给物资的到来,不仅可以确保士兵们有足够的食物、弹药和其他必需品,还能为后续的战斗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面对联合盟国的停止主动攻击,越国也不敢轻易发动反击。经历了连番的战败,越国军队对联合盟国士兵的实力和战术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深知联合盟国士兵的厉害,心中对其充满了忌惮。在这种情况下,越国自然会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免再次遭受重创。
然而,联合盟国的军队并没有因为越国的按兵不动而掉以轻心。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严格遵循军规,在营地周围严密布防。不仅设置了多个哨所,还在最前沿巧妙地隐藏了前哨,以应对可能来自越国的偷袭。这种严密的布防措施显示出联合盟国军队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他们不会给越国任何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得胜的联合盟国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大规模换装行动。在这个关键时刻,巴蜀居士带来了工坊的新款武器——戈。这一消息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引起了众人的高度关注。
蒙天鸿作为联合盟国的军事领袖,对这款新武器的性能和潜力充满期待。他亲自参与了对多处战争实践的观察和评估,深入研究戈在实际战斗中的表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蒙天鸿最终下定决心,决定将这种戈全面配备给全军使用。
这一决策无疑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戈作为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武器,其外形与传统的钩镰枪相似,但又有着微妙的区别。它整体形状宛如一个缺少一条边的十字架,给人一种简洁而凌厉的感觉。戈的前方部分如同矛一般尖锐,可以像矛一样进行直刺攻击,威力巨大,足以穿透敌人的铠甲和盾牌。
然而,戈的独特之处并不仅限于此。在戈头的后方,还有一个直角凸起的匕首般结构,这是戈的一大特色。在激烈的战斗中,戈展现出了其多面手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像钩镰枪一样,通过后方的钩来勾住对方的腿脚、武器甚至马蹄,从而有效地限制对手的行动;同时,那个匕首般的结构也可以作为近身搏斗时的利器,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更重要的是,戈比钩镰枪多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功能——劈砍。钩镰枪的钩通常是弯曲的,这使得它在劈砍时不够灵活,力量相对较弱,而且容易断裂。然而,戈巧妙地将钩镰枪的勾改造成了匕首样式,这种设计不仅保留了钩镰枪的原有功能,还大大增强了其劈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