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8章 吴下阿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汉末烽烟漫九州,吴门虎将起微流。

濡须扬威惊魏旅,白衣渡水取荆州。

刮目终知非吴下,千秋功过论未休。

莫道英雄无出处,吕蒙名字照春秋。

话说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东南)一户吕姓人家,诞下一子,取名吕蒙,字子明。此时的东汉,早已不复光武中兴之盛,朝政被宦官与外戚交替把持,苛捐杂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汝南地处中原腹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吕家本是薄有资产的农户,却在连年灾荒中渐至破败。

吕蒙三岁丧父,母亲魏氏含辛茹苦将其抚养长大。幼时的吕蒙,虽未识多少文字,却生得身材魁梧。邻里常叹:“此子骨相不凡,若遇明主,必成大器。”然乱世之中,生计尚且艰难,“成大器”不过是困顿中的期许。十岁那年,汝南又遭黄巾余党劫掠,村舍焚毁大半,魏氏牵着吕蒙,混在逃难的人群中,一路向南,投奔已嫁至江东的女儿——吕蒙的姐姐吕媪。

江风簌簌吹过逃难者的衣衫,脚下的路泥泞难行,吕蒙攥着母亲枯瘦的手,看着沿途饿死的流民、倒毙的战马,小小的拳头始终紧握着。“娘,日后我定要学好武艺,再也不让人欺负我们。”他稚嫩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魏氏闻言,泪落衣襟,只能将他搂得更紧,口中喃喃:“好,好,我儿有志气。”

吕蒙的姐夫邓当,当时已是孙策麾下的别部司马,统领数百士卒,在江东一带征讨山贼。见到妻弟与岳母前来,邓当将二人安置在营中偏院。营中将士多是粗犷武夫,见吕蒙年少,时常有人寻衅取笑。一日,几个士卒故意将吕蒙的饭食打翻,戏谑道:“黄口小儿,不在家吃奶,来军营凑什么热闹?”

吕蒙猛地站起,双目圆睁,伸手便抄起身边的木杖。“尔等欺人太甚!”话音未落,木杖已朝着为首士卒的肩头砸去。那士卒猝不及防,踉跄倒地,其余人见状,纷纷抄起兵器围上来。锵锵木杖与刀鞘相撞之声,引来了邓当。他见吕蒙虽年少,却毫无惧色,以一敌众仍占上风,心中暗奇,喝止了众人后,对吕蒙道:“你既有胆气,可愿随我从军?”

吕蒙闻言,当即跪地:“愿从姐夫麾下,效死力!”

邓当让他留在身边,叮嘱亲兵多加照看。当日山贼突袭,簌簌草木间突然窜出数十人,手持利刃直扑中军。邓当麾下士卒一时慌乱,吕蒙却已拔刀冲上前,与山贼短兵相接。锵锵刀光闪烁,他虽年少,却身法灵活,一刀便砍中一贼的手臂。贼众见这少年如此凶猛,竟一时怯了,邓当趁机挥军反击,终将山贼击溃。战后,邓当对吕蒙刮目相看,不再以孩童视之。

邓当将吕蒙从军之事告知孙策,孙策素来爱才,听闻有如此年少勇猛之士,便召吕蒙前来相见。当时孙策刚平定江东数郡,意气风发,见吕蒙虽衣衫朴素,却身姿挺拔,应答时不卑不亢,心中大喜,对邓当道:“此子有勇有胆,可留在我身边听用。”自此,吕蒙便从邓当麾下转至孙策帐前,任侍卫之职。

每日随孙策处理军务,吕蒙虽不识字,却格外留心观察孙策如何调兵遣将、如何与诸将议事。某次孙策与周瑜商议征讨黄祖,吕蒙在旁侍立,听二人谈及黄祖水军的布防,竟忍不住开口:“黄祖水军虽多,却船只老旧,士卒训练松懈。若以轻舟突袭其粮道,再以大军正面夹击,必能破之。”

孙策闻言,侧目看向吕蒙,笑道:“你小小年纪,竟也懂些兵法?”吕蒙躬身道:“皆是平日听主公与周将军议事,略窥一二,若有妄言,还望主公恕罪。”孙策却不责怪,反而赞道:“你能举一反三,实属难得。日后若有战事,可随我出征,再立功劳。”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位。孙权年少,诸将多有疑虑,吕蒙却率先上表效忠,言称“愿随新主,共保江东”。孙权见吕蒙忠诚,又念及其勇名,便让他统领原属邓当的部曲。

孙权继位后,为整合军力,打算将军中兵力较少、威望不足的小将部曲合并,吕蒙的部曲也在其中。得知消息后,吕蒙心中焦急——他深知,部曲是将领的根基,一旦被合并,自己便再难有出头之日。左右劝他:“主公之意已决,将军不如顺从,免得触怒主公。”吕蒙却摇头:“若不设法保全,日后何以建功?”

