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少说!”
“来,帮我抬着。”张法医将笔记本往姚警官怀里一塞,自己空出双手,啪地掀开屏幕。
“来的路上,我已经做过关于这个河湾的初步调查。”
“因为尸体埋在河边,一旦遇上大洪水,河水改道或水位暴涨,极有可能将尸体整个卷走,所以我们得先确认——”
“这段河湾在2010年之后,有没有经历过大型洪水或清淤工程。”
“结果呢?”姚警官把电脑当托盘平举在胸前,屏幕光被雨点打出碎银。
“运气很好,都没有。”张法医语气却并未放松,“不过,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
“就算没有大洪水,河道每年夏汛还是会涨起来。每涨一次,就带来一层新泥沙。”
“泥沙像年轮一样层层加盖,尸体越埋越深。”
“十五年后,它可能沉到河床下4—5米,得用挖掘机才能碰得到。”
“也就是说,即使找到了具体点位,仅靠人力,远远不够!”
4到5米——
这个数字像冰锥钉进王准的处理器。
他金属指节“咔哒”一声收紧,瞳孔亮度瞬间跌了两档,蓝色数据流从眼底滚过,出现了断续的雪花。
面对沙滩的深度和广度,想在明天早上之前挖出尸骨,痴人说梦。
“你确定今天就开挖?怎么没见到挖掘机?”张法医露出了意味深长地笑容,“这手续,怕是有点麻烦吧……”
注意到对方脸上那抹戏谑的笑,姚警官“啪”地合上电脑,“我没工夫跟你掰扯……老实说,你是不是有别的点子?”
“这么急做什么?听我说完先。”张法医收拢笑意,抬手一指。
“笔记本打开!”
姚警官无语,但也只能乖乖听话重新掀开电脑,两手平举,继续当人形支架。
“要真像我刚才说的那种情况,那我也没必要赶过来,对吧?”
“直接交给挖掘队就行,就算运气好,想见到骨头至少也得挖个三四天。”
“但是我——根本就不想等!!!”
“我全身发痒!!!”
“我今天就要见到那对母子的尸骨!!!”
张法医眼里闪过一道亢奋的光,“之后,我立马给搞地质的老同学打电话,本来是想求助一下该怎么缩短时间,结果他指出了我的错误……”
停顿了一下,法医脸上却没有丝毫被指出错误的尴尬,反而越说越兴奋:
“河床泥沙,不是一层层无限往上堆积的。”
“这张是2025年河湾的地形图……”他在屏幕上点开第一张图片,又打开另一张,将两个窗口并排摆在一起,“右边这张是2010年的。”
“你看看,有什么区别?”张法医腾出左手,轻轻往上一抬,帮姚警官托住了电脑。
“区别……好像没什么区别。”姚警官眯着眼,左右扫视了半天。
“嗯,你等一下。”
法医把两个窗口拖成同一尺寸,精准重叠到同一位置,随后把底层透明度降到45%——
2010年的旧河道立刻覆盖在了2025年的新河面上。
这样一看,变化瞬间跳了出来。
“河道,好像有点偏离……”
“对!”
法医将图片放大到1∶2000,指着屏幕:“看见没?老河道在这里。”
他指尖停在一条灰黑带,“2010年水面线比2025年偏北12米,这说明十五年里有12米新生沙滩——”
“12米除以15年等于0.8,这个0,8,就是年横向加积速率,同学教我的。”
“这个数值有非常大的作用,它证明我们所在的这片河湾属于‘建设性’岸段,泥沙补给充足。”
姚警官想插话,被张法医抬手止住。
“它还能证明——”
“这里的层理年年翻新!!!”
“尸体一旦被埋进去,不会被无限加深,而是被夹在0-1.5米的可翻动层里,就像翻烧饼——”
“每年汛水把最上层的泥沙剥掉,再盖一层新沙。十五年反复翻面,尸体始终留在同一条夹层。”
“她们尸骨所处的位置,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
“怎么样?厉害吧?!!”
迫切想被认同的张法医连挑眉带眨眼,换来的却是姚警官一句反问:“然后呢?埋多深?有硬数据吗?”
