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第2256章 尸易无限(16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飞机降落在达尔文国际机场时,清晨的阳光穿透薄云,给广袤的澳大利亚北部草原镀上一层暖金色。林野背着装有水下机器人、防鲨装备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感受到一阵带着桉树气息的凉风——与东南亚的湿热不同,这里的空气干燥而清新。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的伊恩馆长举着“中澳海上丝路水下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卡其色的户外夹克,腰间挂着防水对讲机,笑容里带着几分急切:“欢迎来到达尔文!卡卡杜湾的情况比预想的复杂,我们的潜水员昨天在珊瑚礁间隙发现了一块刻有花纹的木板,花纹很奇怪,不是常见的船舶装饰,倒像某种密码符号,而且周围的瓷器碎片分布得格外密集,像是人为摆放的。”

苏晓立刻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达尔文港,疑似明瓷,符号待解”的页面,上面贴着一张模糊的古籍拓片,拓片上有类似的几何花纹:“伊恩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过,明代远洋商船有时会在重要货物上刻下符号标记,方便船队识别,但这种复杂的花纹倒更像某种加密信息。那块木板能带来看看吗?我们或许能通过纹样比对找到线索。”

伊恩馆长点点头,领着他们走向停在路边的越野车:“木板已经送到临时工作站了,上面的花纹我们拍了照片,传给过几个符号学专家,都没能破解。对了,卡卡杜湾附近的原住民部落有个传说,说几百年前有‘来自东方的大船’在湾内沉没,船上载着‘会发光的瓷器’和‘刻着秘密的木头’,现在看来,传说可能是真的。”

越野车行驶在通往卡卡杜湾的土路上,窗外的景色从草原渐渐过渡到红树林,远处的印度洋泛着深邃的蓝色。伊恩馆长指着车载屏幕上的卫星地图说:“卡卡杜湾是个半封闭的海湾,入口处有大片珊瑚礁,只有两条狭窄的水道能进入湾内,古代商船很可能是为了躲避风暴,误闯水道触礁沉没的。我们发现文物的区域在湾内东北部,水深约8-12米,珊瑚礁密度很高,水下机器人操作难度不小。”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将探头贴在车窗上朝向海湾方向,罗盘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微弱但持续的木材与瓷器信号:“信号很稳定,而且分布范围呈不规则的扇形,不像是自然沉没的货物散落形态,更像是有人刻意将文物按某种规律摆放。等下到了工作站,咱们先分析木板上的花纹,再让水下机器人对信号密集区进行精准扫描。”

上午十点,车队抵达卡卡杜湾附近的临时工作站。工作站是几顶搭建在红树林边缘的防水帐篷,旁边的临时实验室里,一块长约半米的黑色木板正放在恒温保湿箱中。伊恩馆长掀开保湿箱的盖子,木板表面清晰可见两组交错的几何花纹——一组是类似明代罗盘刻度的同心圆,另一组是由三角形和菱形组成的不规则网格,网格交汇处还刻有极小的圆点,像是密码的关键节点。

苏晓凑近观察,突然注意到网格边缘有一道细微的刻痕,与爷爷笔记本里那张古籍拓片上的纹路完全吻合:“这组花纹和我爷爷拓片上的一样!拓片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写着‘天圆地方,以瓷为钥’,当时我们以为是形容瓷器的形状,现在看来,可能是破解密码的提示——‘天圆’指的是同心圆,‘地方’是方形的网格,而‘瓷’就是周围的瓷器碎片!”

林野立刻拿出高分辨率扫描仪,对木板花纹进行三维建模。扫描结果显示,同心圆的刻度与明代航海罗盘的方位刻度完全一致,而网格中的圆点正好对应着36个位置,与卡卡杜湾内已发现的瓷器碎片数量刚好吻合:“这绝对是密码!36个圆点对应36块瓷器碎片,每块碎片的摆放位置可能对应着网格中的一个坐标,而同心圆的刻度则是定位基准。伊恩馆长,麻烦安排水下机器人,按罗盘刻度对应的方位,在湾内东北部的36个坐标点进行探测。”

伊恩馆长立刻通过对讲机联系水下作业团队,半小时后,搭载着高清摄像头和信号探测器的水下机器人被吊入海湾。林野通过操作台调整机器人的航向,按照明代罗盘的“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方位,逐一对应网格中的36个坐标点。当机器人抵达第一个坐标点——“子位3”时,探测器突然发出强烈信号,摄像头捕捉到珊瑚礁间隙中,一块青花瓷碎片正嵌在岩石缝里,碎片边缘刻着一个极小的“一”字。

