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带着满身草屑回到安阳府衙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怔住——市易司门前人山人海,各色行业券如雪片纷飞,兑率的吆喝声震天响。
“大人您可回来了!”苏先生抱着账本踉跄奔来,“您走这三个月,券市乱套了!”原来十大主券虽推行顺利,但小商户零碎券成灾。卖糖人的收了三张布券、五张工券,兑现时要跑五个衙门。
更麻烦的是兑率波动。因叶明不在,兑率吏不敢做主,每日牌价僵死。
粮商周掌柜哭诉:“新米上市粮价跌,可粮券兑率不变,俺要亏死了!”其其格临时调率,却被御史参了“擅改官制”。
叶明立即重整旗鼓。
首令“兑率随行就市”,每日由市易司根据行情调整。又设“零碎券兑汇处”,专兑小商户杂券,收半成手续费。首日开张,兑汇吏忙得午饭都没吃。
但更大的危机隐现。因白鹿部落畜牧券成功,周边州县纷纷仿效,却无统一规制。
漳州布券兑安阳布券竟要打七折,商人损失惨重。
“必须建立兑率体系。”叶明雷音传讯各府,召开“兑率会议”。争吵三天后定下《九州兑率约》:各府券劵以安阳券为基准,每日公布兑率。为防操纵,设“兑率浮动限”,单日涨跌不超一成。
新规试行首月,效果显着。但投机客很快找到漏洞——利用异地兑率差套利。
有商人携大量漳州布券来安阳兑货,导致漳州布券紧缺价涨。叶明立即出台“异地兑额限”,单日异地兑券不超千张。
腊月年关,新问题爆发。百姓集中兑年货,官仓前排起长队。更糟的是大雪封路,南方年货运不来,布券、糖券兑不了现。人群几乎拆了市易司。
叶明当机立断:启用“灾害兑付”——所有券劵暂按八成兑付,欠额年补。
又开放官仓存货,绸缎没有就兑棉布,饴糖没有就兑蜜枣。百姓见官府不赖账,渐渐平息。
但其其格清点发现,官仓竟多兑出三成货——因南方货其实在路上了,只是雪阻延迟。
叶明苦笑:“信誉比金银贵。这批货到后,折价售出补亏空。”
没想到因祸得福。年后南方货到,安阳反因货多价廉,吸引周边商贾来采购。
更妙的是,年前兑付的百姓见官府守信,更踊跃存券,流通量大增。
开春后,叶明将从白鹿部落学来的“息券制”引入安阳。存券满三月赠息券,百姓初时疑为骗局,直到首批存券者真多得息券,顿时全城轰动。
但问题随之而来。有富人囤券吃息,穷匠人无券可用。叶明规定:单户存券不超万张,超额部分无息。又设“匠贷券”:匠人可预支工券购料,完成工活后偿还。
最成功的创新是“期货市”。粮商可预购秋粮券,布庄可预订冬布券,价格锁定,风险共担。周掌柜首批试订万张粮券,秋收时粮价涨,他反赚一笔。
然而五月汛期,期货市遭遇大考。连绵暴雨导致粮歉收,粮券兑现困难。叶明启动“灾害置换”:粮券可置换他券或延期兑付。多数商户选择延期,因信叶明信誉。
灾后重建时,券劵体系显奇效。工匠领工券修堤,农民用粮券支付,商户捐物料券助工。
最后核算,竟比全用现银省三成开支——因免去层层兑耗。
中秋夜,叶明巡市。见孩童用糖券换灯笼券,老人拿退休券听书,连乞丐都攒“善意券”换薄粥。金融的根须,已深扎进市井烟火。
回到府衙,其其格呈上账本:券劵流通量超白银九倍,税银反增五成。
叶明轻笑:“银在库中是死水,券在民间是活泉。”
秋雨淅沥的清晨,安阳府衙前新挂的\"便民库\"牌匾下,叶明望着稀稀拉拉的人群,心里凉了半截。
他特意选了黄道吉日开张,结果只有更夫老吴和卖炊饼的老王头来凑热闹。
\"大人,这存券的章程...老百姓看不懂啊。\"苏先生指着墙上的《便民库条陈》,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存兑规则。其其格补充道:\"俺问过张婆子,她说宁愿把券塞炕洞里,也不放心交给官府。\"
叶明皱紧眉头。
他原以为凭着在安阳建立的威信,便民库应该一呼百应,没想到百姓对\"存券\"这件事如此抵触。
第一个难题是信任问题。
老王头揣着攒了三个月的饼券,在柜台前踱来踱去:\"这券可是俺一个一个炊饼挣来的,存进去要是没了咋整?\"
库吏小李耐心解释:\"给您兑折为凭,随时可兑。\"老王头瞪眼:\"兑折?不就是张纸?纸丢了俺找谁去?\"
其其格灵机一动,取来紫檀木片:\"给您做木折,总丢不了了吧?\"谁知老王头更疑心:\"紫檀木多贵!你们定是想吞俺的券才下这血本!\"
叶明苦思良久,终于想出法子:让首批存券者互为保证人。老吴存券,老王头作保;老王头存券,老吴作保。这样一来,百姓才稍稍放心。
可刚解决信任问题,防伪难题又接踵而至。开业第三天,就有人拿着伪造的兑折来兑券。幸好库吏发现印鉴不符,才没造成损失。
\"必须改进防伪。\"叶明召集工匠,试验了七种方案:从水墨暗记到雷石荧光,最后选定\"三重防伪\"——兑折用特制桑纸,内嵌麻丝水印;盖章用雷石印泥,夜间发光;另设只有库吏才懂的切口暗号。
但最大的挑战是记账方式。传统流水账根本应付不了大量存兑业务。
首月结账时,库吏熬了三个通宵,算盘打坏两个,还是对不上账目——短缺了三十张布券。
\"定是有人冒兑!\"其其格要彻查所有兑折。
叶明却摇头:\"更可能是记账出错。\"他亲眼见过库吏忙乱时的情形:这边百姓催着兑券,那边又要登记新存券,忙中出错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