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燕山奇谭录 > 第2章 旧臣心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亨即位后,大唐的朝堂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新帝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平衡玄宗旧臣与自己亲信势力,稳固皇权统治。

在大明宫的紫宸殿中,早朝刚刚结束。以张九龄、李适之等为代表的玄宗旧臣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看似随意地交谈着,实则话语间暗藏玄机。

张九龄微微皱眉,轻声说道:“新帝登基,这施政方针怕是要有一番大的变动。我们这些旧臣,可得仔细揣摩新帝的心思。”

李适之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是啊,虽说陛下表面对我们礼遇有加,但我等能感觉到,新帝有意提拔东宫旧部。这往后的朝堂,恐怕不会如以往那般平静了。”

一旁的李林甫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阴鸷:“哼,新帝急于培植自己的势力,可这天下,终究还是靠我们这些老臣撑着。且看他能折腾出什么花样。”

他们的声音压得很低,却透着一股对新帝施政方针的观望与揣测。而这些细微的变化,自然也逃不过李亨的眼睛。

在御书房内,李亨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李辅国在一旁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察觉到了皇帝的心事。

“陛下,可是在为朝堂之事烦恼?”李辅国轻声问道。

李亨微微点头,叹了口气:“朕刚登基,根基未稳。那些玄宗旧臣,表面上对朕恭敬有加,可内心却对朕的施政方针持观望态度。朕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提拔自己信得过的人,巩固皇权。可此事若处理不当,恐怕会引发朝堂动荡。”

李辅国思索片刻,说道:“陛下,依奴才看,不妨先试探试探这些旧臣的态度。找个机会,提出一项新政,看看他们的反应。若有人公然反对,便可顺势打压,树立陛下的威严;若他们大多顺从,陛下再徐徐图之,逐步提拔东宫旧部。”

李亨眼中闪过一丝思索,微微颔首:“你这主意倒是可行。只是这新政,得找个合适的由头。”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亨决定以改革赋税制度为由,试探旧臣们的态度。几日后,在朝堂上,李亨神色严肃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诸位爱卿,如今大唐虽已平定安禄山之乱,但国库空虚,百姓赋税负担过重。朕打算改革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增加国库收入。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张九龄站了出来,恭敬地说道:“陛下心系百姓,此乃万民之福。只是这赋税制度,关乎国之根本,还需从长计议。贸然改革,恐怕会引发诸多问题。”

李适之也附和道:“陛下,张大人所言极是。赋税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望陛下三思。”

其他一些旧臣也纷纷点头,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李亨心中明白,这是旧臣们在委婉地反对自己的提议。

这时,李亨的亲信程元振站了出来:“陛下,如今大唐正值变革之际,若因循守旧,如何能让国家繁荣昌盛?改革赋税制度,势在必行。”

李林甫冷冷地看了程元振一眼,说道:“程大人,这朝堂之上,轮不到你一个新人在此大放厥词。陛下固然有陛下的考量,但也不能不听听我们这些老臣的意见。”

朝堂上顿时陷入了一阵沉默,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李亨看着众人,心中暗自思忖:看来这些旧臣,果然对自己的新政心存疑虑,若强行推行,恐怕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诸位爱卿,此事确实关乎重大。既然大家都认为需从长计议,那便先搁置一旁,朕与诸位爱卿再仔细商讨。”李亨缓缓说道,暂时缓和了朝堂上的气氛。

退朝后,李亨回到御书房,心中烦闷不已。李辅国赶忙上前宽慰:“陛下,莫要气馁。这旧臣们势力庞大,一时难以撼动。陛下不妨先安抚他们,再寻找机会,逐个击破。”

李亨微微点头,说道:“你说得对。只是这朝堂权力的重新洗牌,绝非易事。朕必须谨慎行事。”

