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兵王归回 > 第1691章 山海为证,初心如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91章 山海为证,初心如磐

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山海为证,初心如磐

奥莫河的晨光总是带着几分温柔的暖意,金色的光线穿过稀疏的猴面包树,在河面上洒下粼粼波光。李渊站在中国援建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顶楼,手里捏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五年前他刚到埃塞俄比亚时,和苏瑶、当地技术员一起在试验田边的合影,那时试验田刚翻耕完,泥土还带着湿润的气息,苏瑶的发梢沾着几点泥星,却笑得比身后的向日葵还灿烂。

“在想什么?”苏瑶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过来,杯壁上凝着的水珠顺着指缝轻轻滑落。她身上还穿着沾着棉絮的工作服,刚从隔壁的种子培育实验室出来,袖口别着的钢笔上印着“中非农业合作”的字样,是去年两国建交纪念时当地政府赠送的。

李渊接过咖啡,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目光又落回照片上:“在想咱们刚种出第一茬高产大豆的时候,老村长捧着豆荚哭的样子。那时候他还说,要是早十年有这技术,他儿子就不会因为饥荒走了。”

苏瑶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照片边缘还能看到老村长家那间土坯房的屋顶,如今那里已经盖起了两层的砖房,屋顶上安着中国援建的太阳能板,去年老村长的孙子还考上了埃塞俄比亚农业大学,专业是作物遗传育种,报到那天特意来示范中心给他们送了一篮子自己种的芒果。

“刚接到国内电话,说咱们培育的‘中埃1号’大豆品种,已经通过了非洲联盟的认证,接下来要在东非五国推广。”苏瑶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折叠整齐的文件,纸上密密麻麻的表格记录着过去五年大豆的产量数据,最末一行用红笔标注着“平均亩产较当地品种提升320%”,“还有,李阳和李悦的签证下来了,下周末就能到亚的斯亚贝巴。”

提到一双儿女,李渊的眼神软了下来。儿子李阳今年刚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放弃了国内互联网公司的高薪offer,申请了中非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项目,专业方向是农业智能装备;女儿李悦在中央音乐学院读大三,这次来不仅是探亲,还要跟着当地的民间乐团采集音乐素材,准备创作一组以“中非友谊”为主题的小提琴曲。

“那小子,打电话的时候还跟我装淡定,说就是想来看看非洲的日出,其实我知道,他是想跟着咱们调试新到的无人机播种机。”李渊笑着摇头,指尖轻轻摩挲着照片上苏瑶的脸,“当年你怀李悦的时候,还在实验室里熬了三个通宵测土壤成分,现在想想都后怕。”

苏瑶白了他一眼,却忍不住弯了嘴角:“那时候不是急着赶在雨季前确定种植方案嘛,再说了,咱们搞农业的,哪能因为怀个孕就掉链子?你忘了,李阳出生那天,你还在田里盯着收割机作业,直到我进了产房,你才踩着满脚泥跑过来。”

两人相视而笑,咖啡的香气混着窗外飘来的大豆花清香,在空气中酿出几分岁月的醇厚。楼下传来一阵熟悉的笑声,是当地技术员姆巴莱带着几个年轻学生来上班,姆巴莱手里抱着一摞刚打印好的种植手册,封面上印着“中埃农业合作示范项目”的logo,手册里夹着的彩色插图,是李悦去年暑假来的时候画的——有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有无人机播种的画面,还有孩子们围着试验田观察豆苗的样子。

“李教授,苏教授!”姆巴莱仰头朝顶楼喊,声音里满是兴奋,“昨天咱们种的晚熟大豆出苗了,比预期的还整齐!还有,国内来的智能灌溉系统调试好了,现在手机上就能控制田里的水泵!”

李渊和苏瑶对视一眼,快步走下楼。试验田边已经围了不少人,几个穿着蓝色工装的中国工程师正在给当地农民演示手机App的操作,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温度和大豆苗的生长数据,用的是当地语言和中文双语界面。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农民拿着手机,手指有些笨拙地点击屏幕,当看到田里的喷头真的喷出细雾时,激动得把手机举过头顶,用生硬的中文喊:“中国技术,好!”

苏瑶蹲下身,轻轻拨开一株大豆苗周围的土壤,指尖沾了点泥土放在鼻尖轻嗅——泥土里带着微生物活动的气息,是土壤肥沃的信号。她从随身的工具包里拿出一把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挖起一株豆苗,根系上还沾着细碎的根瘤菌,这是他们和国内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固氮菌剂,能让大豆在贫瘠的土壤里也能吸收足够的养分。

“姆巴莱,你看这根瘤的数量,比上个月又多了不少。”苏瑶指着豆苗的根系对姆巴莱说,“接下来要注意控制浇水的频率,雨季快到了,土壤积水容易导致根腐病。”

姆巴莱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和远处奥莫河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他是示范中心第一批培训的当地技术员,五年前还是个只会用传统方式种玉米的农民,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大豆品种的筛选和病虫害防治,去年还代表埃塞俄比亚参加了在南非举办的非洲农业科技博览会,用流利的中文和英文介绍“中埃1号”大豆的种植技术。

