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
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多数患者意识消失或轻度障碍。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血栓轻微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感觉迟钝、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但由于发生的部位不一样,脑血栓的症状也不一样。
1.急性期
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的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黏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1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2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1链激酶。2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1肝素。2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7)其他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
2.恢复期
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等。此外,可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潘生丁或阿司匹林等,有助于防止复发。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18》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276.75\/10万。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一般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而逐年增高。
脑血栓患者根据其梗塞部位及梗死面积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驱症状,如突然出现偏侧上下肢麻木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