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还没褪尽的九月,3号宇宙青禾县的乡间小路上,一辆改装过的银灰色卡车正缓缓行驶。车身上印着“云芳科技合作社——科技流动课堂”的蓝色字样,车斗里没有装货物,反而摆着两台半人高的AI除草机器人,还有一个折叠式的全息投影支架——这是3号叶云天和3号林月瞳为青禾县10个乡镇准备的“移动科技站”,也是科技农业从云芳镇走向县域的第一步。
“还有多久到黄沙镇?”叶云天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的平板正同步着小星的系统数据,屏幕上显示着黄沙镇麦田的基本信息:面积2800亩,主要作物为冬小麦,当前处于三叶期,杂草覆盖率约15%——这是小星通过1号宇宙传来的低空遥感技术提前测绘的结果,精准得连每片麦田的杂草种类都标得清清楚楚。
“大概还有20分钟,叶哥。”开车的是合作社的技术员小陈,他刚从月瞳科技学院结业,脸上还带着几分青涩,却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昨天跟黄沙镇的王镇长联系过,他已经组织了村民在镇东头的麦田等着了,说要让全镇的农民都来看看‘能认草的铁疙瘩’。”
林月瞳坐在后座,正调试着便携土壤监测仪,闻言笑着抬头:“看来上次滴灌系统帮他们保住了麦子,这次大家的期待值更高了。”
卡车刚驶进黄沙镇,就看到远处的麦田边围满了人。王镇长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正踮着脚往路口望,看到卡车过来,立刻挥着手跑了过来:“叶同志,你们可算来了!村民们从早上就等着,都想看看能自己除草的机器人长啥样!”
叶云天和林月瞳刚下车,就被村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盯着车斗里的除草机器人,伸手想摸又不敢;有人拉着小陈问东问西,连机器人用不用加油都问到了;还有人小声议论:“这东西真能分清麦苗和杂草?别到时候把苗也除了,那可就糟了!”
“大家别急,咱们现在就去麦田里演示。”叶云天笑着拨开人群,指挥小陈把两台除草机器人搬到麦田边。小星的全息屏此时已经亮起,悬浮在机器人上方,柔和的电子音响起:“AI除草机器人型号c-01,采用多光谱识别技术,可精准区分120种常见杂草与作物,除草效率2亩\/小时,误差率低于0.3%。”
话音刚落,小星就向其中一台机器人下达了指令。只见机器人底部的履带缓缓转动,前端伸出两根细长的机械臂,机械臂顶端的微型摄像头快速扫描着地面——屏幕上瞬间跳出绿色的“麦苗”标识和红色的“杂草”标识,机械臂精准地伸向红色标识处,轻轻一夹,就把杂草连根拔起,扔进身后的收集盒里,整个过程不到两秒,旁边的麦苗连一片叶子都没碰到。
“真认出来了!”人群里发出一阵惊叹。王镇长蹲在机器人旁边,看着它一路向前,遇到杂草就拔,遇到麦苗就绕开,眼睛越睁越大:“这玩意儿比人眼还尖!我刚才还看到一棵跟麦苗长得差不多的稗草,它都没放过!”
李婶挤在人群最前面,她去年因为弯腰除草,腰间盘突出犯了,疼得在床上躺了三天,这会儿看着机器人轻松地在麦田里移动,手里的收集盒很快就装满了杂草,眼圈都红了。她拉着林月瞳的手,声音带着激动:“林丫头,这东西真是救了我的老腰啊!以前我家那二亩地,除草要弯着腰干一天,晚上躺到床上,腰像断了一样疼。现在有这机器人,俩小时就能除完,我再也不用遭那罪了!”
“不止快,还干净。”旁边的张大叔补充道,他凑到机器人刚除过草的麦田里,扒拉着土看了看,“连草根都拔出来了,比人工薅得还干净,以后就不用怕杂草再长了!”
小星的全息屏此时又亮起,投射出一组对比数据:“人工除草效率0.2亩\/小时,每亩人工成本30元;AI除草机器人效率2亩\/小时,每亩设备使用成本5元。按黄沙镇2800亩麦田计算,使用机器人除草,可节省成本7万元,节省工时小时。”
数据一出,村民们彻底服了。王镇长当场拍板:“黄沙镇全加入合作社!所有麦田都用机器人除草,还要装滴灌系统,咱们跟云芳镇一样,靠科技种地!”
接下来的半个月,叶云天和林月瞳带着“科技流动课”走遍了青禾县的10个乡镇。在清溪镇,小星演示了智能灌溉控制器,让村民们看到手机上就能远程开关水泵、调节水量;在石头镇,林月瞳用便携监测仪帮村民检测出土壤缺磷,当场指导机器人补肥;在柳溪镇,小陈教村民们用合作社App预约设备,连六十多岁的李爷爷都学会了用手机下单。
等到10个乡镇的培训都结束时,青禾县的合作社报名人数已经突破了5000户——全县80%的农民都加入了合作社,设备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小陈和其他技术员每天都忙着调试设备、安排安装,连吃饭都要在卡车上扒拉两口,却没人喊累。
“叶同志,照这个势头,今年青禾县的小麦肯定能大丰收!”青禾县粮站的张站长找到叶云天时,脸上满是兴奋,“但有个问题——往年丰收了,农民们没地方存粮,仓库里的麦子放不了一个月就发霉发芽,损耗率能到20%,只能低价卖给粮商。今年要是真丰收了,这存粮的问题咋解决?”
