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 > 第120章 我忍什么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棣听罢,心中狂喜,连忙单膝跪地,郑重地接过旨意:“父皇放心,儿臣定不负所托,若不能灭此顽敌,绝不归来!”

朱元璋拍了拍朱棣的肩头,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片刻后,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虽说可以立即筹备此事,却不可草率行事。”

“那地方太过遥远,与咱们以往的征战不同。这次可是要渡海而战,距离我大明国土甚是遥远啊!”

朱元璋缓缓吐出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怒火与急切,沉声对朱棣说道。

尽管他在知晓倭寇后来的种种恶行之后,恨不得立刻派兵将其剿灭,可理智告诉他,这样的冲动必须克制。

打仗可不是一时兴起之事,需得谨慎规划,否则只会自食其果。

身为征战多年的老将,朱元璋对此再清楚不过。

朱棣听罢,也收敛了喜悦,深吸一口气:“儿臣明白了。”

燕王妃染恙,加之倭的所藏金银无数,还有韩成方才提及的倭人于中原犯下的罪行,令朱棣恨不得即刻发兵踏平倭国,哪能再多等片刻?

然而,他并非毫无阅历的少年。

深知作战非同儿戏,需周全准备、充足粮草,岂是一时冲动便能动手?

更何况渡海征伐倭国,更需万分谨慎,否则一旦败绩,实乃憾事。

所以他虽心潮翻涌,仍沉得住气答应下来。

“提起此事,这倭国不仅与后来的华夏仇深似海,对大明亦无半点善意。

我朝平定北元之后,曾遣使通告周边诸国,告知他们新主已立,日后当效忠于我大明。

高丽等国纷纷归顺并纳贡。

唯有倭国不知好歹,不仅拒绝归附,还杀害了我派去的使者!”

朱元璋谈及此事,威严尽显,满腔怒火难以抑制。

“你就这么咽下了这口气?”

韩成看向朱元璋,疑惑问道。

这般反应倒不像他的作风。

细细思量,韩成确实不曾听闻朱元璋对倭国动武。

再一回想,他记起更多朱元璋对付倭国的事情,心头不禁泛起异样念头……

“我忍什么忍!”

朱元璋忽然重重拍了一下朱棣的大腿,说道:“吾曾命人即刻建造巨舰,准备讨伐倭寇,迫使其臣服。”

韩成闻言道:“此事……似乎应是洪武二年的旧事,如今已至洪武十五年,过去整整十三载。这么长时间,莫非还未准备妥当?”

韩成此言一出,朱元璋顿时粗着嗓音道:“吾下令后,龙江宝船厂便全力打造战船,筹备海上征伐。然而彼时大明初立,北元余部势力犹存,国内局势尚未安定,需应对多处战事。

诚意伯曾劝我暂且按捺,一切皆要以大明社稷为先。

倭寇所为固然是过,但倭国距我大明甚远,威胁有限。

当时理应集中精力对付北元残党,尽快恢复民生。

他还提到,当年忽必烈两度欲攻倭国,耗费大量舟船、兵士与资源,结果两次均因暴风雨未至倭国便损兵折将,尸骨无存。

若在陆上交锋,吾自不惧,但这种不见敌面便损兵折将的战事,实不愿轻启。

再者,倭国不过弹丸小邦,贫瘠荒凉,即便攻下亦难获太多利益,得不偿失。

反复权衡之后,吾也渐渐熄了这般念头。”

刘伯温这张嘴你又不是不清楚,口才极佳,连死物都能说得活灵活现。

而且他擅长推演预测,既然他说了,那自然得信。

朱元璋先前拿已故的胡惟庸当替罪羊,如今又将早于胡惟庸离世的刘伯温搬出来顶缸。

听朱元璋提及诚意伯刘伯温时,韩成心中满是惋惜。

要是他能早几年穿越就好了。

那样便能亲眼见到那个被传颂的奇人——三分天下的诸葛亮、统一江山的刘伯温。

毕竟传闻中,刘伯温的威名着实不小,像斩龙脉、烧饼歌这类事,光听就令人向往。

可惜刘伯温已故多年。

“陛下此言,我深信不疑。”

韩成此话一出,朱元璋竟隐隐松了口气。

“那当然,若非刘基提醒,我现在就敢着手在倭国开矿,还能随意发泄情绪。”

朱元璋昂首道。

然而韩成接下来的话却让他高昂的头颅低垂下来。

“倭寇不仅在后世令人憎恶,在大明也是同样如此。

我记得此时,已有倭寇侵扰我国海域,不仅抢夺渔船,还深入内陆,残害百姓。”

当前状况虽不算特别糟糕,但日后定会愈发恶劣,甚至会出现数十名倭寇祸害一县,乃至更多地区的荒唐事……

“这倭寇实在该死!必须清除倭寇!不剿灭倭寇不行,不覆灭倭国更不行!”

朱元璋的手紧紧攥成拳。

“后来咱们有无对倭寇采取行动?有没有直接派兵攻打倭国?

我觉得以我的性格,这种事情是绝对忍不了的。

必定会对倭国发动攻击!”

朱元璋看着韩成问道。

想确认自己是否在处理倭国事务时采取了适当的措施。

“没错!这种事我听着都难以容忍,更何况是我父皇!

我父皇一定不会放过倭国!”

朱棣激动的声音传来,他对自己的父皇充满信心。

这是一个极其强硬的人,倭国如此嚣张,父皇绝不会放过这些家伙。

不仅是朱棣,朱标也有相同的想法。

在询问韩成时,看向父皇的眼神中满是尊敬。

朱元璋感受到两个儿子投来的目光,特别是标儿那充满敬仰的目光后,昂首挺胸。

准备倾听韩成接下来的话。

他确信,听过韩成所说后,两个儿子一定会更加崇拜他。

韩成将老朱的神情尽收眼底,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

他轻咳一声,说道:“没有,不但没做,你反而把倭国定为不征之国,甚至写进了家规,让后代都不许去攻打倭国。”

韩成此言一出,朱元璋、朱标、朱棣等人顿时面露惊疑之色。

这是怎么回事?

倭国做了这么多出格的事,你不发兵征伐也罢了,怎么还把它列为不可攻打的国家?

而且这事还被写进家规,不让子孙再去攻打?

这种事我自己能做得出来?

我怎么可能做这种事?

朱标和朱棣在愣了一下后,看向父亲朱元璋的眼神立刻变了。

先前的敬仰之情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震惊与难以置信,还有些复杂难言的目光。

这让正想在儿子面前装点样子、展示自己英明神武的朱元璋一下子慌了神,有些撑不住了。

“韩成,你别胡说八道,我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来?”

朱元璋的脸面有点挂不住了。

韩成摇了摇头:“我有必要瞎编这种事吗?我是真有这样的命令,并且写进了家规,用来指引后人。”

朱元璋听了韩成的话,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这真是**的事?

这确实是你所为,仿佛你认为那些小国远离大明,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病痛。它们不会对大明构成重大威胁,也不会动摇大明的统治根基。

你只需他们表面上归顺即可。

大明应将防御重心放在北方与西方,防范那里的敌寇。

当初朱元璋对韩成提及之事颇多怀疑。

然而如今,听罢韩成的理由,再结合实际情况,加上自己的考量与经验,韩成所言恐怕确凿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