“有发现!”苏晓盯着屏幕喊道,“碎片上有字!是汉字‘一’,这肯定是密码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四个小时,水下机器人按坐标逐一探测,36块青花瓷碎片相继被找到,每块碎片边缘都刻着一个汉字,从“一”到“三十六”依次排列。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机器人将36块碎片的位置在电子地图上标记出来时,这些点竟然连成了一个与木板网格完全重合的方形图案,而图案中心的位置,正好对应着一个强烈的金属信号源。

“密码的核心应该在图案中心!”林野立刻调整机器人航向,朝着中心位置驶去。那里的珊瑚礁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环形凹陷,凹陷底部覆盖着厚厚的泥沙,机器人的机械臂拨开泥沙,一个青铜制的方形盒子渐渐显露出来——盒子表面刻着与木板相同的同心圆花纹,盒盖上有36个细小的凹槽,正好能与36块瓷器碎片的形状吻合。

“是密码盒!”伊恩馆长凑到屏幕前,声音有些发颤,“36块碎片就是打开盒子的钥匙,这简直和小说里的情节一样!”

苏晓立刻将36块瓷器碎片按编号排序,通过机器人的机械臂,逐一嵌入青铜盒盖的凹槽中。当最后一块刻着“三十六”的碎片嵌入凹槽时,青铜盒发出一声轻微的“咔嗒”声,盒盖缓缓打开,里面放着一卷用防水丝绸包裹的羊皮纸,羊皮纸上用毛笔写着几行明代汉字,旁边还画着一张简易的航线图。

林野立刻让机器人将羊皮纸小心翼翼地取出,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文字内容。苏晓逐字辨认,念出声来:“大明永乐十三年,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遣分队往‘南方大陆’探路,至卡卡杜湾,遇风暴触礁。恐货物遭窃,以‘天圆地方’之法藏瓷盒,留密码木为记,盼后世能寻回,续通丝路。附航线图,自卡卡杜湾往东南,有‘黑岩岛’,藏有更多船货。”

“永乐十三年!正好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间!”林野激动地说,“这证明郑和船队确实抵达了澳大利亚北部,而且还计划继续探索‘南方大陆’,只是因为风暴沉没,才留下了这些密码和线索。羊皮纸上提到的‘黑岩岛’,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文物遗址!”

伊恩馆长立刻调出卡卡杜湾周边的海图,在湾口东南方向约20海里处,果然标注着一座名为“布莱克洛克”的小岛,中文译名正是“黑岩岛”:“这座岛现在是自然保护区,岛上有大量黑色火山岩,符合‘黑岩岛’的描述。我们明天就可以安排船只前往考察!”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带领中澳联合考古队,先对卡卡杜湾发现的青铜盒和羊皮纸进行保护处理——羊皮纸因为长期浸泡在海水中,纸张已经有些脆弱,他们用特制的脱水剂缓慢脱水,再用透明保护膜覆盖加固;青铜盒表面有轻微的锈蚀,用中性除锈剂清理后,刻纹依然清晰。随后,他们乘坐考察船前往黑岩岛,在岛屿西侧的火山岩滩涂下,通过防水型青铜罗盘的探测,发现了大面积的木材和瓷器信号。

潜水员穿着防鲨装备下潜后,在火山岩缝隙中发现了一艘明代商船的残体,船体虽然已经腐朽,但依然能看出“福船”的型制。船舱内清理出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其中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瓶保存完好,瓶底刻着“大明永乐年制”的款识;还发现了几箱明代丝绸和一个铁质的保险箱,保险箱上同样刻着与木板相似的密码花纹。

“这个保险箱应该也需要密码才能打开,”苏晓看着保险箱上的花纹,“花纹比木板上的更复杂,多了一组星象图案,可能需要结合羊皮纸上的航线图和星象来破解。”

林野将羊皮纸上的航线图与星象图比对,发现航线图上标注的星星位置,正好与保险箱花纹中的星象图案一一对应:“密码应该是星象对应的方位!明代航海常用‘二十八星宿’定位,咱们按星宿对应的方位转动保险箱上的刻度盘试试。”

苏晓按照二十八星宿的顺序,依次转动保险箱上的刻度盘。当最后一个刻度对准“角宿”方位时,保险箱“咔”地一声弹开,里面放着一本线装的《航海日志》和一枚鎏金铜印。日志用毛笔记录了船队从泉州出发,经东南亚抵达澳大利亚的航程,还提到与当地原住民的友好交流;铜印上刻着“郑和船队分队之印”,进一步证实了这艘商船的身份。