他暗中筹谋,先是赊贷钱财,为麾下士卒赶制绛色军服与绑腿,又每日亲自督练士卒,从队列、阵法到武艺,无一不教。训练场上,士卒们噔噔的脚步声整齐划一,绛色军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吕蒙手持长枪,亲自示范刺杀动作,汗水浸透衣衫也不顾。

几日后,孙权亲自检阅各部,当行至吕蒙部曲前,只见士卒们阵列整齐,精神抖擞,军服鲜亮,与其他部曲的散乱形成鲜明对比。孙权不禁驻足,令吕蒙下令演练阵法,士卒们进退有序,动作娴熟,全无往日的松散之态。孙权大喜,走上前抚着吕蒙的肩膀道:“子明,你竟将部曲训练得如此之好!孤先前竟不知你有这般才能。”当即下令,不再合并吕蒙的部曲,反而增拨了两百名士卒归他统领。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为报父仇(孙坚曾被黄祖部将射杀),决定再次征讨黄祖。黄祖时任江夏太守,凭借江夏的险要地势与水军,多次抵御孙权的进攻,成为江东的心腹之患。此次出征,孙权以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吕蒙为前部先锋。

黄祖得知孙权来攻,令部将陈就率领水军扼守沔口,又在两岸修筑营寨,布下弓弩,意图凭借水军优势阻挡吴军。吴军抵达沔口后,陈就率战船出击,船上士卒手持长矛,高声呐喊,气势汹汹。吕蒙见状,对麾下士卒道:“陈就乃黄祖心腹,若斩得陈就,黄祖军必乱!”

说罢,吕蒙亲自率领数十艘轻舟,冒着箭雨直冲陈就的战船。江面上,箭矢簌簌射来,吕蒙身披铠甲,手持盾牌,指挥轻舟绕到陈就战船侧面,然后纵身一跃,跳上敌船。“拿命来!”吕蒙大喝一声,挥刀便向陈就砍去。陈就猝不及防,急忙举矛格挡,锵锵一声,矛杆被刀砍断,吕蒙趁势一脚将陈就踹倒,手起刀落,斩下其首级。

吴军士卒见主将斩了陈就,士气大振,纷纷呐喊着冲锋。黄祖军见陈就战死,果然大乱,战船四散奔逃。吕蒙率军追击,又攻破两岸营寨,为吴军主力打开了通路。孙权率领大军随后跟进,一举攻克江夏,黄祖在逃亡途中被吴军擒杀。

战后论功,孙权对众将道:“此次征讨黄祖,能破敌制胜,全赖子明斩陈就之功!”当即升任吕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吕蒙却将赏赐尽数分给麾下士卒,道:“功劳是众将士一起立下的,我岂能独吞?”士卒们深受感动,对其更加拥戴。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率大军南下,占领荆州后,顺江而下,意图一举平定江东。孙权与刘备结盟,以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率军在赤壁抵御曹军。吕蒙作为周瑜麾下将领,参与了此次战役。

曹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又遭遇瘟疫,士气低落。周瑜与诸葛亮定下火攻之计,却苦于没有机会接近曹军战船。吕蒙向周瑜献策:“可派数艘小船,伪装成粮船,趁夜靠近曹军水寨,再点火烧船。我愿率军为先锋,吸引曹军注意力。”周瑜采纳了吕蒙的建议,令黄盖诈降,吕蒙则率领一部兵力,在曹军水寨附近游弋,制造进攻假象。

决战之夜,江风猎猎,黄盖率领十艘满载薪草、膏油的小船,打着投降的旗号驶向曹军水寨。曹军将士以为黄盖真的来降,纷纷出营观看,毫无防备。此时,吕蒙率领的战船突然向曹军侧翼发起进攻,鼓声大作,喊杀声震天。曹军慌忙调兵抵御,却忽略了黄盖的小船。

待黄盖的小船靠近曹军水寨,一声令下,船上薪草尽数点燃,火船顺着江风直冲曹军战船。曹军战船首尾相连,无法散开,瞬间陷入一片火海,火光映红了江面。吕蒙见状,率军趁势冲锋,与周瑜大军夹击曹军。曹军大乱,士兵争相跳江逃生,溺死者不计其数。曹操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部从华容道撤退。

