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夷历一六六九年,,烈武三年孟夏,马六甲海峡的潮水裹挟着碎金般的阳光,漫过巨港码头的青铜锚桩。

施琅、万义正率领着所部将领们,万分期待又焦急的在码头上等待着,数千名最精锐的战士,严密保卫着港口内外。

阳光曝晒下,众人汗流浃背之际,忽闻远处传来金钲之声 :

九艘插着九旒龙旗的战舰正劈开浪涛而来,船头立着身着明黄罩甲的身影,正是大明烈武皇帝朱慈炯。

“呼,陛下终于到了!” 施琅和万义异口同声,同时也长长舒出一口气,旋即激动的率领众将疾步迎出。

甲板上,朱慈炯扶着船舷的栏杆,目光掠过港口内正在装卸的粮船,最后落在旧港宣慰司门楣上的永乐朝匾额。

一刻之后,朱慈炯和朱和塳两人在郑成功、殷齐山、张万祺等人的簇拥下,缓步登上了这处大明故地。

“施爱卿、万爱卿,” 朱慈炯的声音沉稳如钟,“永乐年间,大明在此受设宣慰司,朕今日来,就是要让天下知道,大明的日月旗,又回来了。”

施琅、万义领着众将,齐齐伏地叩首:“陛下亲临,乃百姓之福。旧港已按永乐旧制,设市舶司、屯田卫,百姓皆以大明子民为傲。”

朱慈炯颔首,牵着好大儿的手掌,率领众人迈步向前。他身着的明黄罩甲上,特意用金线绣着郑和宝船与南海诸岛的图案。

当他踏出码头时,早已等候在此的华夏百姓及后裔顿时山呼 “万岁”,许多人眼中噙着泪水:

他们中不少人祖上曾亲历郑和下西洋的盛景,如今历经无数代的苦难,终于等到大明天子再度临幸南洋。

“众卿平身。” 朱慈炯抬手示意,目光扫过人群中老泪纵横的老者、情绪激昂的青壮及喜笑颜开的小娃娃们,心中感慨万千。

三个月前,他在南京皇宫的奉先殿内,对着成祖朱棣的画像沉默良久,暗暗发誓:“不肖子孙慈炯,必复祖宗海疆,重振大明声威。”

如今站在旧港的土地上,他终于真切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终于亲身感受到了历史传承的力量和神奇。

次日清晨,朱慈炯一行在施琅、万义的陪同下登上马六甲山城,圣保罗教堂的断壁残垣间,野草正肆意生长。

唯有当年郑和立下的 “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 石碑依然矗立,字迹斑驳但仍清晰可辨。

朱慈炯伸手抚摸着碑上的刻字,忽然问道:“施爱卿、万爱卿,你们可知朕为何坚持让英国舰队驻扎柔佛?”

施琅略一沉吟,率先开口:“陛下是想借英吉利之力,一者可制衡荷兰、西班牙,二者可离间西夷,使他们不能抱团。”

万义亦不甘人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他们放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也更利于加以监控,也算是对方的质子了。”

“你们说的不错,但同时也让他们看看,大明的胸襟。” 朱慈炯接过话头,望向远处英国舰队停泊的柔佛港:

“永乐年间,郑和船队曾携各国使者共赴南京,朕今日让英舰驻马六甲,便是要效仿先祖,示之以威,怀之以德。”

“此后,缅甸分舰队升级为大明南洋舰队,朕再给你四艘二级战列舰,六艘三级战列舰,配齐各类辅助战舰。”

“施爱卿,你迷途知返后又立下如此大功,大明亦是布武天下之际,你当勉励之。”

施琅大喜过望,当即不管不顾的行了三叩九拜的君臣大礼,语带哭腔:“末、末将谢陛下隆恩,必为大明抛洒热血,必不令陛下失望。”

朱和塳在朱慈炯的示意下,三两步迈步到施琅身前,亲手把这位海疆悍将搀扶起来,口中还低声说着:

