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802章 赵匡胤断案——兵抢民女该杀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02章 赵匡胤断案——兵抢民女该杀吗

建隆二年秋,汴京外城的陈留巷闹翻了天。

王老汉抱着门框哭,花白胡子沾着眼泪和尘土,嗓子喊得嘶哑:“我的女儿!你们凭什么抢我的女儿!那是我唯一的闺女啊!”他脚边的菜筐翻了,刚摘的青菜撒了一地,被路过的马蹄踩得稀烂。

巷口站着两个穿铠甲的兵,手里按着腰间的刀,脸色不耐烦。其中一个脸上带疤的兵,怀里还揪着个穿蓝布裙的姑娘,姑娘哭得浑身发抖,发髻散了,发簪掉在地上,被兵的靴子碾得变了形。

“老东西别嚎了!”疤脸兵踹了脚旁边的菜筐,“张校尉看上你闺女,是你们家的福气!跟着校尉吃香的喝辣的,总比跟着你在巷子里啃窝头强!”

“福气?那是祸!”王老汉爬起来要冲过去,被另一个瘦高个兵一把推开,摔在地上磕破了膝盖,“我闺女已经许了人,再过一月就要成亲了!你们这是强抢民女,是强盗!”

周围的百姓围了过来,窃窃私语却没人敢上前——那两个兵是殿前司的人,殿前司是赵匡胤亲掌的禁军,谁敢跟禁军作对?可看着王老汉哭得可怜,看着姑娘挣扎的模样,有人忍不住喊:“你们禁军怎么能这么做事?陛下刚登基,不是说要保百姓平安吗?”

这话一出,百姓们也壮了胆,纷纷附和:“就是!强抢民女,跟从前的乱兵有什么区别?”“我们要找陛下评理!要找陛下讨说法!”

疤脸兵脸色一沉,拔出刀来,刀光晃得人眼晕:“反了你们了?敢跟禁军叫板,还敢提陛下?再吵,把你们都抓去大牢!”

百姓们被刀吓住,往后退了几步,可没人走。王老汉爬起来,抹了把脸上的血和泪,突然朝着皇宫的方向跪了下去,磕着头喊:“陛下!陛下!求您开开眼!救救我的女儿!殿前司的兵抢我的闺女,您要是不管,百姓们就没法活了啊!”

他一跪,周围的百姓也跟着跪了下来,一片哭声和喊声,顺着风飘出了陈留巷,飘到了不远处的御街上。

此时,赵匡胤正带着赵普、石守信,骑着马在御街巡查。刚登基半年,汴京还没完全安稳,他每天都会抽时间出来转,看看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看看街上的秩序乱不乱。

“陛下,前面好像有人闹事。”石守信勒住马,指着陈留巷的方向,“听声音,人不少。”

赵匡胤皱了皱眉,双腿夹了夹马腹:“去看看。”

三人骑着马往陈留巷走,还没到巷口,就听见王老汉的哭声和百姓们的喊声。走近了,就看见巷口跪了一片百姓,两个禁军士兵拿着刀站在中间,一个兵怀里还揪着个姑娘。

疤脸兵看见赵匡胤的明黄龙袍,吓得手一松,姑娘趁机跑到王老汉身边,父女俩抱在一起哭。两个兵“扑通”一声跪下,手里的刀掉在地上,声音抖得不成样子:“陛……陛下!末将参见陛下!”

赵匡胤翻身下马,玄色龙靴踩在地上,一步步走到王老汉面前。王老汉抬头看见龙袍,哭得更凶了,磕着头说:“陛下!求您为草民做主!这两个兵,光天化日之下抢我的女儿,还打草民!”

赵匡胤没说话,目光扫过地上的青菜,扫过姑娘被扯破的裙摆,扫过王老汉膝盖上的伤口,最后落在两个跪着的兵身上,声音沉得像铁:“你们是殿前司哪个营的?谁让你们抢人的?”

疤脸兵磕着头,不敢抬头:“陛……陛下,末将是殿前司左营的,属张光翰校尉麾下。是……是张校尉让末将过来,说看上了这姑娘,让末将把人带回去……末将不敢违抗校尉的命令,才……才这么做的。”

“张光翰?”赵匡胤的眼神更冷了,转头看向身边的石守信,“张光翰在哪?”

石守信连忙说道:“陛下,张光翰今日当值,在营中操练士兵,末将这就派人去把他叫来。”

“不用,”赵匡胤摆了摆手,“朕亲自去。”他又看向王老汉,语气缓和了些,“老人家,你先起来,带着你闺女回家等着。今日这事,朕一定给你一个说法,给所有百姓一个说法。”

王老汉愣了一下,连忙磕头:“谢陛下!谢陛下!”周围的百姓也跟着磕头,嘴里喊着“陛下圣明”。

赵匡胤让人把两个兵绑了,又让身边的侍卫送王老汉父女回家,随后带着赵普、石守信,骑着马往殿前司大营去。御街上的百姓都跟着看,有人说陛下要去处置乱兵,都跟着往大营的方向走,没一会儿,就跟了一大群人。

殿前司大营外,士兵们正在操练,喊杀声震天。张光翰穿着银色铠甲,站在高台上指挥,看见赵匡胤带着人过来,连忙跑下台,跪在地上:“末将张光翰,参见陛下!陛下驾临,末将有失远迎,望陛下恕罪!”

