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镜头中,人们眼中的阿富汗是一望无际的沙尘黄土,几乎难见一片有生机的绿色。
人们不禁好奇,70年代末,如此贫瘠荒漠的一个中亚小国,在力量绝对悬殊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让曾经二战中的苏军乘兴而来、铩羽而归的呢?
这些苏军当年可有在7天之内,摧枯拉朽般干掉了70万日本关东军的战绩的。
让我们带着好奇之心,深挖一下这场历时九年的不对称的战争。
【战争起因是第三次国内政变】
时间回到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阿富汗和苏联关系很铁,首相名叫达乌德。
1973年7月17日这天,达乌德通过国内一部分亲苏军官的鼎力支持,发动政变推翻了当时的国王查希尔,重新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国。
执权后,渐渐地,达乌德向美国等西方国家靠拢,并不断清洗国内亲苏官员,苏联眼里哪容得达乌德的这一“悖逆”之举。
这还得了,立马全力暗中扶持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夺权。
因为,塔拉基是极端亲苏派,而且和达乌德因为权利之争,关系不和。
1978年4月27日,塔拉基在苏联克格勃的帮助下,在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发动政变一举推翻了达乌德。
当晚,深陷重围的总统达乌德兄弟拒绝劝降,全家60余口,除一孙女幸免于难外,全部被屠杀。
于是,塔拉基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主席和总理一肩挑,并兼任国防部长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这时,一个重要人物该出场了-阿明!
在这次政变中,当时负责军队政治工作的阿明,起了关键作用,政变成功后,他任职政府副总理及外交部长。
然而,剧情极度反转,因为1979年9月14日这一天,阿明突然发动军事政变,成功把塔拉基拉下了“神坛”,成为阿富汗名副其实的一把手。
包揽了总书记,主席,国防部长以及国防军总司令等职位,
那么,阿明运用了什么手段,居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成功地架空拥有实权的领导人塔达基?
阿明的做法是“捧杀”,他先是大搞个人崇拜,在公共场合对塔拉基极度吹捧,让塔达基处处脱离党员与群众,同时通过政府内的运作,实际权力渐渐被阿明掌控。
然后,阿明再以反对个人崇拜之名,极力突出与抬高自己,并实际掌控秘密警察——阿富汗国家安全局。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似曾相识。
因为塔拉基是极端亲苏派,而阿明则不然,因为他有过在美国留学的经历,这也正是苏联领导人担心的事情。
结局是,塔拉基,竟然被阿明的手下用一只枕头给捂死。
这让苏联情何以堪?
【苏联决定出兵】
短短六年,阿富汗经历了三次政变。
至此,阿明和苏联的关系急剧下降,他先后迫使苏联撤换了驻阿大使,接着要求苏联撤回在阿富汗的3000名军事顾问、教官和技术人员,并拒绝了苏联向其发出的访苏邀请。
苏联希望落空,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你阿明听话也可以,但阿明却背道而驰,他开始逐步肃清亲苏官员,并与美丽国暗地频繁接触。
阿明的一举一动,被渗透在阿国的苏联克格勃摸得一清二楚。
1979年10月的某个夜晚,苏联一把手勃列日涅夫,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来一个参会者回忆说,当时勃列日涅夫表情严肃,清了清嗓子,低沉而威严地说:
“我决定,废了他!”(他,指阿明)
言下之意,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个桀骜不驯、没留大胡子的阿富汗领导人。
三个月后,1979年12月12日这一天,苏联政治局敲定了计划:刺杀阿明并入侵阿富汗。