“施将军快快请起,父皇不止一次说过,南洋海疆有将军在,大明无忧矣!孤,深以为然。”

施琅感动不已,亦感慨不已,天家父子如此亲近,大明未来数十年都将稳若磐石,将来必强盛到难以想象。

“万爱卿,朕再给你二万员额,如此你所部总数为五万人,便为大明南洋军吧,施将军齐心协力,为大明守住南洋这块宝地。”

“不过,朕听闻南洋汉人的血泪苦难,西夷两国固然是罪魁祸首,但亚齐苏丹国、万丹苏丹国等亦有参与!”

话语至此结束,万义、施琅等人心头凛然,在感受皇恩浩荡之余,亦深刻领会了这位陛下“睚眦必报”的风格。

朱慈炯见两人已然领会自己的心思,便也不再言语,在众人护卫下缓步行至山顶,俯瞰整个马六甲海峡。

朱慈炯指着波涛汹涌的海面,百感交集的感慨道:“这里是东西方的咽喉,当年成祖皇帝让郑和七下西洋,可不是为了炫耀武力!”

“而是要让天下知道,大明的商船可以到最远的地方,大明的军队可以保护最险的航路,大明的百姓可以在四海之内安居乐业。”

施琅望着皇帝的侧脸,忽然想起去觐见时,殿下数次提及的 “海量的财富来自海洋,最大的危险亦来自海洋” 的话语。

此刻,皇帝的目光正落在海峡中一支悬挂着大明龙旗的船队身上,那些船上载着的,不仅是丝绸瓷器,还有要去了解西夷的“学徒”们。

“陛下,英国佬虽与我们合作,但我能感受到,这帮西夷终究是狼子野心。” 施琅低声道。

朱慈炯转身,目光如炬的笑道:“所以朕在此复立大明旧港宣慰司。但记住,两位将军的刀枪可不是摆设。”

“不止如此!” 朱慈炯又指向山脚下正在修建的华人学堂,“让南洋的孩子们读《论语》、学算术,他们都是大明的子民,也是大明的脊梁。”

夜幕降临时,朱慈炯在旧港宣慰司衙门内设宴,款待英国舰队司令约翰?德雷克。

席间,德雷克望着席间的清蒸石斑、荔枝蜜饯,忽然笑道:“陛下,大明为何一定要收复南洋?”

朱慈炯放下酒杯,口气淡然道:“华夏先贤说过: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里有我大明的子民,有我中华的香火,亦有汉人的血泪!大明因此便回来了,光复故地,讨还血债。”

他顿了顿,语气稍缓,“朕也知道,杀戮只能止一时之争,非长久之计。这宴席上的瓷器、茶叶、丝绸、琉璃等,它们比刀剑更能让远方的朋友明 白,大明的好,是能让天下所有人活得更好的好。”

约翰?德雷克默然点头,心中隐约有些不安,又想起国内撕的一地鸡毛的乱局,又有些绝望,便意兴阑珊起来。

于是宴会很快,朱慈炯独自登上城头。漫天星斗下,旧港的灯火与马六甲海峡的波光交相辉映。他想起白天在郑和庙看到的景象:当地华人将郑和的画像与妈祖像并列供奉,香火鼎盛。

“陛下,夜深了,请回宫歇息。” 施琅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朱慈炯摇头,指着海峡深处:“你看那星光下的航路,当年郑和船队就是沿着这条路由近及远,让大明的威名传遍四海。”

“朕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这条航路重新成为繁荣之路、未来之路。施爱卿,你说永乐年间的宝船,能航行到英吉利吗?”

施琅一愣,随即答道:“若陛下有旨,臣愿率船队一试。”

朱慈炯笑了:“总有一天,大明的船队会抵达世界的尽头。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先让南洋成为大明的根基。”

“记住,我们不是要重建一个帝国,而是要开创一个时代 —— 一个让华人在四海之内皆有依靠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