与此同时,在一处隐秘的府邸中,张九龄、李适之、李林甫等人再次聚在一起。

李林甫面色阴沉:“新帝此举,分明是想试探我们的态度。看来,他对我们这些旧臣,始终心存戒备。”

张九龄微微皱眉:“新帝年轻气盛,急于做出一番成绩,我们阻拦他的新政,恐怕会引起他的不满。但这赋税制度改革,确实关乎重大,我们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陷入混乱。”

李适之思索片刻,说道:“我们既不能公然与新帝作对,又要坚守底线。不如这样,我们表面上配合新帝,提出一些折中的方案,既能让新帝看到我们的诚意,又能避免改革过于激进。”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而另一边,李亨也在与自己的亲信们商议对策。

“陛下,那些旧臣如此反对新政,分明是想维护自己的利益。陛下不能再对他们心慈手软。”程元振气愤地说道。

李亨摆了摆手:“不可鲁莽。这些旧臣在朝堂上根基深厚,若强行打压,恐怕会引发朝堂动荡,不利于朕的统治。我们需另想办法。”

这时,一位谋士站了出来:“陛下,臣有一计。陛下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务上,满足旧臣们的要求,让他们放松警惕。同时,暗中提拔东宫旧部,安排到关键职位上。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推行新政,那时旧臣们即便反对,也无力回天了。”

李亨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只是这一切,都要做得隐秘,不能让旧臣们察觉到朕的意图。”

于是,在这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一场权力的博弈悄然展开。李亨一边安抚旧臣,一边暗中布局,逐步提拔自己的亲信;而旧臣们则在坚守自身利益的同时,试图摸清新帝的底线。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对方,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发起致命一击。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亨通过一些小事,逐渐让旧臣们放松了警惕。他先是同意了旧臣们关于缩减宫廷开支的提议,赢得了旧臣们的好感。然后,他以考察官员能力为由,将一些东宫旧部派往地方任职,暗中培养他们的实力。

而旧臣们看到李亨在一些事情上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也渐渐不再像之前那样警惕。他们以为新帝已经认识到了他们的重要性,开始与他们合作。

然而,李林甫却始终对李亨心存疑虑。他私下里对张九龄说道:“张大人,我总觉得新帝没那么简单。他表面上听从我们的建议,可暗中似乎在谋划着什么。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张九龄微微点头:“李大人所言极是。我们还是要密切关注新帝的一举一动。只是目前,还未发现他有什么异常举动。”

就在旧臣们放松警惕之时,李亨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决定再次提出赋税制度改革,并加大力度提拔东宫旧部进入朝堂核心。

在一次朝会上,李亨神情严肃地说道:“诸位爱卿,经过这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朕认为改革赋税制度刻不容缓。朕已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既能减轻百姓负担,又能增加国库收入。此次改革,势在必行。”

张九龄心中一惊,没想到新帝会突然再次提出此事。他刚想站出来反对,却看到李亨身后站着一群东宫旧部,眼神坚定,似乎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的准备。

李林甫也察觉到了气氛的不对,他暗中观察着朝堂上的局势,心中明白,新帝这次是有备而来。

这时,李亨的亲信们纷纷站出来支持改革。程元振说道:“陛下圣明!如今大唐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赋税制度是必然之举。我们应该全力支持陛下。”

其他东宫旧部也齐声附和。旧臣们见状,知道大势已去。若此时公然反对,恐怕会引起新帝的不满,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张九龄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陛下既有决心,臣等自当全力配合。只是希望陛下在改革过程中,能够谨慎行事,确保万无一失。”

李亨心中大喜,说道:“张大人放心,朕定会谨慎对待。此次改革,关乎大唐的未来,朕绝不会掉以轻心。”

随着赋税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行,李亨也顺利地将更多东宫旧部提拔到了重要职位上。朝堂权力的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李亨的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而这场朝堂权力的重新洗牌,也让大唐的政治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李亨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更加谨慎地治理国家,才能让大唐走向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