离开卡卡杜湾前,林野和苏晓帮助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建立了“中澳海上丝路文物数据库”,将青铜盒、羊皮纸、《航海日志》的数字模型和高清照片录入系统,还培训了五名澳大利亚考古队员使用水下机器人和密码解读方法。伊恩馆长代表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澳文化遗产保护特殊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你们不仅找到了失落的文物,还破解了几百年前的密码,揭开了郑和船队抵达澳大利亚的秘密,这改写了澳大利亚的航海史!我们计划在卡卡杜湾建立一座水下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史。”

离开澳大利亚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新西兰的奥克兰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奥克兰古港”遗址。虽然没有发现明代文物,但在当地原住民的博物馆里,找到了几件疑似中国宋代的瓷器碎片,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可能延伸到了更远的南半球。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澳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卡卡杜湾发现的青铜盒密码模型、羊皮纸航线图、《航海日志》的文字转录版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船队南半球探索印记”专题页面,用中、澳、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密码破解过程;还特别开设了“古代航海密码解读”子板块,详细介绍明代符号学、星象定位与密码系统的关联,为国际考古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全球考古界和文学界的轰动——《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甚至通过出版社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能将这段考古发现作为素材,写入新的小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卡卡杜湾水下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候选遗址,并计划举办“古代航海密码国际研讨会”,邀请林野和苏晓担任主讲嘉宾。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澳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网友留言说被“明代密码”的设定震撼,还有符号学爱好者上传了自己发现的类似花纹照片,希望能一起破解;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意大利的合作邀请,邀请函的落款是“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

“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最近整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献时,发现了一份15世纪的手稿,手稿里提到‘来自东方的大船’和‘刻有密码的瓷器’,还附了一张简易的航线图,航线终点标注着‘中国泉州’,”周局长将邀请函递给林野,“他们希望你们能去意大利,帮忙解读手稿中的密码符号,看看这份手稿是否与郑和船队有关,说不定能找到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新证据。”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从拍卖会拍到的照片,照片上是一枚15世纪的意大利银币,银币背面刻着类似明代罗盘的花纹:“爷爷在笔记里猜测,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可能通过某种途径,获得了明代的航海技术,这份手稿说不定就是关键证据!而且佛罗伦萨是达芬奇的故乡,他的手稿里也有很多密码式的记录,说不定两份手稿之间有联系。”

林野看着邀请函上的手稿照片,照片中的密码符号由圆形和直线组成,与卡卡杜湾木板上的同心圆花纹有几分相似:“这份手稿的密码系统,很可能融合了明代航海符号和欧洲中世纪的密码术,解读难度会更大。咱们需要带上之前破解的密码模型、明代符号数据库,还有达芬奇手稿的复制品,通过比对找到破解线索。”

郑队长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你们去佛罗伦萨,除了解读手稿,还要考察当地的古港口遗址,看看有没有中国文物的痕迹。意大利的冬季比较寒冷,你们要提前准备好保暖装备,还有,手稿属于珍贵文献,接触时一定要遵守档案馆的保护规定。”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卡卡杜湾的青铜盒密码模型、《航海日志》的数字版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达芬奇手稿复制品、明代符号对照表和高分辨率扫描仪。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到欧洲的意大利,从明代密码到达芬奇手稿,咱们的考古之旅越来越像一部悬疑小说了。爷爷当年要是能想到,他笔记里的符号会和达芬奇的密码产生关联,肯定会特别兴奋。”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中带着期待:“这或许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魅力,它不仅连接着不同的大陆,还串联起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秘密。佛罗伦萨的手稿,可能藏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关键线索,咱们一定要解开密码,让这段被遗忘的历史重见天日。”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意大利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地中海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意大利半岛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林野看着手里的佛罗伦萨手稿照片,心里满是好奇——那份15世纪的欧洲手稿,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它与郑和船队、与达芬奇的密码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飞机渐渐靠近佛罗伦萨国际机场,远处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圆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佛罗伦萨国际机场时,初冬的阳光带着柔和的暖意,透过舷窗能看到远处的亚平宁山脉覆盖着一层薄雪,近处的橄榄树依然保持着深绿色的生机。林野背着装有达芬奇手稿复制品、明代符号对照表和高分辨率扫描仪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的马可馆长举着“中意海上丝路文献研究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羊毛大衣,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笑容儒雅,用带着意大利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佛罗伦萨!那份15世纪的手稿我们已经整理好了,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特藏库中,手稿上的符号与你们之前破解的明代密码有多处相似,但多了一些类似达芬奇草图的机械结构标注,我们的文献专家研究了三个月,都没能理清其中的关联。”