“有!”
“假设当年犯人挖的是一米深坑,再加上0—1.5米的翻动层,总深度就是1—2.5米。”
“可只挖1米埋尸太浅,不实际,得再加——”张法医伸出两根手指,“我倾向实际开挖2—3.5米。”
“说半天等于放屁!”姚警官两眼一翻,“3米半难道不要挖掘机?连位置都没锁定,挖3米半跟挖5米有什么区别?”
“停!!!”
“闭上你的鸟嘴,谁说没有锁定位置的?”
张法医右手往前一伸,食指和中指并在一起,在空中“咔嚓咔嚓”夹了两下,意思很明显——
给老子点烟!
看着姚警官不折不扣地完成一系列服务,张法医眯起眼,狠狠吸了一口,白烟顺着嘴角漫出来,像给自己罩了层雾。
心满意足四个字写在了脸上,他抬眼扫过雨幕,忽然问:
“犯人——是连环杀人,还是偶然失手?”
“应该算偶然失手。”
“是单人犯案还是团伙?”
“这个……三人以内吧。”姚警官脑子里闪过陈九亚、他四姨和姨夫的身影,随口报了个最上限的数字。
“也就是三个人带着两具尸体,尸体为一女性一小孩,对吧?”
“这个有关系吗?”姚警官点头接反问。
“当然有,这决定了他们能把尸体搬出多远。”
“跟我来!”
张法医到现在也没发现小黑是悬空飘着的,他一转身,王准连忙打手势,示意小黑跟上。
直到一处缓坡前,张法医才收住脚步。
“这道坡,十五年前就有,卫星图上可以看到。”
“汽车可以顺着斜坡一直下到沙滩边缘,但肯定不会在沙滩上继续行驶,容易陷进去。”
“嗯?”姚警官含糊应了一声。
“那设想一下,如果是你开车带着尸体,会选择在空旷的地方埋,还是有遮挡的地方?挖坑,可是个长时间的力气活!”
“那肯定是隐蔽点好。”
姚警官不是菜鸟,一点就透,“但这周围全是沙,哪有什么能遮挡的地方?”
“现在没有,十五年前有!”
张法医重新打开电脑,把2010年的卫星图继续放大、再放大。
“凶手行为模式——低经验、高冲动、空间受限。”
“所以,他们一定会追求运输路径最短化,因为不想扛着尸体在开阔地走来走去。”
“即使是晚上!”
姚警官点头附和。
“第二点,掩埋尸体的地方一定要‘视觉屏障’优先。”
“从行为学角度,这叫‘遮挡型掩体选择’,常见于首次作案。”
“看到这一小片绿色没有?”他指着屏幕上的卫星图,“以前,这里有树。”
“最后一点,就是体力负荷极限。”
“在沙滩上行走,体能消耗等于平地上的1.8倍左右,何况还带着尸体。”张法医把手指插进沙里,指节瞬间被湿沙吞没。
“我假设犯人是在单人的情况下,他个人体重70公斤,女性的尸体为40公斤,总负载110公斤。”
“他背着尸体,在沙地上走50米就等于在平地上扛着160公斤走90米——”
“血乳酸会在一分钟内爆表。”
“所以,他一定会在45米内停下,选择就地挖坑或是将尸体由‘背’转变为‘拖拽’。”
“但拖拽可能会留下划痕、衣服纤维、甚至尸体上的某些生物组织……”
“一个偶然犯案的凶手,根本不会相信自己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因此,他绝不会把‘背’换成‘拖’!”
“他的极限距离就是45米!”
“好,讲完了单人,我们现在切换成三人埋尸的情况——”
“其中一人抱着小孩尸体,另外两人负责女尸,要么轮换背,要么一起抬。”
“我觉得轮换背的可能性最大。”
“抬这个动作太高调太惹眼,并且在沙面上容易失衡,轮换背则能分担体力,还能随时观察四周,灵活性最大。”
“所以,埋尸的大致范围就出来了——”
张法医抬手在空中一划,像给地面拉出了一条看不见的基线,“先走到坡最下方,然后我们往树林那边左转,在45米到90米之间这段位置……”
“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