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7年的第一场春雨,刚洒过旧云芳镇遗址。满地的断壁残垣间,3号叶云天从半人高的瓦砾堆里摔出来,粗布衣裳被划得满是破洞,手肘和膝盖渗着血,怀里还紧紧攥着半块从3号宇宙带来的、刻着“月”字的木牌——那是3号林月瞳给他的,说“看到它,就像我在你身边”。
他刚撑着瓦砾坐起来,就听到一阵“嗡嗡”的机械声。抬头望去,一个圆球形的机器正从空中降落,通体银白,底部伸出两根细长的机械臂,臂端还夹着一把小铲子。3号叶云天的瞳孔骤然收缩,下意识往后缩,躲进瓦砾堆的阴影里——在3号宇宙,这种“会动的铁疙瘩”都是“害人性命的妖物”,协会的人说过,见了就得躲,不然会被“吸走魂魄”。
“你还好吗?需要帮忙吗?”机器的顶部亮起柔和的蓝光,传出温和的电子音。
3号叶云天攥紧手里的木牌,喉咙发紧:“别过来!你这妖物!再过来我就用锄头砸你!”他四处摸,想找块石头防身,却只摸到满手的碎瓦。
就在这时,两个穿着浅蓝色校服的年轻人跑了过来,拦住了圆球形机器:“小艾,别靠近他,他好像很害怕。”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女生蹲下来,对着3号叶云天露出温和的笑容,“你别怕,它是农业AI机器人小艾,是来帮我们清理遗址里的碎石,准备种小麦的,不是什么‘妖物’。”
3号叶云天还是不敢动,直到看到女生从背包里拿出一个馒头,递了过来:“你看起来饿了,先吃点东西吧。我们是未来科技学院的学生,不会伤害你。”
馒头的香气钻进鼻腔,3号叶云天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他犹豫了一下,接过馒头,狼吞虎咽地啃了起来——这馒头比3号宇宙的白面馒头更松软,还有淡淡的麦香,是他从未吃过的味道。
“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会在这里?”女生问。
“我叫叶云天,来自……3号宇宙的2028年。”3号叶云天含糊地说,他还没完全搞懂“3027年”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这里的一切都和家乡不一样。
两个学生对视一眼,眼里满是惊讶——他们知道“时空异常体”的存在,却没想到会亲自遇到。“跟我们回学院吧,那里有能帮你的人。”男生说着,扶起3号叶云天,“我们带你去看看,这里的‘科技’,到底是什么样子。”
跟着学生回到未来科技学院的路上,3号叶云天的眼睛始终没离开过那些“妖物”:空中飞的银色飞行汽车,路边清扫的AI机器人,还有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智能气候监测仪”。他攥着木牌的手一直没松,直到学生带他走进学院的“农业科技试验田”。
试验田里,没有农民弯腰劳作的身影,只有几台银色的AI机器人在田间穿梭。有的机器人举着扫描仪,对着土壤扫描,屏幕上实时显示“湿度25%,肥力30%,需补充氮元素”;有的机器人背着小型播种机,精准地将麦种撒进土里,误差不超过1厘米;远处的无人机正低空飞行,向麦田喷洒着透明的液体——学生说,那是“AI调配的营养液,能让麦子少生病,产量翻三倍”。
“你看,去年这里种的小麦,亩产达到了1200斤,是你们那个时候的5倍。”女生指着田埂上的电子屏,上面显示着金黄的麦穗和跳动的数据,“附近的农民都靠这些AI机器人种地,不用再天不亮就下地,也不用怕遇到旱灾、蝗灾,每年都能丰收。”
3号叶云天的眼睛越睁越大,他想起3号宇宙的云芳镇——每年春天都要靠天吃饭,遇到旱灾,麦子就会减产,冬天总有村民饿肚子;夏天的暴雨会冲垮土坯房,去年就有三户人家的房子塌了,幸好没人受伤。他下意识喃喃道:“原来……科技能让家乡人不用再挨饿、怕地震?”
“当然能。”男生拉着他走到一栋白色的房子前,按下墙上的按钮。房子突然轻微震动起来,墙面出现了细密的纹路,却始终没有倒塌。“这是抗震房,能抵御8级地震,就算遇到地震,里面的人也很安全。”他指着房子的结构,“墙体里加了‘记忆合金’,地震后能自动恢复原状,比你们的土坯房结实多了。”
那天下午,3号叶云天跟着学生逛了整个未来科技学院:看到AI医生用仪器给老人检查身体,几分钟就出了诊断结果;看到孩子们用全息投影学习,能“走进”历史场景里上课;看到农民用手机就能控制家里的灌溉系统,不用再扛着水桶跑遍田间。他攥着的木牌,渐渐不再是“防御的武器”,而是成了“想要改变的动力”——他想学会这些科技,回去帮3号林月瞳证明“科技不是灾祸”,帮云芳镇的人过上不用挨饿、不用怕地震的日子。
第二天一早,3号叶云天就找到了未来科技学院的“AI农业技术系”。系主任张教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实验室里调试一台小型播种机器人。3号叶云天走到他面前,没等张教授开口,“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对着张教授磕了三个响头。
“教授,我想拜您为师,学科技!”他的额头磕得发红,声音却异常坚定,“我要学怎么用AI机器人种地,怎么建抗震房,怎么让家乡的麦子丰收——我不是为了自己学,是为了我喜欢的人,还有家乡的乡亲们,我想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张教授愣住了,他教了几十年书,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直接”的学生。他扶起3号叶云天,看到他眼里的执着,不像那些为了找好工作而学科技的学生,而是真的想把知识用在“帮别人”上。“你以前接触过科技吗?”
