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 第787章 有人埋头苦读,有人研究土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87章 有人埋头苦读,有人研究土豆

国子监,彝伦堂。

祭酒宋讷,端坐堂上。

他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堂下。

几位博士、助教的神色却各不相同。

有的忧心忡忡。

有的则带着几分不忿。

“祭酒大人,如今外面沸沸扬扬,都说我等国子监教学之法,不如那广智侯的‘速成班’……”

一位性急的博士忍不住开了口。

“科学院声望日隆,气势如虹,民间崇敬。长此以往,国子监的颜面何存啊!”

宋讷呷了一口茶。

他缓缓放下茶盏。

声音沉稳。

“乡试不过是科举的一关罢了。”

“后面还有会试,还有殿试。”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治学之道,岂能急功近利?”

他目光扫过众人。

“广智侯的法子,或许能逞一时之巧。”

“但根基若是不稳,终究是沙上建塔,难以长久。”

“我等,只管敦促监生们勤勉向学,打下扎实功底。”

“待到春闱,孰优孰劣,自有分晓!”

“至于那些流言蜚语,听之任之便可。”

“若因此乱了方寸,反倒遂了某些人的意。”

宋讷治学严谨,要求也严格。

他素来看不上那些投机取巧之辈。

在他看来,陆知白那套东西,不过是歪门邪道。

即便能侥幸得逞一时,也难登大雅之堂。

“只是,此番乡试结果……学生们的情绪,怕是有些不稳……”另一位助教担忧道。

宋讷哼了一声。

“些许风浪便沉不住气,将来如何为国效力?”

“传我的话,乡试已毕,不论中与不中,皆要收心敛性,即刻投入到新的课业之中,不得懈怠!”

“若有懈怠者,加倍惩处!”

国子监的监生们,的确是士气受挫。

他们寒窗苦读多年。

本以为进了国子监,便是一只脚踏入了仕途。

谁曾想,半路杀出个科学院。

应天府的科举,朝廷直管,众多江南学子参加,竞争本就激烈。

如今。

又冒出了科举班来。

直接是抢走了诸多的举人名额。

甚至。

一些原本学得不错的国子监学生,也落榜了!

私底下,学生免不了要议论纷纷。

“那科举班,真有那般神奇?”

“几个月就能教出解元?”

“听说他们学的都是些‘杂学’,什么算术格物,文章却也写得那般好?”

“八股文真的那么厉害吗?”

“他们的经义好像是方孝孺教的,能有那么扎实吗?”

不少人心中动摇。

甚至有些后悔,当初没想办法,也去科学院试试。

就连之前严查科举班笔记的时候,没有偷偷留下一些。

但国子监规矩森严。

岂是说退学便能退学的?

更何况,他们心中也憋着一股劲儿。

不服气!

凭什么他们这些循规蹈矩、苦读圣贤书的,要被一群“速成”的家伙比下去?

失落、不甘、震惊、怀疑……

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最终,都化作了更强的学习动力。

“拼了!”

“乡试失利,会试定要找补回来!”

“我就不信,读通了经史子集,还会输给那些学‘杂学’的!”

一群人,终于有些正视科举班了,大受刺激。

一时间,国子监内,读书声比往日更加响亮。

灯火也常常彻夜不熄。

……

与国子监的紧张压抑不同。

栖霞的科学院科举班,此刻却是一片悠然的田园风光。

放榜的喧嚣过后。

学生们放假,稍作庆贺,酒楼宴饮。

然而没过两天,陆知白便吩咐他们到大棚里来上课。

“金榜题名固然可喜。”

“但这土豆丰收,关系到天下万民的肚子,更为重要。”

“你们是新科举人,未来的朝廷栋梁,更得知晓稼穑之艰难,民生之多艰。”

陆知白心里吐槽:差不多得了,放假干嘛?

难道让他们去秦淮河听曲儿,败坏我科学院风气?

不如劳动最光荣。

于是。

新科解元周志新,以及三十多位新科举人,还有没中举,或者没下场考试的,一百来人,在陆知白的带领下,继续他们的“生产实践课”。

学习如何科学种植土豆。

“这土豆,咱们三月种下头一茬,六月便收了。”

陆知白指着刚收获的土豆,对学生们讲解。

“收完立刻又种下第二茬,如今九月,又是一茬丰收。”

“一年两熟。”

“甚至在南方水土合适之处,一年三熟都有可能。”

“它的产量,你们也瞧见了。”

“若是能在整个大明推广开来,意味着什么,你们心中可有数?”

学生们闻言,皆是神情一肃。

他们虽然是读书人,但也大多出身寒微,深知百姓疾苦。

“若真能如此,我大明百姓,或可免受饥馑之苦!”周志新激动地说道。

陆知白点点头。

“正是此理。”

“所以,眼下咱们的重点任务,便是疯狂育种,扩大种植。”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育出足够的种薯,好向各地推广。”

所以。

尽管已经快要入冬。

但考虑之后,陆知白仍然决定,在大棚里,再种一些土豆。

不能被自然条件限制。

天气冷,那就烧煤嘛,利用冶矿的热气嘛……

“这土豆虽好,但种植也有讲究。”

“如何选种,如何切块催芽,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这里面都有大学问。”

陆知白亲自示范。

他拿起一个土豆,指着上面的芽眼:

“看这里,这就是它未来冒芽的地方。选种薯,就要选这种表皮光滑,芽眼明显且没有病斑的。”

“切块的时候,要保证每一块都至少有一个健壮的芽眼,切口用草木灰处理一下,防止腐烂,还能补充钾肥,一举两得……”

他动作麻利,讲解清晰。

学生们也学得极为认真,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不再仅仅将这看作是侯爷的“奇思妙想”。

而是真正认识到这小小的土豆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

“学生以往只知皓首穷经,以为学问皆在书本之中。”

陈瑜感慨道。

“今日方知,这田间地头,农桑稼植,一颗小小的种子,亦有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