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还让你在诏狱住了?\"

听到这话,胡善祥更加惊讶。

她觉得之前偷偷看过的那些故事书里的桥段都没这么离奇。

\"这种事...真是闻所未闻...\"

...

\"臣周忱拜见太孙殿下!\"

次日清晨,一大早,朱瞻基便召周忱进入乾清宫。

这些天,周忱一直在主持研发大明版新型建筑项目。

算算时日,大约也有半个月左右了。

\"坐下吧!\"

示意小太监给周忱安排座位。

这时朱瞻基才开口问道:

\"最近新型建筑实验进展如何?\"

周忱先是对赐座表示感谢,落座后再次拱手回答:\"回禀太孙殿下,新型建筑目前由建设公司设计组的工匠全权负责。

他们已经设计出了四种方案,我已经派人选址准备开工建造。

预计明年开春后,第一栋楼就能完工。

\"

朱瞻基听后说道:\"建筑公司与朝廷机构有所不同,各项制度也需要重新评估。

若设计组的工匠取得成果,你也别舍不得奖励。

过几天我会让沈文度给你们拨一百万两银子过去。

\"

周忱点头称是:\"臣领命!\"

朱瞻基继续说道:“我已经安排了一位叫于谦的人来接手你负责的皇庄事务,他住在东四街的小巷子里,你可以派人带他熟悉情况,再与你完成交接。”

朱瞻基昨天就已经和于谦谈妥了这件事。

把皇庄交给于谦,一方面能让于谦积累更多经验,将来启用他时更方便;另一方面也能为周忱减轻些负担。

周忱听后并未感到意外,即便朱瞻基不提此事,他也会找个机会主动提出。

毕竟他不仅要处理工部大小事务,还得操心大明第一建设集团公司的组建,以及温棚和新型楼房等项目。

此外,他还得监管玻璃和毛线的生产,这几项工作分散各地,即便他日夜奔波,也难免顾此失彼。

因此,把玻璃和毛线的生产交予他人,他也无异议。

朱瞻基稍作停顿,说道:“未来的工作会愈发繁重,很多事情不可能全由你亲自操持。

平日里要多留意工部的人才选拔,若有合适人选,可推荐上来。

至于工匠,我之前已强调过他们的价值,过去的工部可能对此不够重视,我希望你在掌管工部后,能提升对工匠的重视程度。”

提升工匠地位的准备工作,是为了今后奠定基础。

工匠的作用显而易见,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他们。

既然朱瞻基已让周忱掌管工部,那么逐步提升工匠地位便势在必行。

但朱瞻基并不打算立刻大刀阔斧地推行。

毕竟“士农工商”

阶层的固化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包括严格的户籍制度,这些问题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

如果不是已经掌控工部,朱瞻基绝不会贸然提及重视工匠的话题。

周忱不清楚朱瞻基的长远考量,只以为朱瞻基需要工匠,所以才让他重视,因此只是点头称是。

朱瞻基也不打算向周忱解释,因为有些事情低调推进即可,等到成果显现,自会水到渠成,不必张扬,以免四处树敌。

朱瞻基心中盘算着诸多事务,忽而说道:“其余诸事暂且无碍,只是近来圣上命我筹建幼军一事,也该着手做一些前期准备了。

我想让幼军营地的修建一并交由建设公司负责,随后我会将具体细则派人送至你处,你回去后也让设计组的匠人依据我的要求多作考量,若可能,最好军营也采用水泥构建。”

“臣遵旨!”

听闻此言,周忱忙起身拱手行礼。

朱瞻基见状,微微颔首。

幼军的筹备工作必须尽早展开。

接下来的事务只会愈发繁杂,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对朱瞻基而言已成当务之急。

毕竟,他眼下所做之事,难免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即便他行事谨慎,稳扎稳打,未来也少不了需要用武力解决的问题。

正如后世的智者所言,掌握权力离不开掌控武器。

想到此处,朱瞻基心头一动,转而问周忱:“对了,如今工部里精通火器制造的工匠还有多少?”

祖父登基后,对火器生产的管控极为严格。

地方上几乎全面禁止火器制造,仅九边之地允许少量生产。

目前火器的主要生产机构是洪武十三年设立的军器局,它负责生产各种军需物资与兵器。

后来军器局职责分化,成为专司火器及兵器制造的部门,直属朝廷。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又增设了一个兵仗局,专门生产火器,隶属于内府。

兵仗局归于内府,乃宦官机构,由皇帝亲自指派的掌印太监管理,朱瞻基难以插手。

不过军器局隶属工部,而工部现由周忱主持,因此军器局也可视为在他掌控之下。

周忱闻言略作迟疑,随即答道:“回禀太孙殿下,军器局现有工匠千余人,其中学徒三百余人,擅长火器制作的约六百余人,每月可生产各类火器千余件。”

周忱深知朱瞻基对工部颇为关注,这段时间他也对工部事务有所了解。

所以朱瞻基刚开口,他便稍作思索,立即给出答复。

朱瞻基对军器局的火器产量并无太多兴趣,尽管这个时代大明的火器堪称全球领先,但无可否认,火器技术仍相当落后。

即使在应对*的时候,也难以占据上风,一旦距离缩短或者天气不佳,反而可能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

朱瞻基略作思忖后吩咐道:“你下去之后,从中挑选二十名经验丰富的火器工匠,送往太子府,我自有安排。”

周忱听后并未立刻应允,而是犹豫地望向朱瞻基,有些担忧地说:“太孙殿下,火器工匠与其他工匠不同,此事是否需要先告知圣上?”