4天后,12月26日这天,勃列日涅夫召集会议,专题商讨出兵阿富汗的准备事宜。
第二天,即12月27日,苏联政治局召开全体阿富汗的行动问题,正式决定出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
会议确定:由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的亲自领导,国防部、总参谋部、中亚军区等联合敲定入侵阿富汗的具体行动方案。
【苏军军事行动提前秘密部署】
实际上,在政治局最终决定之前,苏军已经暗中做好后作战部队的周密部署:
12月12日,在苏阿边境地区,苏联已经建立了军级的指挥机构,索科洛夫元帅,也是当时的国防部副部长担任总指挥。
苏军采取的策略是:就地动员和扩充部队编员、迅速展开并快速推进,其目的是为了突袭一举成功。
攻打部队的布置,以及进攻路线也做了具体部署:
1. 空军:包括空降部队和运输直升机团。具体来说,苏联出动了第103近卫空中突击师和第345近卫独立伞兵突击团,直接飞往喀布尔和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2. 陆军:包括6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空降师、3个武装直升机团和2个运输直升机团,总计12.5万人。
包括第5近卫摩托化师沿西线经赫拉特和辛丹德进入阿富汗。
东线第108摩托化步兵师在泰尔梅兹渡过阿姆河。
另外,第860独立摩托化步兵团、第56近卫独立空降突击旅也参与了行动。
3. 炮兵:共有2000门火炮参与了行动。
还有步兵战车1000辆,坦克2000辆,军车2.5万辆,还有固定翼飞机200架等。
也就是说,苏军入侵一个的阿富汗,可谓是做足了功课:精心准备,阵容强大,目标明确。
因为当时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有“北约”,而苏联有“华沙”。
为防止欧洲北约方面有异动,苏军总参还命令在西线的苏军,以及华沙成员国的军队高度戒备,在蒙古的15万苏联驻军也进入全面戒备状态。
【克格勃直指总统府】
苏军以“军援”阿方的欺骗手法,从12月24日到26日期间,大张旗鼓地通过公路向阿富汗运进大批武器装备。
三天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以及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
接着,苏军武器专家以冬季装备换季和检查维修为名,把阿富汗的大炮、飞机关键零件拆的七零八落。
阿明同志,你这仗还怎么打?
针对阿明的代号“风暴-333”的斩首行动,正式开始。
1979年12月27日夜间7点30分,包含七百多名克格勃特工在内的2000多名苏联特种兵,打头阵,均着阿军人服装,装扮成阿富汗军人,悄无声息地逼进阿富汗首都总统府。
贝洛诺夫上校--突击队的指挥官,亲自率领t—62型坦克12辆、10辆步兵战车、5辆装甲运输车和120名突击队员逼向总统府达鲁拉曼宫。
有解决一个总统府需要如此阵列?
那我们看看阿明总统府的警卫就知道为什么了。
至少三层武装,24小时保卫总统阿明的官邸安全。
首先是阿明的300人私人警卫连,这是最里面的一层,直接负责阿明的安全,都是经阿明亲自挑选的亲戚和以及“铁哥们”组成。
他们均配备德国产的mp5型冲锋枪,现在的许多国家反恐部队仍然在使用,火力输出不容置疑。
这些私人警卫连的成员,对阿明那可是忠心耿耿,关键时候那可是敢真上,他们裤兜里根本没有投降二字。
第二层是警卫旅的三个营共2000人,驻扎在达鲁阿曼宫外围的营房里,他们配备有12门高射炮,16部防空导弹发射架,以及专打飞机的高射机枪。
第三层是在首都喀布尔市郊,阿军的2个坦克旅和机械化步兵营,关键时候为协同阿明的警卫旅,提供火力支援。
即便如此高配的防御,苏军突击队前后仅花了12分钟,便解决了总统府的外围防御,并逐步将主角阿明及其全家,压缩到他的办公室里。
说阿明此时内心处变不惊,那是骗人的,苦心经营的铁桶般的侍卫武装,就死的死,降的降,一刻钟不到就只剩“孤家一寡人”。
苏军突击队的指挥官,贝洛诺夫上校不知从哪掏出来一张纸,交给了阿明。
这是一封事先打印好的“邀请函”。
