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退后的第七天,安阳府衙内气氛凝重。
米价已涨至十二文一升,是平日的三倍。
叶明盯着桌上摊开的粮仓账册,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官仓存粮仅八千石,若按每日每人半升计,仅够全城食用半月。”苏先生眉头紧锁,“更麻烦的是,运河至少还需十日才能疏通。”
其其格递上刚收到的市井报告:“城东米铺今晨发生抢粮事件,五人受伤。商户们开始囤粮不出,声称要‘等行情’。”
叶明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街上稀疏的行人:“若强行压价,商户必藏粮不售;若放任不管,百姓必反。两难啊...”
次日清晨,叶明召集城中十大粮商议事。
富态的王掌柜率先发难:“大人明鉴!运粮成本翻倍,若按旧价售卖,我等都要倾家荡产!”
叶明不疾不徐:“若百姓暴动,诸位仓库可能保全?”
他展开地图,“本官有三策:一开官仓平粜,二组织民夫清淤加速通航,三请诸位按成本加两成售卖。待运河通后,官府补贴诸位三成运费。”
粮商们交头接耳。最终半数同意,但以陈家为首的四大粮商拂袖而去:“官府岂能强定私价!”
当日下午,府衙前支起十个粥棚。每人每日可购三升平价粮,需持户籍牌登记。
队伍排出一里多地,陈阿大忙着维护秩序,嗓子都喊哑了。
第三天问题出现了。有混混重复排队,更有人伪造户籍牌。其其格带着衙役查获三起倒卖案,查获粮食二百斤。
“必须改进凭证。”叶明连夜设计“粮签”——竹签烙火印,分赤白两色隔日使用。又调书院学生协助登记,这才杜绝重复购买。
但第七天,官仓告急。运河疏通进度迟缓,而同意合作的粮商也开始动摇——他们的存粮也快见底了。
“大人,陈家粮仓至少存粮万石!”苏先生愤然道,“他们宁可粮烂仓中也不售!”
叶明沉思良久:“不能强征...但有法子让他们自愿开仓。”
他发布通告:即日起,参与平粜的商户,可优先使用新疏通的官船运粮,运费减半。更关键的是,未来三年市易司采购将优先考虑这些商户。
通告发出次日,两家小粮商主动来找。
第五日,连陈家也坐不住了——他们意识到,若被排除在官方采购外,长远损失更大。
然而新问题接踵而至。有商户在米中掺沙,被百姓举报。叶明立即成立“验粮队”,由老农和医馆学徒组成,每日抽检市面粮食。
最棘手的是计量纠纷。东市用大斗,西市用小斗,百姓投诉无门。
叶明下令收缴所有私斗,统一发放“官斗”。但官斗数量不足,只能先覆盖主要集市。
“必须建立标准计量。”叶明召集工匠,“以黑石山铁矿为基准,铸百斤标准铁砣。所有衡器需每旬校验一次。”
校验需时,市场几乎停滞。叶明又急令临时准许商户交易,但需双方向市易司报备数量,事后复核。
衙门文书工作暴增,苏先生带着文书们三天没合眼。
第十日,运河终于疏通。第一批粮船抵达时,百姓欢呼雀跃。
但叶明发现新粮价格仍居高不下——运费确实涨了。
他算了一笔账:若补贴运费,府库银两撑不过三个月;若不补贴,粮价难降。两难之际,其其格提议:“可否以工代运费?运粮船返程时可载安阳特产,抵扣部分运费。”
于是“物物交换”试行。运粮船返程时装载安阳的雷石灯、安全火柴,南下销售。意外的是,这些新奇货品很受欢迎,反而赚取了差价。
粮价渐稳,叶明开始筹划长效机制。他设立“平准仓”:丰年购粮储备,荒年平价出售。但资金来源成了问题。
“若加税,百姓负担不起;若用府库银,其他开支又不足。”叶明与幕僚们连日商议,最终决定发行“济农债”——百姓自愿购买,年息一分,以平准仓盈利偿还。
起初无人敢买,叶明率先认购百两。陈阿大带着乡亲们凑了五十两:“我们信叶大人!”半年后首期兑付,百姓见真能获利,纷纷跟进。
就在经济稍见起色时,新的危机浮现。因前期抢购,城中存粮分布不均:富户储粮过多开始霉变,穷户依然紧巴巴。
叶明又推行“粮银行”:百姓可存粮取票,凭票随时兑粮,存满一年赠半升。富户乐于存粮防霉,穷户得了周转余地。
转眼秋收将至,叶明提前布局:派员赴各县评估收成,制定收购价。雷音网首次用于粮情传递,各县产量、价格每日更新。
然而最难的是定价。价低伤农,价高伤民。叶明连续三天召集老农、商户代表议事,往往争到深夜。
“按往年价加一成如何?” “不可!今年虫害减产,成本更高!” “那加两成?” “百姓吃不起啊!”
最终拿出分级定价方案:上等粮溢价收购,中等粮平价,下等粮限价。既保障农人收益,又照顾市民承受力。
实施首日,府衙前摆开二十个收粮点,验粮、定价、称重、结算流水作业。农人拿着新发的“粮票”啧啧称奇:“这纸片真能换钱?”
傍晚结账时却出了乱子:粮票发放数额与银钱对不上,短缺整整二十两。叶明立即下令封存所有账册,彻查到底。
直到子时才发现问题:新铸的官斗因热胀冷缩,午后比早晨量少半合。工匠们连夜调整刻度,叶明叹道:“一毫一厘,关乎民生啊。”
秋收结束后,叶明病倒了。连月操劳使他咳血不止。
医官叮嘱静养,他却靠在榻上修改《安阳粮策》:“一曰信息通,雷音传讯知行情;二曰计量准,官斗官秤杜奸欺;三曰储备足,丰存荒粜稳民心...”
其其格捧着药碗进来:“大人,百姓们送来了万民伞。”
只见院中堆满百姓自发送来的鸡蛋、红枣、草药,还有那把绣着“明镜高悬”的万民伞。
叶明轻咳着笑道:“伞下之人,岂敢称明?”他望向窗外,秋雨正淅淅沥沥落下。
“真正的考验,还在明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