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顾盼有点焦急的看向江桃。

“垄断?”

她重复了一下这个词,语气里带着点玩味:“林记者,我的店铺做得稍微用心点,大家赏脸,才有了今天。市场这么大,谁垄断得了?”

她目光平静地看着记者:“至于资本家……”

她微微摇头:“这个词我担不起。我手底下这几百号人,不是替我卖命的,是跟着我一起挣钱的的。她们手艺好,肯干,就能挣得多,过得体面。我这当老板的,也就是尽量把盘子做大点,让大家碗里都能多块肉。”

她话说得朴实,却自有分量。

林记者飞快地记录着,没有打断。

江桃声音更沉静了些:“钱是赚了些。但赚了钱,不是都揣自己兜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老话是这么说的吧?”

她看向林记者,眼神清亮:“不瞒你说,最近已经在联系几个地方,打算拿出一笔钱,专门资助些读不起书的孩子。”

她顿了顿,像是想起什么,补充道:“你要是不信,可以去打听打听。附近村里的那条路,是我出的钱修的。”

她语气平淡,像是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没有半点炫耀的意思。

林记者握着笔的手停住了,她抬起头,有些惊讶地看着江桃。这些情况,她的前期调研里并未掌握。

江桃迎着她的目光,坦然道:“做生意,诚信是本分。但做人,不能忘了根本。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能让跟着我干活的人过得好点,能让老家乡亲方便点,能让读不起书的娃娃多个机会,我觉得,这比挣多少钱都实在。”

她说完,屋里再次陷入沉默。

林记者嗲头,指尖在大腿轻轻敲了敲,再次抬起头时,目光里的探究意味更浓了。

“江老板,您刚才提到的公益善举令人敬佩。但请允许我追问一个可能不太客气的问题,”

她身体微微前倾:“您选择在这个时候,通过我们杂志披露这些事,是否有出于商业形象塑造的考虑?或者说,是一种……应对可能出现的为富不仁舆论的未雨绸缪?”

问题相当直接,甚至有些咄咄逼人。

江桃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尖锐所激怒或表现出慌乱。她甚至极轻地笑了一下,不是嘲讽,更像是一种了然。

“林记者,你这个问题,很直接。”

她语气平稳:“我做这些事,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恰巧,你们今天来采访,问到了,我就说了。”

她目光坦然,没有任何躲闪:“要是为了塑造形象,我大可敲锣打鼓地做,何必等到今天才说?至于舆论……”

她顿了顿,摇了摇头:“我做生意,赚的是辛苦钱,对得起良心。别人怎么说,我管不了,但求问心无愧。”

林记者飞快地记录着,追问道:“但不可否认,这些事迹的披露,确实会对你的形象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您不否认这一点吧?”

“我不否认。”江桃回答得干脆利落:“好事做了,能带来好名声,这是应该的。但不能因为怕被说沽名钓誉,就不去做好事。是本末倒置,还是真心实意,时间长了,大家自然看得清。”

江桃看着记者,眼神里多了一丝锐利:“就像林记者你,写这篇报道,是为了揭露真相、引发思考,还是单纯为了博人眼球、销量大涨?你的初心,你自己清楚,对吧?”

轻轻巧巧一句反问,让林记者怔了一下,随即她笑了起来:“江老板,您很厉害。”

“谈不上厉害。”江桃垂下眼,整理了一下袖口:“咱们做生意的,这点察言观色的本事还是有的。”

采访又持续了十几分钟,林记者又问了几个关于行业竞争、未来规划的问题,江桃都回答地清晰。

最后,林记者伸出手:“江老板,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您的经历和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江桃与她握了握手:“辛苦了。”

母女二人走出大楼。

江桃轻轻呼出一口气,揉了揉略显僵硬的脖子,一直正襟危坐,累死了。

一低头,看见顾盼的小脸绷得紧紧的,很是严肃的样子。

“怎么了这是??上杂志不高兴?”江桃轻声问道。

顾盼抬起头,眼神里带着明显的担忧,小声问:“将姨……刚才那个记者阿姨,说话是不是……太那个了?”

她似乎找不到合适的词,眉头蹙着,“她那样问……有点过分。”

江桃看着顾盼替自己抱不平的神情,心里软了一下。

她走过去,摸了摸顾盼的头发,语气平静:“记者嘛,就是干这个的。问得尖锐点,正常。”

“可是……她好像……好像在怀疑你……”

顾盼声音更低了。刚才那些问题,连她都听出了里面的机锋。

要是江桃回答不好,那不就是大麻烦了。

江桃笑了笑,揽过顾盼的肩,带着她往外走:“这有什么的,我这不是解决了她问得再尖锐,咱们行得正坐得端,怕什么?”

她带着顾盼走到一处阴凉的地方。

“别人说什么,猜什么,那是别人的事。咱们自己心里踏踏实实的,就行了。”她低头看了女儿一眼,“明白吗?”

顾盼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紧蹙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一些。

“我知道了,她们就是嫉妒。”

江桃被顾盼这孩子气的话逗笑了,用力回握了一下她的小手。

“嗯。你说得对,你江姨我貌美如花又能干,嫉妒我的人可太多了。”

日子照旧流水般过。杂志上市引起的轰动渐渐平息,但带来的影响却细水长流。

订单依旧多得做不完,只是来源更广了。

工厂又扩了一次,租了一排屋子,那几个老家带的女孩子都挪去了那边。新招的学徒一波接一波。

江桃更忙了。除了盯着几家店,还得时不时应付一些慕名而来的拜访——有些是想取经的小老板,有些是谈合作的布料商,甚至还有街道和区里来的干部。

她是能推的应酬尽量推,推不掉的,也是客气几句,点到为止。心思还是主要扑在几家店上。

这天,她收到一封从老家来的信。是村里小学老师写的,字迹工整,语气恭敬。

信里说,得知她有意资助失学儿童,代表孩子们表示万分感谢,随信附上了几个家境特别困难、成绩却很好的孩子名单和情况说明。

江桃拿着那封信,在灯下看了很久。

顾有为走过,看到江桃手上的信,状似随意地开口:“现在好多人,都流行直接捐建希望小学,名头响,见效快。你……有没有这个打算?”

江桃从信上抬起头。她没立刻回答,过了一会儿才说:“有这个想法。”

顾有为并不意外,点了点头:“建学校是大事,功德无量。就是……操心的事也多。”

“知道。”江桃语气平静:“等这边这批急单忙完,我想回趟老家,实地去看看。光听人说,心里头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