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古对于冬天作战的种种弊端可谓是心知肚明。
在寒冷的冬季,药物极易受潮结块,这使得引信难以点燃,给作战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铁制炮管也会因为低温而冷缩变形,导致炸膛的风险骤然增加。
在辽东战役中,守军常常不得不以自己的体温来烘干火药,然而这样的效率却不及平日的三成。
更为糟糕的是,火绳枪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中更是频频哑火,使得骑兵们不得不舍弃这些武器,转而拔刀相向。原本拥有的技术优势,在自然法则面前也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松江炮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这大大降低了炸膛的概率。此外,火药的防潮性能也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不仅如此,定量药包的使用更是一大亮点。无论是火炮还是火铳,都采用了这种定量药包,而且在油纸防潮的外层还包裹了一层沥青毡,进一步增强了防潮效果。
冬季粮道断绝,马匹草料耗尽。据《明史·兵志》载,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冻馁而死者十之二三”。火器维护需油脂、硫磺,而商路因暴雪中断,士兵以猪油替代火药润滑,哑火率激增。
更致命的是,火器部队需额外布匹御寒,朝廷却因财政崩溃,拖欠冬衣三年,士卒“甲衣单薄,触肤成疮”。
护国军的棉衣足以支撑辽中的寒冬,橡胶的使用,使护国军有了耐穿的胶底棉鞋,就是这次作战的士兵都有配发,张好古也是狠狠心疼了一把,如今橡胶远远的从苏木(巴西)运回来,而蒲公英胶产量太低。就是橡胶雨衣也有试产,不过都是手工试制,也就生产出百来件。
火器的使用往往依赖于特定的阵型和机动策略,然而冬季的大雪却给军事行动带来了诸多困难。积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车马难行,这对于依赖机动性的火器部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明军的重型火炮,由于其重量较大,在雪地中很容易陷入泥淖,难以快速移动和部署。
相比之下,女真族的骑兵则能够充分利用雪地的优势。他们轻装上阵,在雪地上如履平地,能够迅速发动突袭。当明军的火器阵列尚未完全展开时,女真骑兵就如狂风般席卷而来,轻易地将其冲散。
崇祯四年,袁崇焕所部就曾遭遇这样的困境。由于辎重车辆陷入冰河,他们不得不放弃火炮,狼狈逃窜,结果这些宝贵的火器反而被后金军队缴获。在雪原之上,原本的技术优势瞬间变成了沉重的累赘。
不过,对于这种情况,张好古并非毫无准备。他早已采取措施减轻大炮的重量,并且在这次突袭辽阳的行动中,全部使用了胶皮轱辘,以增强火炮在雪地中的机动性。此外,每辆炮车都配备了大量的木板,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如果遇到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张好古也会果断下令弃炮逃命。毕竟,在战场上,保存有生力量才是至关重要的。
明末时期,火器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在寒冬的面前遭遇了困境。这并非是因为败给了敌人,而是败给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当钢铁在低温中变得脆弱,当粮草在雪原上断绝供应,再精良的武器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难以挽回败局。
然而,张好古对此并非毫无头绪,相反,他对这种情况早有预见,并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他深知自然环境的恶劣会给火器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但他决不会让这样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这些困难,确保火器在冬季作战中依然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他会仔细研究天气变化规律,寻找最适合使用火器的时机;他会加强对火器的保养和维护,防止因低温而导致的故障;他早就训练士兵们适应寒冷的气候,提高他们在恶劣环境下的战斗能力。
当然,冬天作战也并非只有坏处,它同样存在一些好处。比如,寒冷的天气可以使敌人的行动变得迟缓,从而为我方提供更多的攻击机会;而且,雪地和冰面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天然掩护,有利于我们进行突袭和埋伏。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寒风凛冽,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在这冰天雪地之中,李愬率领着九千名精锐的唐军,如同一支离弦之箭,疾驰奔向蔡州。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迅速掩盖了马蹄的印记,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唐军铺设的一条隐秘通道。敌军因为严寒的天气而疏于戒备,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这漫天风雪的掩护下,唐军会如神兵天降一般突然降临。
不仅如此,这场大雪还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断了烽燧信号的传递。吴元济在温暖的营帐中,正悠然自得地温着美酒,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然而,就在他的酒还未凉透的时候,唐军已经如饿虎扑食般攻破了城门,杀进了蔡州城。
这场战役充分印证了冬季作战的三大优势:
其一,隐蔽性。积雪如同大自然的掩护,巧妙地消除了唐军行军的痕迹,使得他们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敌人,给敌军来一个措手不及。
其二,麻痹性。寒冬的严寒让敌军心生懈怠,他们以为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唐军不会轻易发动进攻,从而放松了警惕。这种心理上的麻痹,为唐军的奇袭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其三,风雪不仅可以冻伤敌军的马匹,削弱他们的机动能力,还能为我军提供一定的掩护。而我军的战马都身披厚厚的棉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动能力,但却大大增强了它们的作战能力。这些棉甲不仅能够抵御严寒,还能为战马提供额外的防护,使其在战场上更加勇猛无畏。
如果将李愬的战役放到现代,那么张好古的雪夜入辽阳完全可以演绎成火器时代的一场奇袭。如今的张好古不仅物资充足,而且准备充分,其在冬季作战的优势简直不言而喻。
首先,低温对于火药的燃烧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寒冷的天气里,火药的燃烧会更加稳定,这意味着火器的弹道会更加精准,从而提高了射击的命中率。
其次,雪地的反光能够极大地增强松江炮在夜间的瞄准效率。借助雪地的反光,炮手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目标,从而更准确地调整炮口方向,实现更有效的打击。
此外,提前储备的油脂也能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油脂可以涂抹在武器上,防止它们在极低的温度下冻裂,确保武器的正常使用。
当然,士兵们的保暖装备也是不可或缺的。棉袄、棉裤、棉大衣以及御寒的棉鞋,挂了脖子上的棉手套,让士兵们在严寒中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战斗力,不会因为寒冷而影响战斗表现。
在运输方面,张好古可以利用雪橇来运送松江大炮等重型武器。雪橇在雪地上的行驶非常顺畅,能够轻松突破地形的限制,快速将武器运送到指定地点。船上运载制作好的雪橇足以应付这次战争的使用。
当火铳齐射之后,趁着雪雾弥漫的时机,张好古可以发动白刃冲锋,复制李愬式的突袭战术。雪雾不仅能够掩盖士兵们的行动,还能让敌人在短时间内失去视野,为突袭创造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冬季作战并非是天灾,而是人谋的结果。李愬以雪为盾,巧妙地利用了自然条件来保护自己;而张好古则以雪为矛,将自然之力转化为进攻的利器。无论是盾还是矛,都充分展现了人类在战争中对自然的巧妙运用。而火器的轰鸣声,也必将在关外的风雪中回荡,见证这场奇袭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