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 第230章 讲学堂开到贼窝门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0章 讲学堂开到贼窝门口!

某个守军摸过“立信”柱的刻痕后,转身跟同伴说话的当口,寨墙高处的了望台传来皮靴碾过积雪的声响。

阿勒坦单手撑着冻土垒的墙垛,狼皮大氅被风掀开一角,露出腰间父亲留下的青铜狼首刀。

他盯着空地上那三根刻着“明法”“立信”“劝学”的木柱,喉结动了动——三天前他还骂这是“汉人糊弄傻子的把戏”,此刻却见老羌阿公缩着冻红的脖子,正用枯枝在雪地上画“人”字;几个妇人抱着襁褓,凑在讲学堂布幡下听秦溪念“不得溺女婴”的律条,其中个穿补丁棉袄的年轻媳妇,竟把怀里孩子的襁褓带解下来,认真系在“劝学”柱上。

“大当家!”身后传来亲兵的低语,“三阿奶带着小孙子来听课了,说您要是再骂学堂,她就把您小时候偷喝马奶酒的事儿讲给全砦听。”

阿勒坦猛地转身,狼皮大氅扫落墙垛上的积雪。

他这才发现,往日里总蹲在篝火边打群架的少年们,此刻正围在秦溪的牛车旁,争着用炭笔在木板上描“农”字;连昨日还嚷嚷着“宁死不识字”的老卒,也抱着本卷边的《明眼书》,凑在石磨旁借阳光辨认“粮”字的结构。

“一群没骨头的!”他踹飞脚边的冰棱,青铜刀鞘磕在墙垛上发出闷响。

可话音未落,就见秦溪捧着一摞新抄的图本穿过人群,发间的铜尺在雪地里闪着冷光。

她走到那几个描“农”字的少年跟前,屈指敲了敲其中个瘦高少年的手背:“‘禾’字中间的竖要直,不然稻穗要歪。”少年耳尖通红,却把炭笔攥得更紧了。

“典书官!”阿勒坦大步跨下了望台,皮靴在雪地上踩出深痕。

他站到秦溪面前时,带起的风掀翻了她怀里半摞图本,“你们不派兵,不怕我们夜里反水?”

秦溪弯腰拾图本,指尖在雪地里碰到块冻硬的炊饼渣。

她直起身时,鬓角的碎发沾着细雪,却从袖中摸出支炭笔递过去:“你若反,明日辰时三刻的课表照常——但得先问问,这些想识字的人答不答应。”

阿勒坦盯着那支炭笔,指节捏得发白。

他忽然瞥见老羌阿公正扶着小孙子,用枯枝在雪地上比画“信”字的结构;三阿奶把孙子的破棉鞋脱下来,垫在“劝学”柱下挡风;连昨日还骂他“胳膊肘往外拐”的亲兵,此刻正蹲在墙角,用草棍在地上默写“不得私斗”。

“好个软刀子。”他甩袖转身,炭笔却被他捏进掌心,“老子倒要看看,这鬼画符能撑几天!”

五日后的清晨,讲学堂的铜钟刚响第三下,空地上已挤了百来号人。

阿勒坦藏在柴房后,看秦溪踩着石墩子,举着块涂满炭字的木板:“今日学‘功’字——左为工,右为力,双手劳作方有功。背出十条律令记一分,教三人识字翻倍,举报藏匿兵器者奖盐半斤。”

话音未落,个穿露脚趾棉鞋的少年挤到最前头。

他抖着嘴唇背完“凡斗殴致伤,赔银五钱;致死者,抵命”等十条律令,秦溪便从木箱里取出双新棉靴。

少年接过时,手指在靴帮上反复摩挲,突然“扑通”跪下:“我阿爹去年冬天为半袋粮跟人打架,被砍死了……这双靴,我要留着给我娘。”

四周响起抽噎声。

老羌阿公抹了把脸,掏出怀里揣的半块盐巴:“我藏了把猎刀,在羊圈第三块石头下。这盐,我不要,给那娃的娘。”

阿勒坦的亲兵阿古达缩在柴房阴影里,手里攥着张刚抄的《农事节气图》。

前日阿勒坦命他混进学堂当眼线,此刻他却盯着图上“春分种麦”的画儿出了神——上个月他还跟着人抢过山下的麦田,现在才知道,原来“抢”字旁边注着“罚没田产,充公三年”。

“阿古达!”阿勒坦从柴房里拽出他,“你昨日怎么没去砸学堂?”

