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里裹挟着年关将近的喜庆,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躁动。
徐大志裹紧大衣,快步穿过电子总厂大院,嘴里呼出的白气刚冒出来就被风吹散。他推开办公室的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赵宏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眼神却飘向窗外,不知在想些什么。
“老赵,等久了吧?”徐大志一边脱外套一边笑道,“这鬼天气,真是滴水成冰——寒了心呐!”
赵宏回过神,勉强笑了笑:“徐董,您找我?”
徐大志在赵宏对面坐下,神情变得严肃:“现在我派齐子健去城北分厂守着三鑫彩电生产车间,墨守成规还行,但要指望他搞技术升级,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赵宏抿了口茶,没有接话。他知道齐子健在兴州电子厂干了十来年,从技术员做到副厂长,对厂里的情况再了解不过,他目前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找齐子健沟通的。
“引进什么设备、从哪里引进、怎么优化生产线、如何降低成本......”徐大志掰着手指头数着,“这些齐子健一窍不通。他和濮真豪那帮人,思维还停留在八十年代初呢!”
徐大志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步:“老赵,你知道现在市场变成什么样了吗?现在虽然还是物资匮乏,是卖方市场。咱们生产出电视机,只要质量过硬,就有人抢着上门拉货,根本不愁卖。”
他停在窗前,望着厂区内忙碌的工人们:“可现在马上要进入九十年代了,市场马上会有变化了。我听说南方有些厂子已经开始搞市场营销了,消费者选择多了,眼光也挑剔了。不是产品质量好就行,还得比性能、比价格、比营销策略。”
赵宏终于开口:“徐董,这些我也注意到了。上次去广深城出差,看到那边的商场里,各种品牌的电视机摆在一起,顾客挑来挑去,确实和咱们这里不一样。”
“就是这么个理!”徐大志一拍大腿,“市场规律就是这样,不适应的就会被淘汰。这就是为什么我非要挖你过来不可。”
赵宏沉默了片刻。他想起在车间看到的一幕——几名工人在齐子健的默许下,将一批本应报废的零件重新组装使用。当他提出质疑时,齐子健却笑着说:“能省则省嘛,这批零件又不是完全不能用。”
结果一天后,这批零件组装的产品就有百分之三十出了质量问题。
“老赵,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徐大志的声音把赵宏从回忆中拉回,“车间里那些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我也听说了。有齐子健在,我根本不敢放手干大事。但现在不同了,有你在,我放心。”
徐大志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争取来的资金支持,足够我们引进新设备、改造生产线。你的任务就是负责技术升级改造,尽可能提升设备水平,提高员工效能,降低生产成本。”
赵宏接过文件,粗略翻看了一下,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些设备都是国际先进的,如果能引进,我们的生产效率至少能提高百分之四十!”
“钱的问题你不用操心,咱们分工合作。”徐大志目光炯炯,“你负责技术,其他问题我来解决。怎么样,敢不敢接这个担子?”
赵宏深吸一口气,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不仅要与原先那帮守旧派明争暗斗,还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突破。但这不正是他想突破的机会吗?
“徐董,既然您这么信任我,我赵宏也不是怂包软蛋。”赵宏站起身,目光坚定,“不过我需要几个得力助手,还要有自主决定技术方案的权利。”
“没问题!”徐大志大手一挥,“从现在起,技术部你说了算。需要什么人,直接调;需要什么设备,直接买。我只有一个要求——尽快见效!”
两人又详细讨论了初步计划。当赵宏准备离开时,徐大志突然叫住他:“老赵,记住,咱们这是在跟时间赛跑。市场不等人,消费者更不等人。”
赵宏点点头,握紧了手中的文件:“我明白。就像您常说的,咱们这是小胡同里赶大车——拐弯不易,但只要方向对,总能走出去。”
走出董事长办公室,赵宏没有回办公室,而是径直走向车间。他需要亲眼看看现有的生产线,找出最迫切需要改进的环节。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在流水线前忙碌着。赵宏注意到,虽然许多设备已经更新迭代了,但工人生产效率依旧低下。更让他担忧的是,工人们的工作状态显得懒散,显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
“赵厂,什么风把您吹来了?”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赵宏回头,看到质检科科长李建国正笑着走过来。李建国是厂里的老员工,以严谨着称,曾经多次因质量问题与齐子健发生过冲突。
“来看看生产线。”赵宏与李建国握了握手,“今天质量检测情况怎么样?”
李建国叹了口气:“不瞒您说,问题不少。主要是国内的电子元件精度跟不上。再加上原先有些领导一味追求产量,对质量要求放松了标准。”
赵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如果我们要全面升级技改,严抓电子元件品质,你觉得应该从哪方面最先着手?”
李建国眼睛一亮:“您说的是真的?要再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他压低声音,“要我说,最先应该更换的是电路板组装线,那里的设备还是八十年代初的,误差率太高。”
两人正说着,突然车间那头传来一阵骚动。赵宏和李建国对视一眼,急忙向声音来源走去。
只见几名工人围着一台机器议论纷纷,一个年轻技术员正焦急地检查着设备。
“怎么回事?”赵宏问道。
年轻技术员抬起头,擦了一把额头的汗:“赵厂,这台机器又罢工了。今天已经是第三次了,严重影响生产进度。”
赵宏蹲下身检查机器,发现是控制系统出了问题。这种老式设备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极其麻烦,往往要停工大半天。
“这样吧,先把这批产品转到三号生产线。”赵宏果断决定,“李科长,麻烦你协调一下。小王,你去把新来的张工请来,他是修理这种老设备的高手。”
安排妥当后,赵宏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更加坚定了再次技术升级改造的决心。还有几台设备就像老牛拉破车,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离开车间后,赵宏回到办公室,开始起草设备改造升级方案。他深知,这不仅仅是更换几台机器那么简单,还涉及到员工培训、生产流程重组、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正当他全神贯注工作时,电话铃响了。赵宏拿起听筒,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老赵啊,听说徐董把你叫去了?”齐子健在电话那头语气轻松,“是不是又给你画大饼了?听我一句劝,别太认真。厂子里的事情没那么简单,有些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赵宏握紧听筒,语气平静:“谢谢齐厂长关心。不过我觉得,有些事情再难也得尝试,否则就只能等着被市场淘汰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一声轻笑:“好吧,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也不多说了。不过别忘了,厂子里的人际关系复杂着呢,可不是有技术就能搞定一切的。”
挂断电话,赵宏深吸一口气。他知道,齐子健这番话既是提醒,也是警告。技术改造升级之路不会平坦,除了还有设备老旧的问题,更有人际关系的暗流涌动。
但越是如此,赵宏越是感到一种挑战的兴奋。他重新拿起笔,在方案书上写下第一行字:“小麦电子总厂技术升级改造计划”。
窗外,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厂区的屋顶上。赵宏仿佛看到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焕然一新,崭新的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面带笑容地生产着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电子产品。
不过他也清楚,要实现这个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方的挑战不少,但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就先从电路板组装线开始吧。”赵宏自言自语道,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这就像是张飞绣花——粗中有细,既要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勇气,又要有精细操作的技术功底。”
他拿起电话,准备召集技术骨干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