赤壁之战后,江东得以保全,吕蒙因功升任偏将军,兼任寻阳令。此时的吕蒙,已从一名单纯的勇将,逐渐成长为能够运筹帷幄的将领。

赤壁之战后,吕蒙因战功卓着,被孙权委以重任,镇守寻阳,抵御荆州的关羽。此时的吕蒙,虽有勇有谋,却因出身寒门,未曾读过多少书,处理政务、起草文书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与诸儒将议事时,也常因典故不明而陷入尴尬。

一日,孙权召吕蒙、蒋钦二人入宫,设宴款待。酒过三巡,孙权放下酒杯,对二人道:“卿等如今身居要职,掌管军务,不可不读书学习啊。”吕蒙闻言,连忙起身推辞:“臣军中事务繁忙,每日操练士卒、巡查防务,实在没有时间读书。”蒋钦也在一旁附和,称军中诸事繁杂,无暇求学。

孙权闻言,并未动怒,反而耐心道:“孤难道是要卿等钻研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孤只是希望卿等能广泛涉猎史书,了解前代的成败得失,从中汲取经验。卿等说事务繁忙,难道比孤还忙?孤年少时,曾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唯独没读过《周易》。继位以来,孤又研读了《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以及各家兵法,深感读书大有裨益。”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吕蒙身上,道:“子明,你天性聪慧,若能静心读书,必能有更大的成就。昔日汉光武帝刘秀,在戎马倥偬之际,仍手不释卷;曹操也常说自己老而好学。卿等为何不能效仿他们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心中震动。他想起自己处理政务时的窘迫,想起与鲁肃议事时的茫然,终于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当即跪地叩首:“主公教诲,臣茅塞顿开。臣愿从今日起,潜心读书,不负主公期望。”孙权见他醒悟,大喜,亲自扶起他,又赏赐了他许多书籍,包括《孙子兵法》《左传》《史记》等。

回到寻阳后,吕蒙立即着手安排读书之事。他在军帐中设立书案,将孙权赏赐的书籍一一陈列,又请了一位饱学之士为自己讲解疑难。每日清晨,天还未亮,吕蒙便已起身,在帐中点燃油灯,开始诵读《左传》。

起初,吕蒙读书十分吃力,许多字不认识,典故也不理解,常常读了半天仍不知所云。他并不气馁,遇到不认识的字,便记下来,待先生前来时请教;遇到不懂的典故,便反复研读上下文,结合史书背景加以揣摩。有时读到精彩之处,如《左传》中城濮之战的谋略、《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便忍不住拍案叫好,与先生探讨其中的用兵之道。

夜晚,军营中士卒都已睡去,吕蒙的军帐却仍亮着灯。他常常读书至深夜,实在困倦了,便用冷水洗脸提神,继续研读。左右劝他:“将军每日处理军务已十分劳累,何必如此辛苦读书?”吕蒙却道:“昔日主公说汉光武帝戎马倥偬仍手不释卷,我这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若不能学有所成,岂不是辜负了主公的期望?”

日复一日,吕蒙的读书量越来越大,知识也越来越渊博。他不仅读史书、兵法,还涉猎诸子百家的着作。一年多后,当孙权再次召见吕蒙时,见他言谈间引经据典,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头头是道,不禁惊叹:“子明读书,竟有如此大的长进!”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鲁肃接替周瑜担任都督,镇守陆口,与荆州的关羽为邻。鲁肃素来知晓吕蒙是行伍出身,未曾读过多少书,心中对他颇有轻视之意。某次,鲁肃途经寻阳,按礼节应去拜访吕蒙,却有些不情愿,身边谋士劝道:“吕将军如今深得主公器重,又潜心读书,将军不可再以旧眼光看待,还是去拜访一下为好。”鲁肃无奈,只得前往吕蒙营中。

吕蒙见鲁肃前来,十分热情,设宴款待。酒过三巡,吕蒙突然问道:“子敬兄如今镇守陆口,与关羽为邻,关羽为人骁勇,又占据荆州,兄可有应对之策,以防不测?”鲁肃本以为吕蒙只是随口问问,便漫不经心地答道:“届时随机应变便是。”

吕蒙闻言,神色一正,道:“如今吴蜀虽结盟抗曹,但关羽实为熊虎之将,野心勃勃,岂可不预先谋划?若等到事发再想对策,恐为时已晚。”说罢,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铺在案上,为鲁肃详细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关羽的兵力部署,又一一列出五条应对之策,包括如何安抚荆州百姓、如何防范关羽突袭、如何与蜀汉保持外交联系等,条分缕析,句句切中要害。

鲁肃听着听着,不禁惊得目瞪口呆,手中的酒杯哐当一声坠落在地。他连忙起身,越过案几,走到吕蒙身边,伸手拍着他的后背,感慨道:“子明啊子明,我真没想到,你的才略竟已达到如此境界!昔日的吴下阿蒙,如今已非复吴下阿蒙矣!”

