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帝国将大宋包围了 > 第151章 准扭转贸易逆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程铁年双手接过奏告,眉头微皱,心里暗自思忖:“这奏告所写何事?为何如此晦涩难懂?”他定了定神,开始逐行逐字地仔细翻阅。

程铁年自幼勤奋好学,对各类知识都有涉猎,但他的专长主要集中在工匠工艺和管理方面,对于商业领域的知识确实知之甚少。尽管如此,他深知自己身为工部尚书,陛下不太可能让他去管理商部的事务。然而,这份奏告的内容却让他感到有些棘手。

他全神贯注地研读着奏告中的文字,试图理解其中的含义。然而,尽管他费尽心力,最终也只能看懂其中的一部分:大宋的商人似乎比大雍这边的商人赚得更多。

程铁年深知在陛下面前,自己绝对不能流露出对这份奏告一知半解的样子,那样会显得自己学问浅薄。于是,他强作镇定,继续仔细阅读完整个奏告。

待看完奏报后,程铁年微微躬身,毕恭毕敬地说道:“不知陛下有何吩咐,臣定当全力以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云湛说道:“程爱卿啊,朕对你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无需要你去赴汤蹈火、历经艰难险阻。朕所要求的是你工部能够加快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制造速度,同时也要加快厂房的建设进度,这其中不仅包括普通的厂房,还包括玻璃厂哦。此外,朕希望你能在幽州也兴建几座水泥厂。”

程铁年听闻此言,赶忙拱手施礼,恭恭敬敬地回答道:“陛下圣明,微臣定当催促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制造,微臣回走定当责令工匠们全力以赴、加紧赶制了。至于厂房和玻璃厂的建设,目前也都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推进当中。至于在幽州兴建水泥厂一事,微臣定会立刻着手安排相关人员,尽快选定合适的厂址并开始动工建设。”

李云湛微微颔首,表示满意,接着说道:“如此甚好。这些事情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实在是至关重要啊。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的成功制造,必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优势。而玻璃厂和水泥厂的建设,则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程爱卿啊,这些项目都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你可一定要亲自监督办理,万万不可有丝毫懈怠,务必确保这些项目能够早日顺利完成啊。”

程铁年:“陛下放心,臣定当亲自督办,确保这些项目按时完成。臣会安排最优秀的工匠和管理人员,全力推进这些项目。”

程铁年说完,向李云湛拱手施礼,然后转身离去。

李云湛看着程铁年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他知道程铁年是个可靠之人,有他负责这些项目,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然而,李云湛的心情并未完全放松下来。他独自一人站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大雍要想在经济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光靠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显然是不够的。李云湛深知,必须在金融领域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腾飞。

开设银行,无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通过银行,可以集中社会资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促进商业活动的繁荣。同时,银行还可以发行货币,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

想到这里,李云湛的心情愈发沉重。他知道,要开设银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银行制度和流程,以确保银行的安全运营。其次,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银行人才,包括管理人员、柜员、信贷员等。

李云湛拿起一支毛笔,开始在书卓纸上书写关于银行流程和人员培训的计划。他的笔触流畅而有力,仿佛在描绘着大雍经济的未来蓝图。

银行的设立,不仅仅是金融领域的一次创新,更是大雍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李云湛在心中暗暗思索,“银行的运营必须规范、透明,确保资金的安全和高效流通。”

他写下了银行的基本运营流程,包括存款、贷款、汇款、结算等业务的办理流程。每一项业务都详细列出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银行的运营有章可循。

接着,李云湛开始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并撰写关于人员培训计划的具体内容。他深知,一个良好的培训计划对于团队的发展和提升至关重要。

在考虑行长人选时,李云湛毫不犹豫地将自家人列为优先选择。毕竟,人都有私心,他相信自己的家人会更尽心尽力地为银行的发展贡献力量。然而,他也明白,能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与此同时,在大宋的边境地区,大雍的大量雪精盐如潮水般涌入。这些雪精盐以其卓越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给大宋的盐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雪精盐不仅质量上乘,口感鲜美,而且价格极为亲民,仅需五文钱一斤,相较于大宋本土的盐,简直是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大雍的雪精盐供应量极其庞大,完全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这使得大宋的盐业市场瞬间陷入了混乱,许多盐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大宋边境的一些普通百姓,当他们第一次品尝到这种雪精盐时,都不禁为之惊叹。有些人甚至因为长期以来只能食用劣质盐而泛起了泪花,他们感叹终于能够享受到如此优质的盐了。

“如此精盐,雍人贱卖不止这个价吧?”富商满脸狐疑地看着手中的雪精盐,心中暗自思忖。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小撮盐放入口中,细细品味着那咸鲜的味道,不禁惊叹道:“这盐的品质如此之高,若在我大宋,怕是要价比天高啊!”

这位富商的话语引起了周围众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这大雍的雪精盐,不仅质量上乘,而且价格如此之低,这其中必定有什么猫腻。”还有人猜测:“难道是大雍的盐产量过剩,所以才会如此低价倾销?”一时间,各种说法四起,众人都对这雪精盐的低价感到十分不解。

大宋的盐商们更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的盐价原本就相对较高,如今大雍的雪精盐以如此低廉的价格涌入市场,无疑给他们的生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一些盐商开始抱怨起来:“这大雍的盐商也太狠了,这不是要把我们逼上绝路吗?”更有甚者,直接上书朝廷,要求禁止大雍盐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盐商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