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爸爸不是退了,他是完成了一个时代使命。”
李一凡在一场小范围座谈会上这样说道。
这句话在场的企业家听起来颇为震撼,不是因为语气有多高亢,而是因为他们都知道,李一凡这段时间做的一切——不是在唱高调,而是在做实事。
马爸爸的退场,是一记时代鸣锣。有人叹惋、有人怀旧、有人焦虑,但李一凡,是在构建回应的底座。他不是要成为马爸爸的接班人,而是要让这个社会,不再需要“英雄型接班人”来解决所有危机。
“凡星试验”的意义,也正是由此展开。
—
这一周,李一凡密集拜访了数家星城市本土产业龙头,既有新兴科技企业,也有老牌制造家族。他没有穿西装,只带着秘书陈晓峰,一个笔记本,一支笔。
“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董事长突然不在了,公司还能不能正常运转?”
他问得并不刻意,却总能在最不经意的瞬间刺中人心。
在高新区一家大型电子零部件企业的会议室里,年近六十的创始人听完沉默了很久。
“说实话,我现在连我儿子什么时候能真正接班都不确定,更别提公司有啥制度安排了。”他叹口气,“我老婆老说我该放手,但我知道,只要我一放,底下立马就乱。”
李一凡没有劝,而是拿出一份凡星传媒最新出品的案例白皮书:《企业传承中的制度边界》。
“你先看看这个,三天后我们再聊。”
—
在这些白皮书里,李一凡推动梳理了三种传承失败模型:
1.\t情感式让位:基于亲情而非能力做出的安排,导致组织内权威崩塌。
2.\t一刀切式交接:创始人“突然卸任”,缺乏衔接期,继任者准备不足。
3.\t结构空转:虽然设有董事会和章程,但权力实质仍集中在一人手中。
凡星推行的b面制度,正是反向构建的解法。
“提前试错、同步辅导、过程评估、权力递延。”四句话,概括了整套机制。
而每一个实践案例,都是一个打磨点。
—
与此同时,凡星传媒在社会层面启动“传承社会共识计划”,推出一系列城市海报和短视频。
海报上,是极具视觉冲击的图像:
?\t一名老年创始人走下讲台,下一页是一群青年高管站在投影前,背景写着:“不是被选中,而是被培养。”
?\t一只手递出公司印章,另一只手却迟疑地收回:“你能不能接得住,关键看我愿不愿放。”
短视频则围绕“接班者的48小时”展开,记录普通企业家子女如何面对企业危机、员工管理、董事会审议、财务审计等真实场景。
每一支视频都不是煽情式成功学,而是清晰地表达一个理念:
制度比人更长寿。
—
市委宣传部注意到了这些舆情动向,专门向市委常委会提交报告,建议将“企业传承文化工程”纳入年度宣传重点。
这让李一凡看到了一次制度上的机会窗口。
他随即推动组织部与工商联联合发文,决定设立“企业制度化传承试点工作组”,由凡星牵头,选取五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接班机制公开试点。
“我们不是做公关,是做治理。”
“不是解决明星企业家的退场问题,是解决一个城市的组织生命力。”
这一次,连向来谨慎的市委书记都在常委会上点头:“这个事情,小李抓得准。”
—
在凡星内部,李明杰和李晓薇也开始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
凡星投资内部设立“战略观察室”,专门跟踪旗下投资企业的治理机制与接班人计划进展,由不参与日常经营的独立团队负责评估与指导。
凡星传媒则搭建“青年董事研习社”,从全国征集创业二代、青年企业高管,通过线上课程、实地训练、导师制辅导等形式进行深度孵化。
而李一凡则给这个研习社起了一个名字——“火种”。
“我们不能再指望每一次危机都靠一个人来救。”
“我们要做的,是把‘能传承’这件事,本身变成一种文化,一种制度,一种潜意识。”
—
某日深夜,李一凡结束一天的调研后,站在办公室的窗边。
城市灯火蔓延如潮,映照在他的眼中,却是千家万户里,那些仍为企业未来发愁的年长创始人。
他从来都不是在为某个人写规则,他要写的,是“一个时代如何优雅交棒”的剧本。
“马爸爸的退场是一种完成,我们的任务,是把完成变成可持续。”
—
凌晨两点,他在备忘录上写下四句话:
?\t创始人能退,是自信。
?\t接班人能接,是制度。
?\t公司能续,是结构。
?\t社会能稳,是共识。
他合上本子,眼神依旧清亮。
这个时代或许不再需要马爸爸,但一定需要点燃更多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