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好!”

朱祁镇拍案而起,年轻的脸庞因激动而涨得通红:“朕要亲征!”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劈在乾清宫内。

“陛下三思!”

七位阁老齐刷刷跪倒在地:“瓦剌之事尚未查明,贸然亲征......”

瞪了一眼王振,徐谦在心中大骂。

这个死太监,乱出什么馊主意!

就朱祁镇这个德性,能和先帝比较吗,瓦剌也比汉王强多了啊!

身为首辅,他还不得不站出来:“陛下,臣建议慎重行事,时至今日,我大明兵多将广,只需调集九边中两至三镇的兵力,择一大将领军,定可将那瓦剌平定,陛下稳居京师,居中指挥便可或次大胜。”

内阁都是站在徐谦这边。

宣德年间,朱瞻基亲征,那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己登基时间尚短,虽有徐闻等一众老臣支持,但根基未稳,军中又有诸多朱高煦旧部。

此时只有皇帝亲至,才能压住其他人的小心思。

经过宣德年间的励精图治,现在大明兵多将广,哪需要朱祁镇以身犯险。

“还请陛下三思啊,王公公所言太过冒进,京城还需要陛下的坐镇!”

“既然把武国公调回来,那不如让他领军,以他的威望,瓦剌必定闻风而降。”

此时朱祁镇才二十出头,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阁老们的这番劝谏,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

重重地拍了拍自己的龙椅,语气也变得重了起来。

“依照列位的意思,是不是朕的能力远不够先帝,没有亲征的能力?难不成朕想出这口恶气,把瓦剌也先捉拿回来,亲自问罪也不行吗?”

此等诛心之言,除非是徐闻亲自,才敢正面回答,你就是菜,没那个能力,换作徐谦也只能迂回答道。

“臣等并非这个意思,无论锦衣卫做出什么举动,终归是我大明军队,瓦剌肆意屠戮之后,还没有一个交代,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必须给你惩戒。”

“只是如若此次亲征,须前往塞外,搜寻草原,一举歼灭瓦剌的主力,这些目的,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

“我长兄武国公,配有瓦剌本地的逃奴向导,十次出击里面,能够一两次能够逮到瓦剌的主力就不错了,所以一旦开战,必为旷日持久的战斗。”

“京师须陛下亲自坐镇,才能保证大明的长治久安,微臣是基于以上理由,才会反对御驾亲征,瓦剌虽然闹腾,但对于大明来说,不过是芥藓之疾,须臾可治,无需陛下出手,可能只要给瓦剌一份问罪文书,就能解决当前的困境。”

经过一番介绍,朱祁镇更加不高兴了,今天瓦剌不强,那为什么不让我去剿灭,刷威望。

在王振的引导下,年轻天子已经不满足于控制朝堂,他还有更大的野心。

那就是超过自己的那些先祖,将大明的版图再次扩大,青史留名。

此次亲征就是他迈出坚实一步。

“徐首辅此番言论,是否前后矛盾,既然是芥藓之疾,但又说旷日持久,既然如此,那朕就更应该御驾亲征,方能调动全军积极性,让他们全力剿灭瓦剌,减少持久战带来的损耗。”

朱祁镇说完,王振也跟着全力支持,甚至是煽风点火。

“陛下亲政数年,国家蒸蒸日上,无不证明陛下英明神武,区区瓦剌,对陛下而言,处置易如反掌,尔等如此阻拦,是见不得陛下大展神威吗?”

死太监在朱祁镇的发言基础上,又添油加醋了一番,这谁还敢阻拦,毕竟不是谁都是越王。

“朕意已决!”

朱祁镇甩袖转身:“太祖太宗能马上得天下,朕难道连个瓦剌都收拾不了?“

“一切任由陛下决定。”

几位大学士也知道,再说下去,少不了被扣一个欺君,乃至悖逆的帽子。

只能言不由衷地应道。

徐谦暗道一定要把父亲赶紧叫回来。

皇帝年纪渐长,脾气也跟着见长,此等好大喜功,以后还不知道惹出什么麻烦来,必须老爹才能把他彻底压住。

压服了这群碍事的内阁大学士,王振极为兴奋。

平日里哪怕是靠着皇帝,想办点事情,这些老家伙们都要来多嘴几句,有时候甚至直接不给办,尤其是在徐谦手上,现在都快到了没有交换的筹码,徐首辅肯定会卡他的事情。

现在好了,这种大义之事,看你们如何反对,只要自己和天子亲征胜利,将瓦剌一扫而空,声望将会达到一个顶峰,那时候倒要看看,还有谁胆敢反对自己!

此次亲征就是自己的登天之路伊始。

内阁达成一致后,此事被摆在了朝会进行讨论。

新宣府距离北京城并不远,在大学士们和皇帝讨论之时,已经被瓦剌大批骑兵吓破胆的商人回来,描述了当时的场景,他们到的速度,甚至比还要调查一番,才敢报告的暗卫和宣府镇还要快一点。

虽未亲见战斗场景,可在这些人的口中,那是绘声绘色说边境明军如何瓦剌骑兵大战数百回合,起因就是瓦剌使团被锦衣卫人敲诈欺凌,瓦剌大汗也先接到求援后,派出大军接应使团,和明军大打出手。

这种全靠臆测,却意外接近实际情况的八卦,全部基于大众对于锦衣卫的刻板印象。

暗卫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王振想要掌握一致武装力量,就只有从锦衣卫下手,他的两个侄儿都已经成为锦衣卫的指挥使,他们能够进去,现在锦衣卫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京师地面上的这些商家,除非是背后有过硬靠山,基本被他们打过秋风。

这种席卷全城的消息,群臣也早就得到消息。

可今日听到完整情报,还是有一种荒谬感和不真实。

在王振的强烈要求下,以事实依据不足为理由,暗卫的那段分析,并没有在朝堂之上宣告。

但大家都是有脑子,看过当日瓦剌使团在大殿中如何恭顺老实,带来的各种贡品也是极为丰厚,一个使团几乎都抵得上南洋那些小国,十个加起来的分量。

能够做到这样,明显就是想和大明建立紧密的联系关系,他们甚至还想求娶公主,进行联姻,此番种种,怎么看都不像是要反叛的。

为什么就突然把锦衣卫都消灭了?

几位阁老都如泥塑一般,站在那里不言不语,也让大家明白了点什么。

还有知情者联想起护送使团的锦衣卫指挥使,不就是王振的侄儿吗?

那小子什么德行,大家可都是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