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士手中紧握着一个手掌大小的金属模块,这个模块看起来精致而小巧,与他那高大的身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小心翼翼地走到会议桌的中央,仿佛手中捧着的是一件稀世珍宝。
当他将模块轻轻地放在展示台上时,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这个小小的金属物体上。它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微弱的金属光泽,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研发团队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李博士深吸一口气,然后用他那低沉而又略带磁性的声音说道:“张华总,各位,经过我们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在您一直关注的场能驱动技术小型化应用方面,我们终于取得了关键的突破。”他的语气虽然沉稳,但还是难以掩饰内心的那一丝激动。
接着,李博士拿起那个金属模块,将它举到众人面前,展示给大家看。“这就是我们经过精心设计和改进后的场能驱动核心模块。大家可以看到,它的体积相比之前的初代模块已经大大缩小了。”他边说边用手指着模块,让大家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变化。
“原来的初代模块体积有篮球那么大,而现在我们通过优化电路布局和采用新型的集成芯片,成功地将其体积缩小了 30%。不仅如此,模块的重量也从 1.2 公斤降低到了 0.8 公斤,这对于一些对重量有严格要求的应用场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李博士继续介绍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这个成果的自豪。
最后,李博士还特别强调了另一个重要的改进点:“通过改进能量转换算法,我们成功地降低了能量损耗,降幅达到了 15%。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能量输入下,我们的模块能够输出更多的有效能量,从而提升了续航能力,提升幅度高达 20%。”他的话语引起了在场人员的一阵惊叹和议论,大家都对这个成果表示出了高度的关注和赞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目前,团队正在模拟实验室进行稳定性测试。我们搭建了不同引力环境的模拟舱,分别模拟月球、火星等星球的引力条件,测试私人星际飞行器搭载该模块后的运行状态。从过去两周的初步测试结果来看,模块与飞行器动力系统的适配性良好,各项性能参数均达到设计标准,预计半年内可以完成原型机的制作,届时将能进行地面模拟飞行测试。”
然而,就在众人对项目进展感到欣喜之际,李博士的话语突然一转,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而严谨起来:“但是,我们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材料的耐极端温度性能。”
他详细地解释道:“在模拟星际空间-180c的极寒环境以及飞行器启动时高达300c的高温环境下进行测试时,我们发现模块外壳材料出现了轻微的变形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模块的外观,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形对内部元件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面对这个问题,李博士表示研发团队已经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了行动。他接着说道:“接下来,我们将与材料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攻克耐高温、耐低温的复合金属材料这一难题。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预计在未来三个月内完成材料的选型和测试工作,以确保模块能够完美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星际环境。”
李博士的汇报结束后,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张华总看着眼前展示的成果以及清晰明确的规划,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感慨地说道:“市场与研发,就如同公司发展的‘双引擎’,如今,这两个引擎都已经全速运转起来了!接下来,各部门要加强协同,市场部及时反馈客户需求,研发部加快技术落地,共同推动公司新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