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打造最强边关 > 第970章 券根民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十大主券推行满月,叶明带着其其格暗访市集。粮铺前挤满了人,举着新发的食券争购米面,周掌柜嗓子都喊哑了:“排队!特级食券优先!”

老王头的炊饼摊却冷清。他愁眉苦脸对叶明诉苦:“俺收了一堆通券,去兑米人家不要,说通券只能兑三成...”原来百姓认定十大主券硬通,小摊贩收的通券顿时贬值。

叶明立即召集群商议事。布庄孙娘子率先发难:“妆花缎一张布券一尺,粗麻布三券一尺,现在统归布券,买缎子的亏死了!”油坊周掌柜拍桌:“俺的香油兑率本就该比菜油高!”

“那就分级兑付。”叶明当场修订:食券分“粮、油、肉、菜”四类,布券分“绸、棉、麻”三等,每级设不同兑率。衙役们连夜赶制新兑率牌,挂出去比戏牌还花哨。

百姓举着券对照牌子,像看天书。卖菜陈婆子嘟囔:“俺又不识字,咋知俺的青菜券是丙等还是丁等?”

其其格灵机一动,让工匠在券角压凸点——丙等三点,丁等两点,盲人都摸得出。

分级才顺当几天,新问题又冒头。有商户拒收低等券,说“兑货麻烦”。叶明下令:拒收主券者罚没三日营收!罚了几家铺子后,再没人敢挑三拣四。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老四发现豆腐券被定为“食券丁等”,三张才抵一张肉券。

他偷偷往豆腐里掺米浆,做出“米豆腐”申请提等。审核工匠尝了直皱眉:“这哪是豆腐,分明是豆腐味的米糕!”

叶明得知后反笑了:“倒是提醒我了。”遂设“特产券”——安阳豆腐、黑石山矿粉等特色物产可申请专属券。李老四领到首张“豆腐券”,乐得供在灶王爷前。

转眼到收夏粮,粮券需求暴增。农民排队兑券,队伍排出二里地。

叶明急调衙役搭棚发券,仍跟不上速度。其其格见农人晒得流油,突发奇想:“不如让粮铺代兑?”

于是“授权兑点”诞生。周掌柜的粮铺挂上“官定兑点”木牌,可代为发行粮券,收取半成手续费。

后来布铺、油坊纷纷申请,反倒省了官府人力。

最妙的是医馆变化。以前郎中出诊收现银,穷人家请不起。现在可用“工券”预付,康复后再做工抵账。张郎中甚至发明“家庭医券”——预存十张券,全年包诊。

但总有钻空子的。有个懒汉伪造“重病券”骗义诊,被识破后竟说:“俺这是心病!”叶明罚他扫一月大街,没想到这懒汉扫街时被车行看中,反成了正式工。

八月节前,券市迎来高峰。百姓用券换节礼,商户囤券备货。其其格发现有人倒卖“月饼券”——低价收券高价售,赚差价。

叶明本欲禁止,转念一想:“这也是流通。”只设了限价:溢价不得超两成。

节后查账,发现月饼券兑付率仅七成——有三成百姓舍不得兑,留着当纪念。

叶明索性发行“纪念券”:节庆专属图案,过期仍可兑但折价。后来竟成收藏风气,有人专集不同年版的纪念券。

秋收时分,最大的考验来了。北边三县歉收,农民持券兑不到足额粮。

叶明急调官仓平粜,却发现券粮比例失衡——发出去的券比实际存粮多三成!

“是流通周转加快了。”苏先生苦笑,“一张券转过五手,等于放大了五倍需求。”叶明连夜计算,决定收缩银根:提高兑券手续费,发行“粮库债”回笼券源。

百姓起初恐慌,直到发现持债券能得利息,反而争购。更妙的是,债券本身成了交易物,老农拿债券给儿子娶媳妇,亲家当彩礼收下。

冬雪初降时,叶明收到最特别的礼物——乞丐头老吴送来的“善行券”。那是用破布糊的券,写着“扫雪十处”,盖着乞丐帮的木戳。“大人,”老吴嘿嘿笑,“俺们也能发券了!”

叶明郑重收下,转头让市易司认了这券——凭它真能兑十个炊饼。后来发展出“社区券”,邻里互助记券上,比账本还灵。

腊月查账,十大主券流通量已超白银五倍。

但库银反增三成——因兑券手续费和债券利息。新知府啧啧称奇:“这莫非是点纸成金?”

其其格却忧心忡忡:“现在全城都玩券,要是哪天大家突然都要兑现银...”

叶明望向窗外,百姓正用布券换年货,用肉券付酒钱,灯火通明如昼。

“当券能买到烟火气时,谁还要冷冰冰的银锭呢?”他笑着把一枚铜钱抛进炭盆,“你看,银钱才是真正的纪念券。”

腊月里的安阳城,呵气成霜。

卖炭的老孙头却满头大汗——他推着炭车在市易司门口排了半个时辰队,就为把攒了一冬的“炭券”兑成现券好办年货。

“老孙头,你这炭券是丙等!”兑券吏翻着册子,“三斤炭兑一券,你这三百券得兑九百斤炭出来,官仓哪来这些炭?”

老孙头急了:“俺收券时明明说好一券兑五斤!”两人吵嚷间,其其格闻声赶来。一查才知,今夏酷热时炭价贱,定的是五斤兑一券;如今天寒炭贵,官价已改三斤兑一券。

“这叫浮动兑率。”叶明得知后解释,“但百姓哪懂这些?”

他令市易司即日起,所有券必须标明兑率时效。老孙头那批炭券盖着“夏兑”红戳,最终按旧价兑了,老人揣着厚厚一叠现券千恩万谢。

这事却提醒了叶明。他发现许多小贩像老孙头一样,攒着行业券却不懂兑率变化,常吃暗亏。

三日后,各街口立起“兑率牌”,每日更新像戏牌似的。更派童子军敲锣宣讲:“今日布券乙等兑棉一尺,丙等兑麻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