苏晓立刻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佛罗伦萨,手稿密码,芬奇关联”的页面,上面贴着一张达芬奇《大西洋手稿》中机械图的复印件:“马可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达芬奇曾研究过东方的机械装置,尤其是航海仪器,这份手稿上的机械标注,会不会是根据明代航海设备改编的?我们带来了达芬奇手稿的复制品,或许能通过比对找到线索。”

马可馆长眼睛一亮,接过笔记本仔细翻看:“太有意思了!你们带来的复制品里,有一张达芬奇设计的‘密码罗盘’草图,和手稿上的某个符号几乎完全一致。对了,手稿的最后几页还有一段用拉丁文写的注释,翻译过来是‘来自泉州的使者,带来了星辰与大海的秘密’,这更证明它与中国有关联。”

坐上去档案馆的汽车,车窗外的佛罗伦萨街景缓缓展开——古老的石砌建筑错落有致,阿诺河上的老桥挤满了游客,街边的咖啡馆飘出浓郁的咖啡香气,偶尔能看到街头艺人在演奏小提琴。马可馆长指着车窗外一座带有圆形穹顶的建筑说:“那是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建于14世纪,原本是市政厅的一部分,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珍贵文献都保存在那里,包括你们要研究的这份手稿。”

林野掏出平板电脑,调出卡卡杜湾青铜盒的密码模型:“我们之前破解的明代密码,核心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结合了罗盘方位和星宿定位;而达芬奇的密码系统,更注重几何图形与机械原理的结合。如果这份手稿真的融合了两种密码体系,咱们需要先分离出明代符号和欧洲机械标注,再逐一对应破解。”

上午十一点,车队抵达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林野和苏晓穿过古老的石砌走廊,来到位于档案馆地下二层的特藏库。特藏库内温度恒定在18c,湿度保持在50%,一排排金属展柜整齐排列,里面存放着泛黄的古籍和手稿。马可馆长打开编号为“F-1427”的展柜,取出一个用皮质封面保护的手稿本:“这就是15世纪的手稿,作者不详,但根据纸张材质和墨水成分分析,应该创作于1430年左右,正好是郑和下西洋结束后不久。”

苏晓戴上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手稿本。手稿的纸张已经有些脆化,上面用褐色墨水绘制着大量符号和草图——第一页是一个类似明代罗盘的圆形图案,刻度却标注着罗马数字;中间几页是交错的几何网格,网格节点处画着细小的机械齿轮;最后几页则是一段用拉丁文书写的注释,旁边还画着一艘带有中式船帆的商船。

“先扫描手稿,建立数字模型,”林野立刻打开高分辨率扫描仪,“苏晓,你负责比对明代符号,我来对照达芬奇手稿的机械图,咱们分头找线索。”

扫描仪缓缓扫过手稿页面,数字模型很快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苏晓将明代符号对照表与手稿中的圆形图案叠加,发现罗盘刻度虽然用了罗马数字,但刻度间距与明代“二十四山向”罗盘完全一致,只是将“子、丑、寅、卯”替换成了“1、2、3、4”;林野则将达芬奇的“密码罗盘”草图与手稿中的机械齿轮对比,发现齿轮的齿数和咬合方式,与明代船舶上的“计程仪”机械结构完全吻合。

“有突破!”苏晓指着屏幕说,“圆形图案是明代罗盘的‘罗马数字版’,几何网格中的每个节点,对应着罗盘上的一个方位,而齿轮标注则是用来计算方位对应的距离——这是一套结合了明代航海定位和欧洲机械计算的密码系统!”

马可馆长凑到屏幕前,激动地说:“太神奇了!那拉丁文注释里提到的‘泉州的使者’,会不会就是郑和船队的成员?他们把明代的航海技术传给了欧洲,才有了这份融合东西方智慧的手稿?”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在特藏库展开了系统的手稿解读工作。他们先将手稿中的几何网格与明代《郑和航海图》中的泉州至印度洋航线图叠加,发现网格节点对应的方位,正好是航线中的关键停靠港;再通过齿轮齿数计算出每个节点对应的距离,成功还原出一条从泉州出发,经东南亚、印度洋、红海,最终抵达意大利热那亚港的完整航线——这条航线比欧洲航海家开辟的新航线早了近半个世纪。