“对了,李教授,下周东非共同体的农业部长要来考察,他们想看看咱们的大豆加工车间。”姆巴莱合上笔记本,眼神里满是期待,“部长说,要是加工出来的豆制品质量好,他们打算从咱们这里采购大豆,供应给东非的学校和医院。”

李渊点点头,目光望向不远处正在建设的加工车间——车间的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在安装从中国进口的大豆榨油机和豆制品生产线,预计下个月就能投产。投产后不仅能解决当地大豆的销路问题,还能提供两百多个就业岗位,车间里的技术岗位优先招聘示范中心培训过的当地农民,管理层则采用中埃双方共同管理的模式。

“我下午就去车间看看,把生产流程再梳理一遍。”李渊对苏瑶说,“你跟工程师对接一下,把智能灌溉系统的操作手册翻译成当地语言,再印一些通俗易懂的漫画版,方便老农民学习。”

苏瑶应了一声,又叮嘱姆巴莱几句注意事项,才跟着李渊往办公室走。路上遇到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是附近小学的学生,他们看到李渊和苏瑶,立刻围了上来,手里举着画着大豆苗的图画,用中文喊:“李叔叔好!苏阿姨好!”

李渊蹲下身,接过一个小女孩递来的画,画上的大豆苗长得比旁边的房子还高,叶子上站着一个穿着中国校服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颗金色的大豆。“画得真好,”李渊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等大豆成熟了,叔叔请你们来摘大豆好不好?”

孩子们欢呼着跑开,书包上挂着的小铃铛叮当作响,像是一串流动的音符。苏瑶看着孩子们的背影,轻声说:“咱们在村里建的‘农业小课堂’,现在每周都有二十多个孩子来上课,李悦这次来,正好可以给他们教音乐。”

李渊想起女儿小时候坐在钢琴前的样子,那时候她才五岁,手指还够不到八度,却非要弹《茉莉花》给来家里做客的同事听。现在女儿长大了,不仅钢琴弹得好,还会用小提琴拉非洲的传统乐曲,去年在学校的音乐会上,她拉的《奥莫河之歌》还获得了一等奖。

下午,李渊去加工车间查看进度,苏瑶则留在办公室整理智能灌溉系统的资料。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农业书籍和文件,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中埃1号”大豆的种子,罐子上贴着一张标签,写着“2018年第一粒试种成功的种子”。旁边还放着一个相框,里面是李阳和李悦去年在天安门广场的合影,照片上李阳穿着西装,李悦穿着红色的连衣裙,两人身后是飘扬的五星红旗。

苏瑶翻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她五年来的工作心得,从土壤改良的方法到病虫害防治的技巧,从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到非洲的气候特点,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有些地方还画着示意图。笔记本的最后几页,是她写给李阳和李悦的信,有对他们学业的叮嘱,也有对未来的期许,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爸爸妈妈在非洲种大豆,不仅是为了让这里的人们能吃饱饭,更是为了让中非友谊像大豆的根瘤菌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傍晚的时候,李渊从加工车间回来,身上沾了不少灰尘,却满脸笑容。“车间的设备都调试得差不多了,下周部长来考察没问题。”他一边脱外套一边说,“我还跟工人师傅们商量了,在车间门口种一排向日葵,等开花的时候,金灿灿的,看着就喜庆。”

苏瑶端来一碗热汤,是用当地的玉米和豆子煮的,还放了点中国带来的香菇。“刚跟李阳视频了,他说已经收拾好行李了,还带了不少农业方面的书,说要跟当地的学生分享。”苏瑶舀了一勺汤递给李渊,“李悦还说,要给咱们带北京的烤鸭,不过怕路上坏了,打算到了亚的斯亚贝巴再买当地的食材自己做。”

李渊接过汤碗,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驱散了一天的疲惫。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奥莫河的水面泛起淡淡的暮色,远处的村庄里升起了炊烟,零星的灯火像是撒在黑夜里的星星。示范中心的广场上,几个中国工程师和当地农民正在踢足球,笑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你说,等咱们老了,是不是可以在这里建个小院子,种点大豆和向日葵,再养几只鸡。”苏瑶靠在李渊的肩上,声音里带着几分憧憬,“早上听着奥莫河的流水声起床,傍晚坐在院子里看夕阳,周末再教村里的孩子学中文和音乐。”

李渊握住她的手,指尖触到她掌心因为常年握铲子和钢笔磨出的老茧,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好啊,”他轻声说,“到时候让李阳和李悦常来看看咱们,要是他们愿意留在非洲,咱们就一起把这里的农业技术推广到更多地方,让更多的人能吃饱饭,能过上好日子。”

夜渐渐深了,示范中心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只有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透过窗户,能看到李渊和苏瑶并肩坐在桌前,一个在整理大豆加工车间的生产计划,一个在翻译智能灌溉系统的操作手册,偶尔相视一笑,眼神里满是默契和温情。

奥莫河的流水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和奉献的故事。李渊、苏瑶和他们的孩子们,就像这奥莫河边的大豆一样,在岁月的浇灌下,把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中非友谊的果实。这些果实,不仅滋养着当地的人民,也温暖着每一个牵挂这片土地的人,它们会永远流传在山海之间,铭记在中非人民的心中,成为跨越国界、连接心灵的纽带,在时光的长河中,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