赵匡胤没让他起来,走到他面前,开门见山:“张光翰,你今日是不是让人去陈留巷,抢了王老汉的女儿?”

张光翰心里一沉,脸上却强装镇定:“陛下,末将……末将没有啊!末将今日一直在营中操练士兵,从没离开过大营,怎么会让人去抢民女?”

“没有?”赵匡胤冷笑一声,指了指被绑过来的两个兵,“这两个兵,说是你的麾下,说是奉了你的命令去抢人的。你敢说,这事跟你没关系?”

两个兵连忙喊:“校尉!你快跟陛下认了吧!是你让我们去的,你说要是抢不到人,就治我们的罪!校尉,你不能不管我们啊!”

张光翰脸色惨白,额头上冒出冷汗,却还是嘴硬:“陛下,他们胡说!他们肯定是自己贪念作祟,抢了民女,还想栽赃给末将!末将对陛下忠心耿耿,对百姓爱护有加,怎么会做这种强抢民女的事?”

“爱护百姓?”赵匡胤蹲下身,看着张光翰,“你麾下的兵,光天化日之下抢人,还敢拿刀威胁百姓,这就是你说的爱护百姓?朕刚登基的时候,就跟你们说过,禁军是保百姓平安的,不是欺负百姓的!你把朕的话,当成耳旁风了?”

张光翰不敢说话,只是一个劲地磕头:“陛下恕罪!陛下恕罪!末将真的不知道这事,末将一定好好查,查清楚了,一定严惩这两个兵!”

“不用查了。”赵匡胤站起身,对着周围的士兵和赶来的百姓大声说,“今日这事,朕看得清楚,听得明白。两个兵是奉命行事,罪在张光翰!他身为校尉,不思保境安民,反而纵容手下强抢民女,欺负百姓,这要是不处置,朕怎么对得起汴京的百姓?怎么对得起天下的百姓?”

周围的百姓都喊:“陛下说得对!处置他!处置这个坏校尉!”

张光翰吓得魂都没了,连忙说:“陛下!末将错了!末将真的错了!求陛下饶末将一命!末将以后再也不敢了!末将跟着陛下南征北战,立下过战功,求陛下看在往日的情分上,饶了末将吧!”

赵匡胤没理他,转头对石守信说:“石守信,把张光翰绑了,打入天牢,明日午时,在陈留巷口问斩,让所有百姓都看看,欺负百姓的下场!”

“陛下!”张光翰尖叫起来,“末将有功!末将不能死!陛下,你不能杀我!”

石守信让人把张光翰拖下去,绑得结结实实。周围的士兵都不敢说话,百姓们却爆发出欢呼声,喊着“陛下圣明”,声音震得大营的旗帜都在晃。

赵匡胤又看向营中的士兵,大声说:“你们都听着!朕建立大宋,不是为了让你们欺负百姓的!你们都是百姓的子弟,家里都有爹娘妻儿,要是有人抢了你们的姐妹,你们愿意吗?要是有人欺负你们的爹娘,你们愿意吗?”

士兵们齐声说:“不愿意!”

“不愿意,就别去做这种事!”赵匡胤的声音更高了,“以后,不管是谁,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立过多少功,只要敢欺负百姓,敢做伤天害理的事,朕绝不姑息!杀无赦!”

“杀无赦!杀无赦!”士兵们齐声喊,声音比刚才的操练声还要响亮。

百姓们也跟着喊,看着赵匡胤的眼神,满是敬佩。有人说,跟着这样的陛下,百姓们以后有好日子过了;有人说,这下再也没人敢欺负百姓了。

当天晚上,赵匡胤回到皇宫,皇后贺氏正在御膳房等着他。贺氏穿着一身粉色宫装,手里拿着一双刚做好的布鞋,看见赵匡胤进来,连忙迎上去:“陛下,回来了?今日出去巡查,累坏了吧?快坐下歇歇,饭菜都温着呢。”

赵匡胤坐下,贺氏给他倒了杯热茶,又把布鞋递给他:“这是臣妾给你做的布鞋,你平时骑马巡查,穿靴子累,换上这个,能舒服些。”

赵匡胤拿起布鞋,鞋面上绣着简单的云纹,针脚细密,摸起来软软的。他抬头看向贺氏,心里暖暖的,白天的戾气也消了不少。

“今日在陈留巷,遇上殿前司的兵抢民女,”赵匡胤喝了口茶,把白天的事跟贺氏说了一遍,“张光翰跟着朕打了不少仗,立过功,可他犯了错,还敢狡辩,朕只能杀了他,给百姓一个说法。”

贺氏坐在他身边,轻声说:“陛下做得对。百姓是大宋的根本,要是百姓不安,大宋就不安。张光翰虽然有功,可他欺负百姓,就是错了,错了就要受罚,这样才能让士兵们不敢再犯,才能让百姓们信服陛下。”