在解读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手稿中某一页的边缘,有一个用墨点组成的微型图案,放大后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某个隐藏符号完全一致。林野立刻调出达芬奇手稿复制品,发现两者的线条走势和墨点分布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手稿的作者很可能见过达芬奇的作品,甚至与他有过交流!说不定达芬奇的密码系统,也受到了这份手稿的启发。”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林野和苏晓跟着马可馆长前往达芬奇博物馆,在馆内收藏的《大西洋手稿》中,果然找到了一张标注着“东方航海仪”的草图,草图上的机械结构与15世纪手稿中的齿轮标注完全一致,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来自东方的秘密,可测星辰与大海的距离。”

“这就印证了我们的推测!”苏晓兴奋地说,“郑和船队的成员将明代航海技术带到欧洲,与当地学者交流,形成了这份15世纪手稿;而达芬奇又从手稿中获得灵感,融入自己的密码系统,创造出了‘密码罗盘’等设计——这是东西方文明在航海技术和密码学上的深度融合!”

离开佛罗伦萨前,林野和苏晓帮助佛罗伦萨国家档案馆建立了“东西方密码文献数据库”,将15世纪手稿的数字模型、明代符号对照表和达芬奇手稿的关联部分整合到系统中,还培训了四名文献专家使用密码解读方法。马可馆长代表档案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意文化遗产研究杰出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你们不仅破解了几百年前的密码,还揭开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一页,这份手稿现在成了档案馆的‘镇馆之宝’,我们计划明年举办‘密码与航海’特展,邀请你们来担任策展顾问。”

离开佛罗伦萨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意大利的热那亚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热那亚古港”遗址。在港口的考古发掘中,他们发现了一块带有明代青花瓷碎片的土层,经检测,瓷片年代与15世纪手稿的创作时间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手稿中航线的真实性。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意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佛罗伦萨15世纪手稿的数字模型、航线还原图、达芬奇手稿关联证据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东西方密码融合与航海技术交流”专题页面,用中、意、英三种语言展示手稿解读过程和考古发现;还特别开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东方元素”子板块,详细介绍明代航海技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为国际史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全球史学界和文学界的轰动——《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称这份手稿的发现“改写了密码学与航海史的关联”,还表示将在新作品中融入这段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佛罗伦萨15世纪手稿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候选项目,并计划在2025年举办“东西方密码文明对话”国际论坛,邀请林野和苏晓担任主旨发言人。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意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网友留言说被“明代密码与达芬奇手稿的关联”震撼,还有密码学爱好者上传了自己发现的类似符号照片,希望能一起深入研究;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葡萄牙的合作邀请,邀请函的落款是“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

“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最近在整理达伽马船队的文物时,发现了一个带有东方符号的青铜盒子,盒子上的符号与你们破解的明代密码高度相似,”周局长将邀请函递给林野,“盒子是在达伽马首次抵达印度的港口遗址中发现的,里面还藏着一张残缺的羊皮纸,上面画着疑似明代商船的航线图。他们希望你们能去葡萄牙,帮忙破解青铜盒子上的密码,看看达伽马船队是否与明代商船有过接触。”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达伽马船队的古籍插图,插图中一艘欧洲帆船旁边,隐约有一艘中式商船的轮廓:“爷爷在笔记里猜测,达伽马开辟新航线时,可能遇到过明代商船,只是相关记载被葡萄牙王室刻意隐瞒了。这个青铜盒子说不定就是两者接触的实物证据,咱们一定要去看看!”

林野看着邀请函上的青铜盒子照片,盒子表面的符号由同心圆和几何网格组成,与卡卡杜湾木板上的密码图案有九成相似:“这个盒子的密码系统,很可能是在明代密码的基础上,加入了葡萄牙的航海符号。咱们需要带上之前破解的明代密码模型、达伽马船队的文献资料,还有符号比对软件,通过多维度比对找到破解线索。”

