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稚心连两国 硕果映家乡
埃及开罗的盛夏,阳光把“中埃农业合作产业园”的小麦田晒得金灿灿的。李渊站在田埂上,手里拿着测产仪,身旁的李阳正蹲在地上,认真记录着麦穗的颗粒数——这是他来埃及的第三天,每天跟着爸妈泡在试验田里,皮肤晒黑了一圈,眼里却满是兴奋。
“爸,这株麦穗有42粒,比昨天测的还多2粒!”李阳举起笔记本,声音里满是惊喜,“‘中埃1号’也太厉害了,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还能长这么好。”
李渊笑着揉了揉儿子的头,递过一瓶冰水:“别光顾着高兴,数据要记准确,每个片区的土壤湿度、光照时间都要对应上,这样后续分析才有意义。”他看着儿子认真记录的模样,想起自己刚接触农业技术时的样子——当年在部队,他练的是枪炮,如今却拿起了测产仪,从“兵王”到“农匠”,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那份较真的劲儿。
不远处,苏瑶正带着李悦在育苗棚里选棉花。李悦手里捧着个小竹篮,小心翼翼地把雪白的长绒棉放进篮子里,嘴里还念叨着:“妈妈,这个棉花好软,做玩偶肯定特别舒服,阿米娜肯定会喜欢。”
“别急,慢慢选,要选没有杂质、纤维长的。”苏瑶耐心地指导着女儿,指尖拂过棉花,眼里满是温柔。她想起李悦出发前,特意在网上查了埃及棉花的特点,还画了玩偶的设计图,说要给阿米娜做一个“中埃友谊玩偶”——玩偶的衣服上绣中国的牡丹,帽子上缝埃及的莲花。
“苏工!李悦!”育苗棚外传来熟悉的声音,是马哈茂德的妻子阿米娜妈妈,她手里提着个布包,快步走进来,“我给你们带了刚烤好的巴克拉瓦,还有我自己做的玫瑰酱,悦悦不是想学做埃及甜点吗?今天正好教你。”
李悦眼睛一亮,立刻放下竹篮,拉着阿米娜妈妈的手:“太好了!谢谢阿米娜妈妈,我还带了中国的桂花糖,等会儿我们一起放进去,肯定更好吃。”
苏瑶看着两个不同国籍的“妈妈”和“女儿”凑在一起讨论甜点,嘴角泛起笑意。她走到棚外,看到马哈茂德正陪着阿卜杜跟园区的技术员学修灌溉设备,阿卜杜手里拿着扳手,动作有模有样,李阳也凑在旁边,时不时递个工句,两人用夹杂着中文和阿拉伯语的混合语言交流着,时不时传来一阵笑声。
“今年的收成肯定错不了。”马哈茂德走到苏瑶身边,看着一望无际的小麦田,脸上满是笑容,“去年我家收的小麦卖了好价钱,给阿卜杜买了新的书包和课本,今年要是再丰收,就能送他去开罗上补习班,让他以后能跟阳阳一样,去中国学农业技术。”
苏瑶点点头,指着不远处的玉米试验田:“那边种的是‘中埃2号’玉米,耐旱性比小麦还强,下个月尼日利亚的考察团要来,要是他们觉得好,以后非洲更多国家的农民都能种上咱们的品种,大家的日子都会越来越好。”
中午时分,大家聚在园区的食堂里吃饭。阿米娜妈妈做的巴克拉瓦摆放在桌子中央,上面撒着李悦带来的桂花糖,甜香四溢。李阳和阿卜杜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讨论下午的工作计划——他们要去村里的小学,给孩子们送中国的剪纸和埃及的手绘扇子。
“阳阳,你教我剪中国的小兔子吧,我们班的孩子都喜欢小动物。”阿卜杜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
李阳笑着点头:“没问题!你也要教我画埃及的法老面具,我妹妹肯定喜欢。”
苏瑶看着两个少年亲密的模样,对李渊轻声说:“你看,孩子们比我们想象中更懂这份情谊。他们不用刻意去说‘合作’‘友谊’,却用最简单的方式,把两国的心连在了一起。”
李渊握住她的手,目光落在食堂墙上的照片——那是园区刚成立时的合影,照片里的小麦田还只有一小块,如今已经扩展到十万亩。“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不仅要种出粮食,还要种下友谊的种子。这些孩子,就是未来的‘中埃友谊使者’。”
下午,李阳和李悦跟着阿卜杜来到村里的小学。孩子们看到他们,立刻围了上来,有的拿着笔记本要签名,有的捧着自己画的画送给他们。李阳拿出带来的剪纸工具,教孩子们剪中国的窗花和小动物;李悦则把自己做的小玩偶分给孩子们,还教他们唱中国的儿歌《小星星》。
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不同语言的歌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交响曲。一个名叫萨米的小男孩,拿着自己画的“中埃麦田”送给李阳,画上有黄皮肤和黑皮肤的孩子手牵着手,在麦田里奔跑。“我长大了也要种小麦,像李阳哥哥一样,帮大家丰收。”萨米用阿拉伯语说,阿卜杜在一旁翻译给李阳听。
