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兵王归回 > 第1696章 硕果映初心 薪火续华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96章 硕果映初心 薪火续华章

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硕果映初心 薪火续华章

夕阳的金辉透过写字楼顶层的落地窗,给“中埃农业合作产业园”会议室镀上了一层暖光。李渊站在投影幕前,指尖落在屏幕上那张泛黄的照片——五年前他和苏瑶刚到埃及时,在沙漠边缘种下第一株改良小麦的场景,照片里的两人还穿着沾满尘土的工装,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唯有手中的幼苗透着点绿。

“‘中埃1号’小麦今年在埃及北部的推广面积已经突破十万亩,亩产比当地传统品种提高了三成,更重要的是,它耐旱性强,不需要大量灌溉,这对缺水的埃及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福音。”苏瑶的声音温和却有力,她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报告,指尖划过“农户增收数据”那一页时,眼底藏不住笑意,“上个月我们去亚历山大省调研,当地农户马哈茂德拉着我们的手说,今年收的小麦不仅够全家吃,还能卖了钱给孩子交学费,这样的反馈,比任何奖项都让我们觉得值。”

会议室里坐着中埃双方的农业专家,还有从国内赶来的项目考察组。听到苏瑶的话,有人忍不住点头,埃及农业部的哈米德博士更是笑着举起咖啡杯:“李渊、苏瑶,你们是埃及农民的朋友!五年前你们说要在沙漠里种出高产小麦,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现在你们不仅做到了,还教会了我们的农民种植技术,这份情谊,埃及人民永远不会忘。”

李渊拿起桌上的一个玻璃罐,里面装着今年收获的“中埃1号”小麦粒,金黄饱满,在夕阳下泛着光泽。他轻轻晃了晃罐子,声音带着几分感慨:“其实最该感谢的是双方的团队,还有当地的农户。记得刚开始推广的时候,很多农户不相信这新种子能种好,我们的技术员就住在村里,跟着他们一起翻地、播种、浇水,一点点教,一点点试,直到第一块试验田丰收,大家才慢慢放下顾虑。”

他的思绪飘回三年前的那个春天,埃及遭遇了罕见的倒春寒,刚出苗的小麦面临冻害风险。他和苏瑶带着团队连夜赶到田间,和农户一起用秸秆覆盖麦苗,又协调国内调运抗冻剂,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终于保住了大部分麦田。那天清晨,看着田埂上疲惫却笑着的农户,苏瑶红着眼眶说:“只要能让他们有好收成,再累都值。”

“说到团队,不得不提咱们的‘青年技术组’。”苏瑶翻到报告的下一页,屏幕上出现一群年轻面孔的照片,“这里面有埃及的大学生,也有咱们国内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他们现在已经能独立负责片区的技术指导了。上个月开罗农业大学还跟我们合作开设了‘中埃农业技术班’,要把‘中埃1号’的种植技术纳入课程,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会议室里响起掌声,考察组的组长王教授看着李渊和苏瑶,眼中满是赞许:“你们不仅完成了项目目标,更搭建了中非农业合作的桥梁。现在国内很多农业企业都想来埃及合作,你们这个‘中埃1号’,已经成了金字招牌。”

夕阳渐渐西沉,把窗外的尼罗河染成了金色。会议结束后,李渊和苏瑶并肩站在落地窗前,看着远处农田里劳作的身影,还有河面上缓缓驶过的船只。

“还记得五年前我们离开家的时候,阳阳刚上小学,悦悦还在牙牙学语。”苏瑶轻声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壳——那上面是儿女去年暑假来埃及时拍的全家福,照片里的李阳已经比李渊还高半头,李悦抱着刚收获的小麦粒,笑得眼睛都眯了,“上周视频,阳阳说他长大了也要来埃及种小麦,还说要帮我们培育更好的种子。”

李渊笑着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递过来:“咱们的孩子懂事,知道这份工作的意义。去年阳阳在学校做的‘中非农业合作’主题演讲,还拿了一等奖,他说‘爸爸妈妈在埃及种出的小麦,不仅喂饱了当地人,还让中国和埃及的朋友走得更近’,这话让我心里暖了好几天。”

正说着,苏瑶的手机响了,是埃及农户马哈茂德打来的。电话里,马哈茂德的声音带着喜悦:“苏瑶女士,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儿子考上了开罗农业大学,他说要学最好的农业技术,像你们一样,帮更多人种出好小麦!”

苏瑶笑着答应着,挂了电话后,眼眶有些发红:“你看,这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不仅是种出粮食,更是种下希望,让这份合作的情谊,一代代传下去。”

李渊点点头,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们和开罗农业大学合作的‘种子改良计划’,接下来要培育更适合非洲不同气候的品种,还要在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建立试验田。虽然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能看到更多的麦田在非洲大陆上开花结果。”

夜幕慢慢降临,写字楼的灯光次第亮起,照亮了尼罗河的夜空。李渊和苏瑶收拾好文件,并肩走出会议室。走廊里,年轻的技术员们还在忙着整理数据,看到他们,纷纷笑着打招呼:“李工、苏工,明天我们去南部试验田,要不要一起去?”

“好啊!”苏瑶笑着答应,“正好去看看新培育的玉米品种长得怎么样。”

走出写字楼,晚风吹拂着脸颊,带着尼罗河湿润的气息。远处的农田里,隐约能看到点点灯光——那是农户在给麦田浇水,也是希望在夜色中闪烁。

“等忙完这阵子,我们回趟家吧。”李渊看着苏瑶,“阳阳说想跟我们学怎么分辨小麦品种,悦悦还等着我们带埃及的棉花给她做玩偶。”

苏瑶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温柔:“好,回去的时候,咱们带些‘中埃1号’的小麦粒,让孩子们也尝尝,这是他们爸爸妈妈在埃及种出的粮食。”

两人并肩走在夜色中,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像两条紧紧相依的线,跨越山海,连接着中国和埃及,连接着初心和使命。他们知道,“中埃1号”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接过他们手中的“种子”,在非洲大陆上播种希望,让中非合作的果实,温暖更多人的心田,也让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永远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几天后,李渊和苏瑶带着团队来到埃及南部的试验田。金黄的小麦在风中摇曳,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当地的农户围着他们,手里捧着刚收获的小麦粒,脸上满是笑容。一个名叫阿米娜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幅画,画上是一片麦田,麦田里站着黄皮肤和黑皮肤的人,手牵着手,背景是冉冉升起的太阳。

“这是我画的‘中埃朋友’。”阿米娜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谢谢你们,让我们有了好收成,有了好日子。”

苏瑶蹲下身,摸了摸阿米娜的头,把一个装着“中埃1号”小麦粒的小瓶子递给她:“这是‘希望的种子’,以后要好好保管,等你长大了,也可以种出这么好的小麦。”

阿米娜用力点头,把小瓶子紧紧抱在怀里。李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这就是他们坚守的意义——用一颗种子,连接两个国家,用一份初心,温暖无数人心。而这份意义,会像“中埃1号”的小麦一样,在岁月的浇灌下,不断生长,不断传承,成为中非合作史上最温暖、最坚定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