郑队长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和葡萄牙方面沟通好了,下个月你们去里斯本,除了解读青铜盒子,还要考察达伽马船队的出发港遗址,看看有没有更多与明代商船相关的文物。葡萄牙的冬季比较潮湿,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防潮装备,还有,青铜盒子属于珍贵文物,操作时一定要遵守博物馆的保护规定。”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佛罗伦萨15世纪手稿的数字模型、热那亚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符号比对软件、达伽马船队文献复制品和防潮型检测设备。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到葡萄牙的里斯本,从达芬奇手稿到达伽马船队,咱们的考古之旅越来越接近‘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核心证据了。爷爷当年要是能想到,他追寻的明代航海秘密,会在几百年后的欧洲不断有新发现,肯定会特别欣慰。”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中带着坚定与期待:“海上丝绸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孤立的航线,它是一张连接东西方的文明网络,每一件文物、每一份手稿,都是这张网络上的关键节点。里斯本的青铜盒子,可能藏着达伽马船队与明代商船接触的终极证据,咱们一定要解开密码,让这段被隐瞒的历史重见天日。”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葡萄牙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地中海渐渐变成大西洋,远处的伊比利亚半岛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泽。林野看着手里的青铜盒子照片,心里满是好奇——这个带有明代密码的青铜盒子,究竟是达伽马船队从明代商船那里获得的礼物,还是双方贸易的信物?盒子里的羊皮纸航线图,又会揭示怎样的历史秘密?

飞机渐渐靠近里斯本国际机场,远处的里斯本古港在大西洋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沧桑。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里斯本国际机场时,初冬的海风带着大西洋特有的咸湿气息,掠过停机坪,远处的特茹河在云层下泛着灰蓝色的波光。林野背着装有符号比对软件、防潮检测设备和明代密码模型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的卡洛斯馆长举着“中葡海上丝路文物解码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羊毛西装,领口别着一枚青铜船锚徽章,笑容里带着几分急切:“欢迎来到里斯本!那个青铜盒子我们已经做过初步检测,材质是中国明代的黄铜,表面的符号用激光刻蚀技术处理过,比卡卡杜湾的木板密码更精细,而且盒子的锁芯结构很特殊,像是需要同时匹配符号和机械齿轮才能打开,我们的机械师尝试了十几种方案,都没能撬动锁芯。”

苏晓立刻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里斯本,达伽马遗物,铜盒密钥”的页面,上面贴着一张16世纪葡萄牙古籍中的青铜盒插图,插图旁写着“东方秘盒,需借星象之力开启”:“卡洛斯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过,明代远洋船队的重要信物常采用‘双密钥’设计,既要破解表面符号,还要匹配内部机械结构,而‘星象之力’很可能指的是明代航海常用的‘二十八星宿’定位法。盒子现在在哪里?我们需要先通过高分辨率扫描还原锁芯结构。”

卡洛斯馆长点点头,领着他们走向停在路边的黑色轿车:“盒子保存在博物馆的地下保险库,昨天我们用x光扫描过锁芯,发现里面有36个细小的齿轮,每个齿轮上都刻着一个星宿符号,只有让所有齿轮的符号与表面密码对齐,才能打开盒子。对了,达伽马船队的航海日志里有一段记载,说1498年抵达印度卡里库特港时,曾遇到‘来自中国的大船’,对方赠送了‘刻有星辰图案的铜盒’,只是这段记载后来被葡萄牙王室列为机密,直到去年整理达伽马遗物时才被发现。”

轿车沿着特茹河的河岸公路行驶,窗外的里斯本古港渐渐展现在眼前——古老的石砌码头旁停靠着几艘仿古帆船,远处的贝伦塔矗立在河口,塔身的白色石灰岩在海风侵蚀下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纹路。卡洛斯馆长指着车载屏幕上的老照片说:“这是19世纪的里斯本古港,当年达伽马船队就是从这里出发前往印度的。我们在古港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几块明代青花瓷碎片,与青铜盒的年代基本一致,证明明代商船确实曾抵达过这里。”

林野掏出平板电脑,调出明代“二十八星宿”罗盘的数字模型:“根据达伽马航海日志的记载,青铜盒很可能是明代商船赠送给达伽马的礼物,那么密码系统应该以明代‘二十八星宿’为核心,再融入葡萄牙的航海符号。我们需要先将盒子表面的符号与星宿表比对,找到对应的齿轮转动顺序,再通过机械模拟验证是否能打开锁芯。”

下午两点,车队抵达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林野和苏晓穿过装有指纹识别的厚重铁门,来到地下三层的保险库。保险库内温度恒定在16c,湿度控制在45%,一排排防弹玻璃展柜中存放着葡萄牙航海时代的珍贵文物。卡洛斯馆长打开编号为“V-1498”的展柜,取出一个长约20厘米、宽15厘米的青铜盒——盒子表面刻着交错的同心圆和几何网格,网格节点处镶嵌着细小的蓝宝石,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盒盖上没有明显的锁孔,只有一个圆形的凹槽,凹槽内刻着一个微型的星宿图案。