3号叶云天摇摇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前觉得科技是‘妖物’,什么都不懂,连电力知识都不会。”
“没关系,不懂可以学。”张教授笑了,“但学科技很辛苦,要从基础的数学、物理开始,还要学编程、机械原理,你能坚持吗?”
“能!”3号叶云天立刻点头,“不管多辛苦,我都能坚持!”
从那天起,3号叶云天就成了未来科技学院最“拼命”的学生。他没有基础,就每天早上5点起床,背数学公式、物理定律,笔记写满了三个笔记本;他不会编程,就抱着电脑坐在实验室里,对着教程一遍遍地练,手指磨破了就贴个创可贴,继续敲键盘;他看不懂机械图纸,就拿着废零件,对照图纸一点点拼装,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
张教授每天早上来实验室,都能看到3号叶云天趴在桌子上睡觉,电脑屏幕还亮着,上面是没编完的程序;晚上离开时,还能看到他在调试机器人,额头上满是汗水。有一次,张教授看到他用实验室里废弃的电路板、电机和塑料壳,组装出了一个巴掌大的机器人——机器人的脑袋是个旧灯泡,身体是个小铁盒,却能说话、走路,还能帮他递工具。
“你给它起名字了吗?”张教授问。
“叫小星。”3号叶云天摸了摸机器人的“脑袋”,眼里满是笑意,“它晚上陪我学习,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能给我照亮。”
小星的“眼睛”(两个LEd灯)闪了闪,用稚嫩的电子音说:“叶云天,加油!还有3天,你的AI灌溉程序就能编完了!”
张教授看着这一幕,心里突然很动容。他教过很多聪明的学生,却很少有人像3号叶云天这样,把“学科技”当成“救人的本事”——他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新奇,而是为了远方的亲人、家乡的土地。张教授拍了拍3号叶云天的肩膀,认真地说:“孩子,你不是为自己学,是为别人学,这份心比什么都重要。从今天起,我把毕生所学都教你,一定让你能带着真本事回去。”
接下来的日子,3号叶云天学得更刻苦了。张教授把自己的笔记、研究资料都给了他,还带着他去农田里实践,教他怎么根据土壤情况调整AI机器人的参数,怎么设计适合3号宇宙的抗震房(考虑到3号宇宙没有大型工厂,张教授还帮他简化了结构,用当地能找到的材料就能建造)。
3027年的一年时间,在3号宇宙不过是10天。当3号叶云天能独立编写AI农业程序、能组装出完整的播种机器人、能画出抗震房的详细蓝图时,张教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银色的胶囊——只有拇指大小,表面刻着复杂的纹路。
“这是‘科技胶囊’。”张教授把胶囊递给3号叶云天,“里面用纳米技术储存了所有你需要的东西:AI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抗震房的材料配方、小麦增产的基因优化数据,还有我整理的‘简易科技手册’,教你怎么在没有大型设备的情况下,生产这些东西。”他看着3号叶云天,眼里满是期待,“这里面的东西,足够你改变3号宇宙的云芳镇了。”
3号叶云天握紧科技胶囊,胶囊的金属外壳带着微凉的温度,却让他的心里滚烫。他低头看向手里的小星,小星的LEd灯闪着柔和的光,电子音也变得温柔:“叶云天,我们可以回去帮林月瞳了。”
“嗯。”3号叶云天点头,声音有些哽咽,“回去后,我们先帮月瞳证明科技不是灾祸,再帮乡亲们种出高产的麦子,建起抗震的房子——让云芳镇,也变成像新云芳镇这样的好地方。”
那天下午,3号叶云天带着小星,来到未来科技学院的图书馆。他打开张教授给的“时空定位仪”,屏幕上显示着一道淡紫色的信号——是未来虫洞的能量波动,48小时后,3号宇宙的老槐树下,会出现能让他们回去的通道。
他坐在图书馆的窗边,看着外面的飞行汽车掠过,看着试验田里的AI机器人在忙碌,手里的科技胶囊泛着微光。他想起3号林月瞳在土坯房里擦月瞳0号残骸的样子,想起村长孙子递给他月瞳素晶体时亮晶晶的眼睛,想起张教授说的“科技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他知道,自己的“修行路”还没结束,回去后的每一步,才是真正的考验。
但这一次,他不再害怕“科技”,不再迷茫方向。他的手里握着未来的希望,心里装着家乡的牵挂,还有小星陪在身边——这场从“农民”到“科技学习者”的蜕变,不是结束,是他带着3号宇宙走向新生的开始。
图书馆的电子钟显示,距离未来虫洞峰值,还有47小时。3号叶云天打开AI编程软件,最后检查了一遍“小麦灌溉AI程序”——这是他要带回去的第一份“礼物”,他要让3号宇宙的人知道,科技,真的能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