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的东吴,有一位熠熠生辉的学者,他叫徐整,字文操,出生于豫章(今江西南昌),一生成就斐然,在文化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官至太常卿。太常卿作为古代重要官职,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这一任职不仅体现了徐整在当时的学识威望,也为他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使其能够接触到丰富的文献典籍,为其学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整最广为人知的成就,当属他对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记录与整理,其中《三五历记》堪称经典之作。在这部着作中,徐整以生动的笔触,为后人呈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壮丽神话:“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这个故事以独特的想象力描绘了宇宙的起源,盘古在混沌中孕育成长,最终以自己的力量撑开天地,这种宏大的创世叙事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成为后世无数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而且,他还在书中记录道:“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盘古死后化身万物,世间的一切皆由他而来,这种将创世神与自然万物紧密相连的观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起源的深刻思考。《三五历记》为现存文献中最早详细描述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着作之一,对中国神话学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尽管原书多已散佚,但其中的部分内容通过《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的征引得以保存,让后人仍能一窥其魅力。
除了神话学领域,徐整在经学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他撰写了《毛诗谱》。《毛诗》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古代文化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徐整的《毛诗谱》对《诗经》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解读,以“谱”的形式呈现《诗经》各篇的创作背景、时代顺序等内容,为后人研究《诗经》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和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以及古人的思想情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那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军事、政治的角逐,但徐整却专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作。他的作品,无论是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着作,还是严谨的经学研究,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我们对他的生平细节了解有限,但仅从这些着作中,就能感受到他对知识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徐整就像一颗闪耀在三国东吴时期的文化星辰,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宝库,更为后世研究中国早期神话和《诗经》等经典提供了关键的线索和依据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