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东晋,山河共挽 > 第601章 殿中争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一个强调出身的时代,王凝之的话无疑震惊了殿中的大多数人。

先祖没有功劳于大周,就不配追尊为帝,这个意思让在场的诸大臣难以接受。

再说王凝之能有今日,琅琊王氏的出身本身就是极大的助力,没有这层身份,他凭什么能从洛阳起家,能得到桓温的青睐,能得到诸如陈郡谢氏和高平郗氏等高门的支持。

所以片刻的议论之后,不少大臣站出来反对王凝之的说法。

王家的人先不出声,由其他高门顶上。

殷师第一个出言,“礼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陛下此言,未免惊世骇俗,设立宗庙,祭祀先祖,与功劳何干?”

他是太常殷融之子,出身陈郡殷氏,殷仲堪之父,殷仲堪娶的是王临之的女儿。

王凝之则轻描淡写,“朕何尝忘祖,祭祀先祖之事,无须众卿担心,但追尊帝位,追赠庙号,就与功劳相关了,子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

要引经据典,王凝之自然也是有备而来。

同为陈郡殷氏的殷康直接起身出列,来到殿中,说道:“自曹魏起,追赠先祖为帝,已为常例,陛下若不效仿,天下臣民恐有议论。”

殷康娶的是谢尚之女,算起来是此次被抓的王裕之的姨父,高门之间的联姻错综复杂,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利益交换。

眼下的追赠之议,早已不是琅琊王氏一家的事了。

王凝之脸上浮现出一抹冷笑,“曹魏不过传到二世,明皇帝便给自己加庙号,确定了天子七庙中的一祖二祧,甚至还追赠宦官曹腾为帝,这就是你让朕效仿的先贤吗?”

殷康抗议道:“晋室立国,亦追赠两代三帝,大周承自于晋,自当延续先例。”

王凝之没有立刻反驳,冷峻的眼神扫视着殿中的众大臣。

不少人不敢和他对视,纷纷低下头,但也有部分大臣昂着头,等着他的答复。

“晋室天下,神州陆沉,百年丘墟,卿想让朕延续什么先例?”王凝之沉声道:“若要选择效仿对象,自当向大汉学习,而非魏晋。”

追赠和庙号的贬值,都是从曹魏开始的,但魏晋只是隔得近,论治理天下,并不值得称道。

唯一可说的,无非是法统的继承问题。

毕竟魏承自汉,晋承自魏,而周又承自于晋。

所以殷康抓住这点,继续说道:“陛下所言,与今日议题并无关系。况且追赠之事,两汉时亦有,太祖追赠其母兄,世祖追赠其兄,魏晋之时,不过多加帝号,以示孝道,遂成常例,陛下若是效仿相距甚远的大汉,则天下臣民只会认为陛下是薄待先祖。”

王凝之见他如此胡搅蛮缠,怒极反笑,“追赠祖先为帝,就是孝道了?朕建立大周,卿等不思如何为国效力,再现大汉时的盛世,却在这些事情上喋喋不休,简直荒唐。”

“卿若就这套徒惹人笑的说辞,不如尽早退下,回家冷静思考,万世基业和追赠几个祖先为帝,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孝道。”

殷康面红耳赤,不敢再争,退回自己的位置。

见殷氏败下阵来,琅琊王氏当下的代表人物王珣站了出来,问道:“陛下,难道追求万世基业和追赠先帝之间,有什么冲突吗?”

王凝之答道:“四百年大汉,庙号管理严格,仅有七人得授,非有大功于社稷者,不得享有庙号,如此方能激励后辈帝王励精图治,大汉明君频出,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反观卿等一再提及的曹魏,明帝曹睿在世时便给自己加了烈祖的庙号,这让后来的君主怎么想,如此不管不顾地抢占宗庙位置,还谈什么万世基业?”

“卿等让朕现在就追赠太祖、高祖,那朕该如何与子孙描述太祖和高祖的伟业,难道就干巴巴地告诉他们,这就是孝道?”

……

王凝之的怒意溢于言表,王珣沉默一阵,这才说道:“陛下思虑长远,我等不及也。”

说完他便退了回去。

王氏诸人中,以王荟、王珣和王临之几人的地位最高,也有爵位在身,所以他们为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琅琊王氏。

王珣在桓温帐下时,就和王凝之打交道了,深知他的脾气,知道若是继续当庭为此事抗争,王家其他人会怎么样他不知道,但他自己肯定是自绝于仕途了。

反正该挺身而出的时候,他站出来了,至于接下来,就交给其他人了。

果然,脾气火爆的王廞出列,说道:“太祖、高祖不可追赠,但追尊先祖为帝又有何妨?陛下建立大周,难道不需要宗室吗?”

他这话将所有的伪装撕破,赤裸裸地道出了这件事背后的利益关系。

王凝之这时反而冷静下来,问道:“卿这是还想让朕效仿晋室,大肆分封诸王吗?”

王廞丝毫不惧,答道:“不敢,陛下身为天下之主,往上都不追赠先祖,我等又怎能期盼陛下往下分封宗亲呢?只希望陛下念在琅琊王氏还算于国有功的份上,让我等族人能有个安身之所。”

讽刺的话语,回荡在大殿之中。

王凝之眯起眼,这帮人还真是不死心,胆子也够大,既然如此,他就不遮掩了。

“还有没有人觉得朕处事不公,想与朕讨要说法的,不妨一起站出来。”

殿中的大臣们纷纷低下头,沉默便是大多数人的态度。

王凝之冷哼一声,“来人。”

几名武士应声来到殿门处。

王凝之吩咐道:“王廞孝心可嘉,将他带到宗庙,让其跪在门前,好好替朕尽尽孝道。”

这话一出,王荟坐不住了,站起身,替儿子解释道:“伯舆性子急躁,口不择言,陛下不要与他计较,不如我将他带回去,好好责罚。”

王凝之冷声道:“养不教,父之过,那你们一起去庙前跪着吧。”

这下殿中更热闹了,王荟可是王导之子,和王羲之一辈的,王凝之如此不留情,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

几名殿前武士上前,拿住父子二人,就要往外走。

王荟还算冷静,挣开武士的手,说道:“陛下若是觉得我等碍事,不用这么麻烦,我可以辞官归隐。”

简单的话语,看似客气和让步,但以他的身份而言,却是蕴含着威胁之意。

王凝之摇摇头,“归隐田园,不问世事,那可真就是辱没祖宗,更得去宗庙前说清楚了。”

见王凝之没松口,武士再次拿住王荟,就要往外走。

王廞大力挣脱,怒道:“陛下怎可如此,没有我祖父,王氏安能有今日,陛下安能有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