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的缺口》
技能大赛决赛现场,模拟心脏的 “心尖软肉” 区突然涌出淡红色液体。李小南的机械臂镊子在渗血点上方发抖,显示屏上的血氧饱和度数值像受惊的麻雀,扑棱着往下掉。
操作间的空气瞬间凝固。监考老师的手指按在紧急暂停键上,却看见李小南的瞳孔骤然收缩 —— 那是顾承川在示教室讲过的、面对突发状况时的 “医者本能”。
他的脑海中闪过 h7N9 疫情时的场景:顾承川在发热门诊咳嗽着转身,护目镜后的眼睛却死死盯着他的防护服拉链。那个为了保护学生,把病毒风险咽进肚子里的瞬间,此刻化作他指尖的力量,让机械臂猛地向右偏移 1 厘米。
“切换手工缝合。” 李小南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无菌盘上的缝合针在无影灯下划出冷光,他想起雪夜抢救老周时,顾承川跪在冰凉的瓷砖上,针尖在渗血点旁 0.2 毫米处停顿三秒 ——“给血流留条退路,比堵住它更重要。”
镊子夹住缝合针的瞬间,李小南的掌心传来熟悉的触感。这不是训练室的硅胶模型,而是带着体温的、会疼痛的生命 —— 尽管只是模拟,他却看见顾承川三十年医师生涯里,所有为患者留的 “呼吸缝”,此刻都汇聚在针尖上。
第一针在渗血点上游 0.2 毫米处落下,针尾故意留了道极细的缝。淡红色液体不再喷涌,而是像春雪融化般,顺着缝隙缓缓渗出。监护仪的报警声停了,模拟心脏的生物电信号曲线,像被春风拂过的湖面,渐渐平息。
评委席传来压抑的抽气声。非典时期的老主任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落在李小南的针脚上 —— 那道几乎看不见的缝,和他二十年前在小汤山医院,看见李建国给重症患者留的 “生死缝”,角度分毫不差。
“当年顾医生的老师说,” 老主任的声音有些发颤,“真正的急救,是给生命留条回家的路。” 他想起李建国临终前的话:“别把伤口缝得太死,要让心跳的光透进来。”
李小南的第二针紧跟着落下,两道针脚形成的间隙,恰好能让模拟血流保持畅通。操作台上的渗血彻底止住,他突然明白,顾承川在发热门诊撕碎的咽拭子报告、在隔离病房画的叉号,都是在教同一件事:医者的应急预案,永远要给生命留个温暖的缺口。
“操作结束。” 李小南摘下手套,看见自己的拇指根部有道红印 —— 是刚才捏缝合针时太过用力。这个印记,和顾承川掌心的老茧,隔着三十年的光阴,却在同一个位置发烫。
监考老师的评分表上,“应急预案” 一栏画着前所未有的红圈。他们知道,这个看似违背教材的 “缺口”,其实是三十年来,从抗洪抢险到疫情防控,一代代医者用血肉之躯趟出的、最接近生命本质的道路。
赛后,老主任特意找到李小南,将一枚 1998 年抗洪纪念章塞进他手里:“当年顾医生的父亲用断针缝了 37 位灾民,每道针脚都留着能看见月光的缝,” 他的手指抚过章面的波纹,“你今天留的这道缝,让我看见,那份月光还在。”
李小南摸着纪念章上的水渍纹路,突然想起顾承川说过的:“医学的应急预案,不是写在纸上的流程,是刻在心里的、对生命的敬畏。” 此刻掌心的纪念章,和他刚才留的 “呼吸缝”,共同组成了医者的终极预案 —— 永远给生命留道缝,让希望和温暖,能顺着针脚,慢慢渗进来。
他在决赛日志上写下:“今日懂得,最好的应急预案不是堵住所有缺口,而是学会在缺口处,缝一道让生命呼吸的光。顾老师的每声咳嗽、每道伤疤,都是在教我们:医者的手,要能握得住精密的器械,更要能留得住生命的温度。” 字迹下方,他画了个小小的、带着缝隙的心脏,缝隙里透着微光 —— 那是从顾承川的掌心、从李建国的断针、从所有医者的仁心里,透出的、永不熄灭的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