周忱此举显然是为朱瞻基着想,朱瞻基想要调配火器工匠,他心里明白,这位太孙殿下意在亲自研制火器。

虽然对朱瞻基而言,少量制造火器并非难事,但若是正式调动一批工匠入宫,若消息传至圣上耳中,难免会引发不必要的猜疑。

朱瞻基笑着宽慰道:“无须忧虑,此事我会禀报圣上的!”

调动工匠的目的在于朱瞻基计划组建一支火器研究团队。

相较于那位太爷爷,他的祖父对火器虽有几分忌惮,但从不曾禁止其研究,只是更注重技术的保密与管控。

为确保统治稳定,才下令禁止地方制造火器。

朱瞻基坚信,若能研发出先进火器技术且不外泄,朱棣这位热衷战争的*定会欣喜。

而这对朱瞻基亦有不少益处。

尽管碍于规则,他无法大规模用火器武装幼军,但生产一些用于训练或组建精锐小队并无不可。

周忱见朱瞻基深谙其中利弊,也意识到自己多虑了,便笑道:“如此,倒是老臣多心了!”

“多虑是好事,在我这儿不必害怕说错话,只要言之有据即可!”

朱瞻基笑着端起茶盏说道:

“其他事务暂且无虞,你去忙吧!”

见朱瞻基以茶送客,周忱连忙行礼道:

“臣告退!”

朱瞻基待周忱离去才放下茶盏。

如今他手中的事务日益繁杂,掌控工部后,诸多计划便可付诸实施。

从水泥的成功制备,两所皇家学院的建造,到诏狱中解缙编纂启蒙书籍,再到玻璃、羊毛等项目,

若再加上幼军组建、报纸、温室等事宜,任务愈加艰巨。

尤其是水泥与学院这两件事,周忱那边一旦将水泥的研究完成,自应天起的基础设施建设便能正式展开。

至于学院的事,两所皇家学院已有悠久历史,短期内成效或许难见。

然而,待解缙将启蒙书籍准备妥当,朱瞻基就能凭借社学的基础来广泛推行教育。

7017k

------------

小汤山。

此处距应天城不远,登至山顶,甚至可遥望到应天城的城墙。

幼军组建的诏令下达后,小汤山脚下已有一片约百亩地的军营开始修建。

主持此事的是原本卧病在床的金忠,得益于崔御医的悉心照料,他的身体恢复了些许,已无性命之忧。

得知朱瞻基要组建幼军后,金忠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加入其中。

朱瞻基虽曾劝阻,但无奈金忠乃祖父钦点辅佐自己建幼军之人,无可辩驳。

对于军营的建造,朱瞻基只提了几点大方向,具体事务多交由周忱处理。

金忠接手后,军营内大小事宜皆由他督办。

作为兵部尚书,他对建筑造诣不高,但排兵布阵、扎营设寨之事却轻车熟路。

虽对新型建材水泥陌生,但在周忱解说后,他对这一材料产生极大兴趣。

当朱瞻基到达时,金忠正与崔御医交谈。

因金忠尚未痊愈,朱瞻基未让崔御医返宫,仍随侍左右。

显然,金忠对这种安排颇为不满。

毕竟,他向来只管他人,从未有人管束,如今身边多了一人,事事约束,这让他倍感困扰。

崔御医虽一心为他好,但他却连打都不能打,骂也不能骂,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憋屈。

“我的身体我自己清楚,崔御医,求你等我忙完幼军的事,一切听你的如何?”

一块平整过的场地,金忠面露无奈地望着身旁始终紧随其后的崔御医,苦笑连连。

“金大人,‘恳求’二字实在不敢出口,还请您听小人一句,这幼军的事并非朝夕可成,而您的身子还需休养。

您这几日每日来这里,劳心费神,万一有个闪失,我怎么向太孙殿下交代?”

崔格丝毫不为所动。

朱瞻基筹建皇家医学院的消息早已在太医院传开。

虽然崔格在太医院中并非顶尖人物,但他深知,一旦皇家医学院建成,未来若有机会让御医们进去传授知识,这将是多大的荣耀。

崔格清楚,自己的年岁已大,成就有限。

但如果皇家学院成立,他可以借着太医院御医的身份,吸引众多学生。

只要其中有人成名,他自己也能随之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