赵匡胤点了点头,伸手握住贺氏的手。贺氏的手很暖,带着针线的温度,让他紧绷了一天的身子,终于松了下来。他起身,把殿门关上,又吹灭了案上的烛火,月光透过窗纸,洒在殿内,柔和得像一层纱。

贺氏靠在他怀里,抬头看着他。赵匡胤俯身,吻上她的唇,贺氏没有抗拒,抬手搂住他的脖子。他的吻带着白天的刚硬,却又藏着难得的温柔,从唇上滑到脸颊,再到脖颈,手指轻轻抚过她的后背,贺氏的身子微微颤抖,却把他抱得更紧。

殿外的风还在吹,带着秋天的凉意,殿内却温暖如春。赵匡胤小心翼翼地把贺氏抱到榻上,解开她的衣襟,动作轻柔得不像个刚在军营里下令斩人的帝王。贺氏的肌肤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她睁开眼睛,看着赵匡胤,眼里满是情意。赵匡胤俯身,把脸埋在她的颈窝,感受着她的体温,耳边是她轻轻的呼吸声,所有的疲惫和烦躁,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这一夜,殿里的烛火没再点燃,只有月光静静流淌,映着两人交缠的身影,藏着乱世初定后,难得的安稳。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让人把张光翰从大牢里提出来,押往陈留巷口。消息早就传遍了汴京,百姓们都早早地来到陈留巷口,等着看行刑。巷口挤满了人,连房顶上都站着人,王老汉父女也来了,站在人群前面,手里拿着一束刚摘的菊花。

午时一到,监斩官石守信高声喊:“时辰到!行刑!”

刽子手举起大刀,刀光一闪,张光翰的头掉在了地上,鲜血溅了一地。百姓们爆发出欢呼声,有人扔出手里的青菜和鸡蛋,砸在张光翰的尸体上,嘴里骂着“罪有应得”。

王老汉父女走到石守信面前,磕了个头:“多谢大人!多谢陛下!陛下为草民做主,草民这辈子都记着陛下的恩情!”

石守信连忙扶起他们:“老人家,快起来。这是陛下应该做的,陛下说了,百姓的事,就是大宋的事,绝不能含糊。”

行刑结束后,石守信让人把张光翰的尸体拖走,又对周围的百姓说:“陛下有旨,以后不管是禁军,还是地方官,只要敢欺负百姓,敢做伤天害理的事,一律严惩不贷!若是百姓遇上这种事,只管去开封府告状,开封府要是不管,就直接去皇宫找陛下,陛下一定为百姓做主!”

百姓们都欢呼起来,纷纷说陛下圣明,说大宋有这样的陛下,一定会越来越好。

当天下午,赵匡胤又下了一道圣旨,整顿禁军纪律:严禁士兵欺负百姓,严禁强抢民女,严禁克扣军饷,若是违反,轻则杖责,重则斩首;还下令,让开封府在汴京的各个街巷都贴出告示,让百姓们知道,若是遇到不公之事,随时可以告状。

告示贴出来后,百姓们都围过来看,有人还专门请人念给不识字的人听。大家都很开心,说以后再也不用怕被士兵欺负了,再也不用怕有冤无处诉了。

没过多久,汴京就变了样。街上的士兵再也不敢像从前那样横行霸道,反而会主动帮百姓搬东西,帮老人过马路;地方官也不敢再克扣百姓的赋税,反而会主动帮百姓解决难题。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安稳,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这天,赵匡胤又带着赵普、石守信去御街巡查。街上的百姓见了他,都纷纷跪下磕头,喊着“陛下圣明”。赵匡胤连忙让他们起来,笑着说:“大家快起来,不用跪。朕是大宋的皇帝,也是百姓的皇帝,只要大家能过上好日子,朕就放心了。”

走到陈留巷口时,赵匡胤看见王老汉正在巷口卖菜,他的女儿站在旁边,帮着收钱,脸上带着笑容。王老汉看见赵匡胤,连忙放下菜筐,跪了下来:“陛下!陛下!”

赵匡胤连忙扶起他:“老人家,快起来。你闺女怎么样了?婚事定了吗?”

王老汉笑着说:“托陛下的福,小女的婚事定在下个月,男方家是巷口的铁匠铺,人很老实。陛下,要是没有您,小女早就被抢去了,我们父女俩也不知道该怎么活。您就是我们父女俩的救命恩人啊!”

赵匡胤笑了笑:“老人家,不用谢朕。保护百姓,是朕的职责。只要你们能过上安稳日子,朕就满足了。”

他又跟王老汉聊了几句,才带着人离开。走在御街上,看着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样子,看着街上热闹的景象,赵匡胤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当初杀张光翰,整顿禁军纪律,没有做错。只有百姓安稳了,大宋才能安稳;只有百姓幸福了,大宋才能长久。

后来,赵匡胤又陆续平定了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他始终记得,百姓是大宋的根本,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严禁官员和士兵欺负百姓,大力发展农业,减轻百姓的赋税,让百姓们能安心种地,安心生活。

在他的治理下,大宋的国力越来越强,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富裕,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建隆之治”。

多年后,赵匡胤去世了,可百姓们却永远记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