张站长的话正好说到了叶云天的心坎里。早在推广科技种植时,他就想到了丰收后的储存问题——科技能提高产量,却不能解决“存不住”的难题,要是粮食收了却烂在手里,那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张站长,你放心,我们已经在准备了。”叶云天带着张站长来到青禾县县城西边的空地——这里正在建两座占地各5000平方米的白色建筑,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屋顶的太阳能板,远处的卡车还在源源不断地运来钢材和设备,这就是合作社规划的“智能仓储中心”。
“这两座仓储中心,采用的是1号宇宙的恒温恒湿技术,还有AI保鲜系统。”叶云天指着建筑的图纸,给张站长讲解,“仓库内部会分成10个分区,每个分区的温度和湿度都能独立控制——小麦储存区保持温度15c、湿度65%,这个环境下,小麦能存6个月不发霉、不发芽;玉米储存区温度控制在12c,湿度60%,损耗率能降到3%以下。”
他又指向仓库角落的传感器:“每个分区都装了20个温湿度传感器,还有AI霉变监测仪,只要发现有一粒麦子出现霉变迹象,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还能定位到具体的位置,方便及时处理。仓库的通风系统也是智能的,会根据外面的天气自动调节通风频率,既能保持仓库干燥,又能节省能源。”
张站长绕着正在建设的仓储中心走了一圈,看着工人们安装的保温层、智能通风口,又听叶云天讲了AI保鲜系统的原理,激动得连连点头:“太好了!这要是建好了,农民们就不用再怕存粮了!以前粮商知道我们存不住粮,故意压价,一斤麦子能比市场价低两毛钱,农民们明明丰收了,却赚不到钱。现在有了这智能仓储,农民们能把粮食存到价格好的时候再卖,一斤多赚一毛钱,一户农民就能多赚好几千块!”
三个月后,当青禾县的小麦真的迎来大丰收时,两座智能仓储中心也正式投入使用。农民们拉着装满小麦的卡车来到仓储中心,只见仓库门口的AI扫描仪轻轻一扫,就能测出小麦的含水量和杂质率,自动分配到对应的储存分区;仓库内部,无人搬运车拖着装满小麦的粮袋,沿着预设的轨道移动,精准地把粮食堆放到指定位置,整个过程不用人工插手,既高效又精准。
王大叔拉着自家的1000斤小麦来储存时,看着无人搬运车把粮袋运进仓库,又通过仓储中心的显示屏看到自家粮食的位置和状态,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存粮要自己扛袋子,还得天天去仓库翻一翻,怕发霉。现在倒好,把粮食拉来就行,手机上还能看到粮食的情况,比自家粮仓还放心!”
解决了储存问题,叶云天又把目光投向了“加工”——光卖原粮赚的钱有限,要是能把粮食加工成面条、馒头,附加值就能提升不少。他从1号宇宙引进了10台小型面粉加工机器人,放在了每个乡镇的合作社服务点,农民们只要把小麦运过来,机器人就能自动完成清理、研磨、筛粉的过程,还能根据需求加工成面条、馒头、面包等产品。
“这机器人磨出来的面粉,比镇上的磨坊还细!”王大叔第一次用机器人加工面粉时,捧着雪白的面粉,忍不住用手指捻了捻,“而且没有杂质,蒸出来的馒头又白又软,比以前好吃多了!”
更让农民们惊喜的是,加工后的农产品能卖出更高的价钱。合作社在青禾县县城开了第一家“科技农产品店”,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包装好的面条、馒头、番茄和黄瓜,每个包装上都印着“科技种植·AI加工”的标签,还有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种植、加工的全过程。
“这面条多少钱一斤?”第一位顾客走进店里时,看着包装精美的面条,有些犹豫——以前普通面条一斤卖两块五,不知道这“科技面条”要卖多少钱。
“三块二一斤。”店员笑着解释,“这面条是用科技种植的小麦做的,没有农药残留,加工过程也是无菌的,口感更好,也更健康。”
顾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一斤,第二天就又来买了五斤:“我家孩子平时不爱吃面条,昨天吃了这面条,竟然吃了两大碗!以后我就买你们家的面条了!”
从那以后,科技农产品店每天都被抢购一空。早上刚开门,就有顾客排着队买面条和馒头;下午刚上架的番茄和黄瓜,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完了。店主每天都要给合作社打电话,催着补货:“今天的面条又卖完了,能不能多送点过来?好多顾客都没买到呢!”
看着店里络绎不绝的顾客,叶云天站在街角,心里满是欣慰。他抬头望向青禾县的天空,远处的麦田里,AI机器人还在忙着收割晚熟的小麦;智能仓储中心的屋顶上,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光;县城里的科技农产品店,还在不断有顾客走进来——这就是他想看到的画面:科技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解决储存和加工的难题,让农民们不仅能丰收,还能卖上好价钱,让“科技”真正成为农产品的“增值标签”。
“接下来,咱们可以把加工机器人推广到其他县,再开几家分店。”林月瞳走到叶云天身边,手里拿着刚统计的销售数据,“现在已经有其他县的粮站来联系我们,想引进智能仓储和加工设备,咱们的科技农业,要从青禾县走向整个3号宇宙了。”
叶云天点头,目光坚定。他知道,县域推广只是科技农业链条上的一环,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从全域覆盖到跨宇宙合作,从农业科技到生活科技,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但看着青禾县农民们脸上的笑容,看着科技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改变,他更加确定,这条路没有走错。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青禾县的麦田和智能仓储中心上,像是为这片正在经历革新的土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3号宇宙的农业革新,正从这里出发,朝着更广阔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