“先进行三维扫描,”林野立刻打开高分辨率扫描仪,“苏晓,你负责比对表面符号与二十八星宿的对应关系,我来分析x光扫描的锁芯数据,咱们同步推进。”

扫描仪的激光束缓缓扫过青铜盒,屏幕上很快生成了清晰的三维模型。苏晓将明代“二十八星宿”表与盒盖的几何网格叠加,发现每个网格节点的蓝宝石位置,正好对应着一个星宿的方位,而同心圆的刻度则与明代罗盘的“三百六十度分度法”完全一致;林野则通过x光数据还原出锁芯的齿轮结构,发现36个齿轮分为内外两层,外层齿轮刻着星宿符号,内层齿轮刻着葡萄牙航海日志中的“方位字母”,只有让外层齿轮的星宿符号与盒盖网格对齐,同时内层齿轮的字母组成完整的航海术语,才能打开盒子。

“有线索了!”苏晓指着屏幕说,“盒盖凹槽内的微型星宿图案是‘角宿’,这应该是密码的起点!咱们按照‘角宿→亢宿→氐宿’的顺序转动外层齿轮,同时内层齿轮的字母会随之变化,只要组成达伽马航海日志中提到的‘东方航线’术语,就能打开盒子!”

卡洛斯馆长立刻找来机械模拟软件,按照苏晓的思路输入齿轮转动顺序。当外层齿轮的“角宿”符号与盒盖网格对齐时,内层齿轮的字母正好组成了葡萄牙语“Rota da china”(中国航线),屏幕上突然弹出“锁芯匹配成功”的提示。卡洛斯馆长兴奋地搓了搓手:“太神奇了!咱们现在就去保险库尝试打开实物盒子!”

三人来到保险库的操作台前,林野按照模拟顺序,用特制的青铜扳手轻轻转动盒盖的凹槽。随着“咔嗒”一声轻响,外层齿轮开始缓慢转动,蓝宝石在灯光下依次亮起,当最后一颗代表“轸宿”的蓝宝石亮起时,青铜盒的盒盖缓缓弹开——里面铺着一层暗红色的丝绸,丝绸上放着一张折叠的羊皮纸和一枚鎏金铜印。

苏晓小心翼翼地展开羊皮纸,上面用毛笔和葡萄牙语两种文字记录着内容:“大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船队自泉州出发,经印度卡里库特港,遇葡萄牙船队,赠铜盒以通贸易,附航线图,自卡里库特至里斯本,共经二十八港。”羊皮纸的边缘还画着一张简易的航线图,标注着从中国泉州到葡萄牙里斯本的全部停靠港口,其中多个港口与达伽马船队的航海日志记载完全一致。

“弘治十一年正好是1498年,与达伽马抵达印度的时间完全吻合!”林野激动地说,“这证明达伽马船队确实与明代商船有过接触,而且双方还交换了航线信息,这份羊皮纸就是中葡海上贸易交流的直接证据!”

卡洛斯馆长拿起鎏金铜印,印面上刻着“大明泉州船务司”六个汉字,印背则刻着葡萄牙王室的徽章:“这枚铜印是双方合作的信物!明代泉州船务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而葡萄牙王室徽章则证明达伽马船队得到了王室的授权,双方很可能达成了长期的贸易协议,只是后来因为欧洲殖民扩张,这段合作历史才被掩盖。”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在博物馆展开了系统的文物研究和数据整理工作。他们用防潮检测设备对羊皮纸进行了全面检测,确定羊皮纸的材质是明代福建产的桑皮纸,墨水成分与泉州出土的明代文书一致;对青铜盒的黄铜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铜料来自云南的铜矿,与明代官用黄铜的成分完全吻合;还将羊皮纸的航线图与达伽马船队的航海日志进行比对,发现双方记录的停靠港口和航行时间高度一致,进一步证实了中葡早期海上贸易的真实性。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羊皮纸的边缘有一个微小的火漆印,火漆印上的图案与佛罗伦萨15世纪手稿中的符号完全一致。林野立刻调出佛罗伦萨手稿的数字模型,发现两者的图案都是由“明代罗盘”和“欧洲齿轮”组成的复合符号:“这说明明代商船不仅与达伽马船队有接触,还与意大利的航海家有交流,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了连接中国、印度、葡萄牙、意大利的完整贸易网络!”