上面大概意思:阿富汗主动邀请苏联军队过来帮忙剿匪。
贝洛诺夫此时让阿明在信上盖章签字,以便于对外混淆各路新闻社的视听。
言下之意,就是想把此次苏军越界入侵,变成是阿富汗邀请而来,进行帮忙剿匪来的 。
阿明气急败坏,三下五除二就把信撕个稀碎,咆哮着洒向空中。
在2秒的沉默之后,一阵AK-47枪声响过之后,阿明和他的4个妻子、24名子女倒在了血泊之中。
后来,突击队将阿明的首级带回到苏联。
就在这一天,一个苏联扶持的傀儡---巴卡尔迈勒就任总书记。
第二天,大名鼎鼎的媒体—塔斯社是这样写的:“应阿富汗领导集体的再三请求,苏联政府不得不派出部队,进驻阿富汗帮助剿匪”。
剿匪居然把总统给剿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命令:东、西两个大军,立即全线进攻”
在接到苏军参谋部的作战命令后,12月28日凌晨,早已集结在苏阿边境的大批苏军,分东、西两路大军,酣然大举入侵阿富汗。
东路军,从乌兹别克斯坦与阿富汗相邻的帖尔梅兹地区越境,经阿富汗境内的马扎里沙里夫、萨门冈、普利胡姆里,萨兰遂道于30日进抵喀布尔。
东路主要任务是控制首都喀布尔,再转向阿富汗的东和南,控制阿富汗东部地区。
西路军,由从土库曼斯坦的库什卡河谷,越过苏阿边境,经赫拉特(阿富汗西部城市)30日前出到兴丹后,沿公路南进。
1980年1月2日在航空兵以及摩托兵的的共同协助下,攻击了坎大哈,次日封锁了通往邻国巴基斯坦的出入口。
两路大军像一个巨大的螃蟹夹子,分别对阿富汗发起了钳形进攻,不到10天时间,占领对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
在此后的一周里,阿富汗全境失陷。
【抗苏战斗打响,游击战巧用战术,硬生生扛了九年,直至胜利的一刻】
一个主权国家的元首被生生斩首,一个弱小国家主权被肆意践踏。
如果,你在街上看见一个大汉随意殴打一个弱小者,那么你可能有冲上去,帮一把被打倒那个弱者,但自己力量不够,就联络街上的其他人,嘴里肯定会义愤填膺的喊到:
“那个家伙太欺负人了,我们几个一起上,干他,怎么样?”
苏联入侵阿富汗,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街景的翻版。
国际反应强烈,很快国际声援阿富汗络绎不绝,美国、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英国、中国和伊朗等多个国家和组织,对苏联这一行径进行谴责。
国际援阿力量之大出乎了苏共的预判,在1980年苏联和美国掰手腕,好不容易争取的一场奥运会的举办权,中国、美国、联邦德国等60多个国家联合进行了抵制,并拒绝参加奥运会。
声援是必要的,但阿富汗大胡子哥们,此时还正穿着长袍大褂,在山洞里打游击呢,还是来点实惠的。
于是,美国,巴基斯坦,以及阿拉伯国家等,相继给阿富汗游击队提供武器弹药,并传授游击战术,无偿提供军事情报等。
阿富汗五分之四都是山地和荒漠,很适合打游击,地形地貌很难让苏联军队的机动化的施展手脚。随着战争的逐步深入,令苏军头疼不已。
因为苏军根本无法找到要打的目标,阿富汗游击队压根儿不和苏军正面硬刚,苏军的围剿战术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那种无奈之情可以想象。
而且,这些游击队经常在公路沿线群众的积极支援下,灵活运用各种方式不断打击和杀伤敌人。
他们在公路、急造军路或山间道路上敷设简易地雷,开沟渠,挖陷阱,拆毁桥梁、涵洞和沿线有关设施,炸毁山石,制造障碍和破坏地段,阻塞和中断公路交通,迟滞苏军的行动。
道路两侧的村庄、树林、壕沟、丘陵起伏地隐蔽设伏,也是游击队伏击袭击巡逻车和过往车队隐身点,给苏军造成巨大的损失。
这些大胡子的游击队员们,在游击队长马苏德的领导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默默无闻的战斗着,一直战斗到苏军1989年2月15日撤出最后一辆坦克为止。
因为前苏联花费庞大的财力,发动这场旷日持久耗时9年的战争,拖垮了国力。仅三年之后,苏联这一“红色帝国”的轰然倒塌解体,除了多方面原因之外,这场战争加速了解体的进程,也无疑是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