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路风波险似山,人心鬼蜮总难攀。
休言女子无凶煞,且看炉边幻术关。
木杓翻云藏鬼计,荞人作马陷尘寰。
一朝反制施奇策,始信苍天饶过谁?
列位看官,这一章,咱要讲一段《酉阳杂俎》中的异闻,说的是汴州道上一家客店,店主三娘子善使幻术,竟将客人变作驴子,最终反被识破的奇事。这正是:“莫欺陌路行商客,须知人外有神仙。”欲知这板桥三娘子如何施为,又如何遭了报应?且听在下细细道来。
话说大唐宪宗元和年间,汴州道上客商往来,车水马龙。这汴河乃是贯通南北的漕运要道,沿岸店铺林立,其中距汴州城西三十里处,有一集镇名曰“板桥集”,集上有座客店,唤作“三娘子店”。店主是个寡妇,年约三十,生得是:
眉如春山含黛浅,目似秋水映波寒。
鼻如悬胆唇如樱,身段窈窕步生莲。
虽无倾城倾国貌,却有三分勾魂颜。
笑时若带三分暖,不语偏含一缕绵。
这三娘子孤身一人经营客店,却将店面打理得井井有条。店内客房洁净,饭菜可口,更兼三娘子待客热情,无论官商士庶,到了店中皆是和颜悦色,端茶送水从无懈怠。因此这“三娘子店”名声远播,往来客商多在此投宿。只是有一桩怪事——但凡在店中住宿超过三日的客人,往往会突然失踪,店家只道是早行离去,旁人也未深究。
且说这日黄昏,有一客商从洛阳而来,姓赵名季和,年约二十有五,生得:
头戴软翅东坡巾,身穿青布夹袍新。
面如傅粉唇似朱,目若朗星眉入鬓。
腰悬一柄青铜剑,行囊鼓鼓装金银。
虽为行商做客旅,却有书生儒雅痕。
赵季和本是长安人氏,因家中经商,常往来于洛阳、汴州之间。这日天色已晚,见前面板桥集有客店,便催马前来。到了店门首,早有店小二迎上:“客官可是投宿?里边请,上房还空着呢!”
赵季和下了马,将缰绳递给店小二,迈步进店。只见堂中已坐了七八位客人,正饮酒用饭。三娘子从内堂走出,见了赵季和,连忙万福道:“客官远来辛苦,可是要住店?”赵季和见这妇人容貌秀丽,举止得体,便拱手道:“正是。请问店家,可有上房?”
三娘子笑道:“有,有!客官稍坐,待妾身与您收拾房间。敢问客官高姓大名,从何处来?”赵季和道:“在下赵季和,从洛阳来,欲往汴州公干。”三娘子道:“原来是赵客官。快请坐,先喝杯热茶暖暖身子,房间片刻便好。”说罢,转身去沏茶。
少顷,三娘子端来一盏热茶,茶汤碧绿,香气扑鼻。赵季和接过茶盏,只觉一股清香沁入心脾,连道:“好茶!店家这茶是何处所购?”三娘子笑道:“这是妾身自家炒制的,客官喜欢便好。”说罢,又去招呼其他客人。
赵季和饮了茶,只觉浑身舒畅。不多时,店小二来道:“赵客官,房间已收拾妥当,请随我来。”赵季和起身,跟着店小二来到后院。这后院倒也宽敞,有十余间客房,赵季和的房间在东首,窗明几净,陈设简单却干净。
安顿下来后,赵季和到前堂用饭。三娘子亲自端上酒菜,笑道:“客官初次光临,妾身特备了几样小店的拿手菜,请您尝尝。”只见盘中有烧鸡、蒸鱼,还有一碟时蔬,皆是色香味俱全。赵季和连日赶路,腹中饥饿,见了酒菜,便大快朵颐起来。
席间,赵季和见同桌有位老客,似乎常来此店,便问道:“老丈,这店家三娘子,为人如何?”老客闻言,看了三娘子一眼,低声道:“客官初来不知,这三娘子待客倒是殷勤,只是……只是这店中有时会丢东西,或是客人住几日便不见了,也不知是何缘故。”
赵季和心中一动,却未多问,只道:“多谢老丈提醒。”用完饭,赵季和回到房中,心中琢磨老丈的话,只觉这三娘子看似和善,却似有隐情。他本是细心之人,便留了个心眼,打算观察几日。
到了三更时分,赵季和睡不着,忽听窗外有轻微的动静。他悄悄起身,透过窗缝向外望去,只见月光下,三娘子从自己房中走出,手中端着一个木盘,盘上放着几样东西。赵季和屏住呼吸,只见三娘子走到院中一间僻静的小屋前,推门而入。
赵季和好奇心起,轻轻打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到小屋外,将耳朵贴在门上倾听。只听屋中传来簌簌之声,又有低语呢喃,却听不真切。他不敢久留,悄悄退回房中,心中疑窦丛生:“这三更半夜,三娘子在那小屋中做什么?”
一夜无话。次日清晨,赵季和起身,见三娘子已在堂中忙碌,依旧是和颜悦色,仿佛昨夜之事未曾发生。赵季和不动声色,用过早饭,便推说身体不适,留在店中休息,暗中观察。
列位,这赵季和为何要留下?他正是要看这三娘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欲知他看出了什么破绽,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