李阳蹲下身,摸了摸萨米的头,把一个装着“中埃1号”小麦粒的小瓶子送给她:“这是希望的种子,你要好好保管,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种出更棒的小麦。”
夕阳西下时,他们才离开小学。路上,李悦拉着苏瑶的手,轻声说:“妈妈,埃及的小朋友真好,我以后还要来,给他们带更多中国的礼物,教他们更多中国的东西。”
苏瑶笑着点头:“好啊,以后每年暑假,我们都可以来,看着这些小麦长大,看着这些孩子长大。”
回到园区,李渊正在办公室整理采收计划。看到他们回来,他笑着说:“刚接到国内的电话,‘中埃1号’的种植技术已经被纳入国家农业对外合作重点项目,下个月要在国内举办推广会,邀请非洲各国的农业专家参加。”
“太好了!”李阳兴奋地说,“爸爸,到时候我可以去推广会当志愿者吗?我可以给专家们讲我在埃及的经历,讲‘中埃1号’的故事。”
李渊点点头:“当然可以,这也是你的故事,你有权利把它讲给更多人听。”
夜幕降临,园区的灯光次第亮起。李阳和阿卜杜坐在院子里,用乐高拼着“中埃合作麦田”模型;李悦则和阿米娜妈妈坐在廊下,一边绣玩偶一边聊天;李渊和苏瑶并肩站在落地窗前,看着眼前温馨的场景,心中满是幸福。
“还记得刚到埃及的时候,我总担心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担心孩子们会怪我们没时间陪他们。”苏瑶轻声说,“现在看来,我们不仅在这里扎了根,还收获了这么多的情谊,孩子们也比我们想象中更懂事。”
李渊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坚定的力量:“这就是生活最好的样子,有热爱的事业,有牵挂的家人,有温暖的朋友。我们在埃及种出的不仅是小麦,更是属于我们一家人的幸福,属于中埃两国的友谊。”
远处的尼罗河在夜色中泛着微光,试验田的小麦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像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也像在守护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李阳和阿卜杜的笑声从院子里传来,李悦和阿米娜妈妈的谈话声也渐渐清晰。李渊知道,这个暑假会成为他们一家人最珍贵的回忆,而“中埃1号”的故事,也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更多象征友谊与丰收的硕果。
几天后,“中埃1号”小麦迎来了正式采收。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金黄的小麦被源源不断地收割下来,农户们围着收割机,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李阳和阿卜杜跟着技术员一起,记录着采收数据;李悦则拿着相机,拍下这热闹的场景,说要把照片带回中国,给同学们看埃及的丰收景象。
采收仪式上,埃及农业部的哈米德博士亲自来到现场,他握着李渊和苏瑶的手,激动地说:“‘中埃1号’不仅解决了埃及的粮食问题,更拉近了中埃两国人民的距离。你们是埃及人民的好朋友,是中埃友谊的守护者。”
李渊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看着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心中满是感慨。他想起自己当年从部队转业时的决心,想起苏瑶陪他一起在沙漠里种下第一株小麦的坚持,想起孩子们对这份事业的支持与热爱。所有的付出,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回报。
仪式结束后,李阳拉着李渊的手,轻声说:“爸爸,我以后也要学农业技术,像你一样,去更多的国家,种出更好的粮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李渊摸了摸儿子的头,眼中满是欣慰:“好,爸爸等着那一天。只要你有这份心,有这份坚持,就一定能做到。”
夕阳把所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条紧紧相连的线,连接着中国和埃及,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初心与使命。李渊知道,“中埃1号”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接过他们手中的“种子”,在非洲大陆上播种希望,让中埃友谊的果实,温暖更多人的心田,让这份跨越国界的爱与坚守,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