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打造最强边关 > 第972章 券的流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农李大脚拿着“工券”去兑牛,说券上画着锤子就是“锤牛券”。

其其格哭笑不得:“老人家,这是工匠券,兑人力不兑畜力。”最后破例让他兑了张“畜力券”——原是专为租牛马设的新券。

年关逼近,小贩们最是煎熬。卖糖葫芦的赵小串收了一堆零碎券:三张文券、五张善行券、甚至两张“代写书信券”。跑到市易司兑现,吏员拨了半天算盘才兑出八十文钱。

“俺的糖葫芦一串才两文,这得兑到啥时候?”赵小串蹲在街角发愁。

恰逢叶明巡街,见状灵机一动:“何不搞个‘小贩兑汇处’?”专设窗口让小贩零兑整,收半成手续费。后来发展成“券市”,小贩间互相兑券,比官兑还灵活。

但投机客很快盯上券市。有商人囤积“特级食券”,哄抬肉价。

叶明立即出台“限购令”:单人单月购券不得超百张。更设“平准摊”,肉价涨时抛售肉券,粮价跌时回收粮券。

腊月二十八,最大的危机来了。雷音机传来急报:运河封冻,江南丝帛运不来!布券持有者蜂拥兑货,孙娘子的布庄被围得水泄不通。

“必须应急兑付。”叶明打开官仓,取出往年库存的土布,“先按丙等布券兑付,待开春补兑绸缎差额。”

百姓见官府不赖账,反倒安心了。有趣的是,有些人家领了土布做年衣,发现比绸缎还耐穿,年后竟专兑土布。

除夕守岁,叶明发现个暖心事。更夫老吴拿“善行券”兑年货,那券竟是街坊给他凑的——张家出扫雪券,李家出守夜券,拼成完整一套。

“比压岁钱暖心窝!”老吴喝着兑来的屠苏酒,满脸红光。

开春后新问题又冒头。春耕要买种子,农民集中兑粮券,官仓排起长队。

其其格提议:“不如让粮铺代兑?”遂选十家信誉好的粮铺挂“官定兑点”牌,可代为发兑,抽半成手续费。

周掌柜成了首个兑点,生意火爆。但他很快发现麻烦:百姓兑了粮券当场买米,仓库周转不及。

叶明便设计“预约兑券”:头日换券,次日提货。百姓起初不惯,后来发现能省排队时间,反觉方便。

最让人头痛的是假券升级。造假者用真券纸仿印,唯缺荧光暗线。其其格带队查抄,发现主谋竟是印刷匠——他偷藏了批淘汰的官坊纸。

叶明重罚之后,将券纸改作“一次浸染”:纸未出厂先染雷石液,外人难仿。

四月汛期,小券体系面临真正考验。连天暴雨冲垮粮道,官仓存粮告急。叶明毅然启用“灾害券”——紫印临时券,承诺灾后兑付。

百姓起初不敢收,直到看见其其格用灾害券买米。

她真金白银付账,却按券价售出,赔本赚吆喝。大家这才信了,灾害券渐渐流通。

后来灾民修堤也领灾害券,直接兑粮吃饭,省去中间兑汇。

灾后重建时,小券显出奇效。工匠领工券干活,农民用粮券支付,商户捐物料券助工。

最后核算,竟比全用现银省三成开支——因免去层层兑耗。

但秋收时出了件趣事。

农户李大脚粮券兑多了,搬不动米,灵机一动用粮券雇车。车夫老王头又拿粮券兑酒,酒铺周掌柜再兑成布...一张粮券转手五人,最后兑回李大脚邻居家的鸡。

“这叫货币乘数效应。”叶明在书院讲课,台下学子懵懂。他干脆带学生到市集,看一张券如何变出五倍交易。

后来有学生写出《券流通赋》,头句就是“一券走五家,家家生计活”。

冬至那天,叶明收到最特别的税银——乞丐帮交的“善行税”。

那是筐零碎券:扫雪券、领路券、甚至“逗乐券”,写着“说笑话三个”。市易司真按市价折了税,留作纪念。

其其格清点年终账目时惊呼:“大人,小券流通量已超白银七倍,但税银反增四成!”叶明微笑:“银在库中是死水,券在民间是活泉。流通越快,生机越盛。”

窗外雪花纷飞,兑率牌前却暖意融融。

百姓仰头看今日牌价,手里攥着的各色券劵,在雪光中映出人间烟火。

第二天,天蒙蒙亮,安阳府衙后巷就排起了队。

卖菜的张婆子挎着满篮青菜,跺脚驱寒:“咋还不开门?俺这菜券再过三日就过期了!”

门吱呀打开,小吏打着哈欠挂出兑率牌。人群嗡地围上去,仰头找自家券种。卖肉的王屠户嗓门最大:“肉券又降了?昨日还是特等,今儿咋成优等了?”

“新鲜事咧!”小吏敲锣喊,“北边来了冻肉,肉价跌了!要兑趁早,下午还得调!”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安阳日日上演。自打叶明搞起行业券,市易司门口比菜市还热闹。百姓举着各色券劵,仰头看兑率牌像看戏牌,掰着指头算能兑多少货。

老王头的炊饼摊成了天然情报站。食客边啃饼边唠嗑:“布券涨了——孙娘子接了江南大单!”“工券跌了——运河完工,匠人富余!”老王头听一耳朵,收摊就去兑券,竟比官差还灵通。

但麻烦也不少。有次兑率牌写错数,把“粮券兑三升”写成“兑三斗”,百姓挤兑走半年存粮。叶明罚小吏俸禄补亏空,又添了复核岗——现在挂牌前得三人对账。

最头疼是假券。造假者竟用真券纸仿印,唯缺荧光暗线。其其格带队查抄,窝点设在茅房后头——用粪臭掩盖药水味。“真是粪里淘金!”她捏着鼻子缴获假券三千张。

叶明索性开放防伪术,教百姓认券:真券照灯现梅花纹,手搓有雷石味。后来发展出“验券大赛”,蒙眼摸券辨真伪,头奖得十张肉券。

小贩们最是机灵。卖糖葫芦的赵小串发明“兑券串”:五张文券串一起抵一串糖葫芦,书生们趋之若鹜。磨刀李更绝,收“刀具券”——承诺每年磨刀一次,竟成了保固服务。

但兑来兑去,总有死结。农户李大脚拿粮券兑布,布庄要工券;他拿工券兑工具,铁铺要粮券。转一圈白忙活,蹲街角生闷气。

其其格见了,设“券换处”,抽一成手续费解套。

后来竟诞生新行当“兑券郎”,专帮人兑券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