离开里斯本前,林野和苏晓帮助里斯本国家考古博物馆建立了“中葡海上丝路文物数据库”,将青铜盒的三维模型、羊皮纸航线图、鎏金铜印的高清照片整合到系统中,还培训了五名文物专家使用符号比对软件和机械密码解读方法。卡洛斯馆长代表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葡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你们不仅打开了几百年前的青铜盒,还揭开了中葡早期海上贸易的秘密,这段历史将改写葡萄牙的航海史教材!我们计划明年举办‘东方秘盒’特展,邀请你们来担任学术顾问,同时与中国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合作,联合展出双方的文物。”

离开里斯本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葡萄牙的波尔图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波尔图古港”遗址。在港口的考古发掘中,他们发现了一处明代商船的停靠遗迹,遗迹中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进一步证明了明代商船曾频繁停靠葡萄牙的港口。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葡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里斯本青铜盒的三维模型、羊皮纸航线图、鎏金铜印的文字解读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中葡早期海上贸易与密码交流”专题页面,用中、葡、英三种语言展示文物发现和密码破解过程;还特别开设了“航海时代的东西方信物”子板块,详细介绍明代青铜盒、鎏金铜印等信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为国际史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素材。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全球航海史学界的轰动——葡萄牙总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青铜盒的发现“填补了中葡关系史上的重要空白”,并表示将推动葡萄牙与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深度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里斯本青铜盒和羊皮纸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同时将波尔图古港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候选遗址。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葡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葡萄牙网友留言说希望能到中国泉州参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还有中葡两国的学生上传了自己制作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图”,希望能得到专业指导;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摩洛哥的合作邀请,邀请函的落款是“丹吉尔国家考古研究所”。

“丹吉尔国家考古研究所最近在整理丹吉尔港的考古资料时,发现了一个15世纪的陶罐,陶罐内装有大量的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和一块刻有符号的青铜片,”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青铜片上的符号与你们破解的明代密码和葡萄牙青铜盒的符号都有相似之处,而且丹吉尔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非洲的重要枢纽,他们希望你们能去摩洛哥,帮忙解读青铜片上的符号,看看这些文物是否与明代商船、葡萄牙船队都有关联,说不定能找到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关键证据。”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丹吉尔港的老照片,照片旁写着“丹吉尔,三洲枢纽,符号交汇”:“爷爷在笔记里提到,丹吉尔港在15世纪是阿拉伯、欧洲、非洲商人的聚集地,明代商船很可能通过这里与欧洲、非洲进行贸易,这块青铜片说不定就是三方贸易的信物!咱们一定要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到串联起欧、亚、非三大洲的密码线索。”

林野看着邀请函上的青铜片照片,青铜片表面的符号由明代星宿图案、葡萄牙方位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复合符号体系:“这个符号体系比之前的密码更复杂,融合了三种文明的元素,解读难度会更大。咱们需要带上明代密码模型、葡萄牙青铜盒的符号数据、阿拉伯数字对照表,还有多语言翻译软件,通过三方符号比对找到破解线索。”

郑队长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和摩洛哥方面沟通好了,下个月你们去丹吉尔,除了解读青铜片,还要考察丹吉尔港的古码头遗址,看看有没有更多与明代商船相关的文物。摩洛哥的冬季比较温暖,但昼夜温差大,你们要提前准备好保暖和防晒装备,还有,青铜片属于易碎文物,操作时一定要使用无菌手套和专业工具。”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里斯本青铜盒的三维模型、波尔图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阿拉伯数字对照表、多语言翻译软件和无菌操作工具。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到摩洛哥的丹吉尔,从两方密码到三方符号,咱们的考古之旅越来越接近海上丝绸之路的全局网络了。爷爷当年要是能想到,他追寻的明代航海秘密,会串联起欧、亚、非三大洲的文明交流,肯定会特别激动。”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中带着坚定与期待:“海上丝绸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单向的航线,而是一张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文明网络,每一块青铜片、每一件瓷器,都是这张网络上的关键节点。丹吉尔的青铜片,可能藏着三方文明交流的终极密码,咱们一定要解开它,让这段跨越三大洲的贸易史和文化史重见天日。”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摩洛哥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地中海渐渐变成大西洋,远处的非洲大陆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光泽。林野看着手里的青铜片照片,心里满是好奇——这个融合了三种文明符号的青铜片,究竟是明代商船、葡萄牙船队与阿拉伯商人三方贸易的信物,还是某种跨越三大洲的加密信息载体?青铜片背后的符号,又会揭示怎样的文明交流秘密?

飞机渐渐靠近丹吉尔国际机场,远处的丹吉尔港在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汇处显得格外壮观。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丹吉尔国家考古研究所,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