“大当家,”阿古达挠了挠头,声音发闷,“昨儿个二毛子跟三狗子为争火盆要动手,我顺口背了句‘不得私斗’,他们……就坐下分火盆了。”他摸出怀里皱巴巴的图本,“您瞧,这图上画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比咱们以前抢粮划算。”

阿勒坦的酒碗“啪”地砸在木桌上,酒液溅在刚送来的《明眼书》抄本上。

他盯着阿古达腰间不知何时别上的炭笔,突然想起昨夜巡寨时的景象——十几个卒子挤在油灯下,举着图本互考“不得私斗”条文;连总骂汉人的老卒,都在用草棍在地上画“和”字。

第七日清晨,晨雾未散时,讲学堂外突然传来马铃声。

阿勒坦掀开门帘,见数十匹瘦马踏碎薄冰,马上的牧民裹着露棉絮的皮袄,为首的老牧民跪在雪地里,双手举着马缰:“我们……也想设归义亭。”

秦溪正在给小媳妇们讲“户律”,闻言抬头。

她盯着老牧民脸上的刀疤看了片刻,突然摆手止住要接马缰的戴宗:“去北边三百里,查他们上个月是不是劫了驿使。”

戴宗应了声,翻身上马时带起一阵雪雾。

阿勒坦抱着胳膊冷笑:“查出来又怎样?砍头还是烧寨?”

三日后戴宗归来,怀里没揣刀,倒捧了卷染着草屑的纸。

秦溪展开那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人名:“张阿牛,父张铁柱,被劫杀于二月初三;李招娣,母王春娘,被劫杀于二月初五……”

第二日辰时,讲学堂的铜钟比往日多敲了九下。

秦溪在“明法”柱旁立起七块素色灵牌,牌位上的名字被炭笔描得粗重:“这些,是被你们劫杀的驿卒及其家眷。识字之人,当知来路——你们若真心悔改,第一课,便是记住被你们夺走的生命。”

寒风卷着纸灰掠过灵牌,老牧民突然嚎啕大哭:“张铁柱是我同村的!那年我娘病重,是他背我去医馆的……”他重重磕下头,额头撞在雪地上,“我要把抢的文书还回去,给招娣她娘上炷香!”

当夜,阿勒坦抱着酒坛坐在父亲坟前。

月光落在墓碑上,照见他手里攥着张偷抄的讲课稿,墨迹未干的“罪可赎,命难还”刺得他眼睛发疼。

他突然跳起来,踢飞脚边的酒坛,青铜刀“唰”地出鞘——刀光映着月光,却没砍向学堂,反而砍断了坟头的枯枝。

“阿勒坦!”

他转身,见秦溪站在月光里,手里举着枚铜符。

符上的字迹被磨得发旧,却能认出“愿率残部归降,保族人平安”的字样:“这是你爹临终前托商队送来的。我没公布,因怕你像头被拴住的狼,只会挣断绳子。”

刀“当啷”落地。

阿勒坦盯着铜符,想起阿古达说的“春种秋收”,想起老卒画的“和”字,想起小少年捧着新靴说要给娘……他伸手去接铜符,指尖却停在半空中:“这符……能换我儿子将来进学堂?”

秦溪把铜符塞进他掌心:“能换归仁堡的书声,换你孙子不用再当‘睁眼瞎’。”

十日后的清晨,“黑石砦”的木牌被摘下,新刻的“归仁堡”三字在阳光下泛着桐油的光。

阿勒坦站在新落成的“九烟联警塔”下,火折子凑近引信的手稳得像块石头。

第一缕黄烟冲上天际时,他望着烟柱笑出了泪——这烟不是狼烟,是归义的信,是他爹没写成的降书,是全堡人用炭笔、用图本、用“人”字堆起来的归程。

山梁上,赵云勒住青骓马。

银枪的缨子被风吹得翻卷,他望着归仁堡的烟柱对副将道:“以前打仗,靠的是破阵斩将。如今这一缕烟,胜过万箭齐发。”

而在朔方荒原深处,废弃关隘的守将正趴在垛口。

他望着归仁堡方向的黄烟,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皱巴巴的《明眼书》。

身边的卒子搓了搓冻红的手:“将军,咱们那边……还能撑几场雪?”

守将没说话。

他望着烟柱,突然想起昨日巡逻时,见几个老兵蹲在墙根,用树枝在地上画“学”字。

同一时刻,敦煌城门外的市集正热闹。

日头斜照下,布幡招展的书摊前围了群胡商。

个穿锦袍的老者站在摊前,捻着胡须翻看着《明眼书》抄本,书角露出半枚“贾”字的朱印。

摊主是个戴斗笠的年轻人,见老者看得入神,笑着道:“这书您要是喜欢,小的还能帮着抄——如今西边几个部落,都托人来求这书呢。”

老者放下书,目光扫过市集里挂着的“归义亭”布幡,嘴角勾起半分笑意。

他翻身上马时,马背上的青布包袱微微晃动,露出半截竹简,上面隐约可见“南下”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