吕蒙闻言,微微一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子敬兄何见事之晚乎?”自此,鲁肃对吕蒙彻底改观,二人结为好友,常常一起商议军国大事。鲁肃还多次向孙权举荐吕蒙,称其“有国士之才,可堪大用”,孙权对吕蒙更加信任,逐渐将更多的兵权交给他。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平定关中后,率领大军南下,意图攻打江东。次年正月,曹军抵达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南),号称四十万大军,营寨连绵数十里,声势浩大。濡须口是长江的重要渡口,若被曹军攻克,江东腹地便无险可守,孙权见状,立即调兵遣将,以吕蒙为左都督,蒋钦为右都督,率领七万大军前往濡须口抵御曹军。

曹军初至,便发起猛攻,曹操令大将张辽、乐进率领骑兵突袭吴军大营。张辽骁勇善战,率领骑兵冲锋陷阵,吴军士卒一时难以抵挡,大营外围的营寨很快被攻破。消息传到吕蒙帐中,诸将皆惊,纷纷请求出战,夺回营寨。吕蒙却冷静道:“曹军新至,士气正盛,此时出战,必难取胜。不如坚守不出,待其锐气受挫,再寻机反击。”

他下令加固营寨,在营寨外围挖掘深壕,又令士卒在壕沟外布置鹿角、拒马,以阻挡曹军骑兵。同时,吕蒙亲自巡视各营,安抚士卒,道:“曹军虽多,却远道而来,补给困难;我军以逸待劳,又占据地利,只需坚守数日,曹军必退。”士卒们见吕蒙镇定自若,心中的恐慌逐渐消散,纷纷加紧修筑防御工事。

曹军连续进攻数日,皆被吴军的防御工事阻挡,死伤惨重,却始终无法突破吴军大营。曹操见吴军防御坚固,便改变策略,令士卒在濡须口附近修建土山,居高临下向吴军大营射箭。箭矢簌簌射向吴军大营,士卒们伤亡渐增,诸将皆忧心忡忡,向吕蒙建议:“曹军在土山上射箭,我军伤亡太大,不如率军退至船上,暂避锋芒。”

吕蒙却摇头道:“若退至船上,曹军必乘势进攻,届时我军更难抵挡。不如在此修筑船坞,既可停泊船只,又可作为防御工事,抵御曹军进攻。”诸将闻言,皆不以为然:“我们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船坞为?”吕蒙耐心解释:“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若有不测,曹军步骑兵突然逼近,我军来不及登船,岂不是要全军覆没?修筑船坞,可进可退,实为万全之策。”

孙权得知吕蒙的提议后,当即表示赞同,令吕蒙全权负责修筑船坞。吕蒙亲自督工,士卒们昼夜不息地夯土筑墙,咚咚的夯土声在濡须口回荡。几日后,一座高大坚固的船坞拔地而起,船坞与吴军大营相连,士卒们可从大营直接进入船坞,登上战船。

曹操见吴军修筑了船坞,心中大惊,他深知船坞的作用,若吴军凭借船坞坚守,曹军将更难取胜。此时,曹军的补给也出现了困难,士兵因水土不服,染上瘟疫的人越来越多。曹操站在土山上,眺望吴军的船坞与大营,不禁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建安十八年(213年)二月,曹操见无法攻克濡须口,又担心后方不稳,便下令撤军。临走前,曹操对诸将道:“吕蒙勇而有谋,实乃江东之柱石,日后必为我军之大患。”

濡须之战后,孙权论功行赏,认为吕蒙在此次战役中功劳最大,不仅提出筑坞之策,坚守大营,还击退了曹军的多次进攻,保全了濡须口。孙权亲自来到吕蒙营中,为其设宴庆功,席间,孙权举杯对吕蒙道:“子明,此次抵御曹操,全赖你的智谋与勇力,孤今日封你为虎威将军,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锦缎千匹。”

吕蒙连忙起身谢恩:“臣能击退曹军,全赖主公的信任与诸将的奋勇,臣不敢独吞功劳。”说罢,他将孙权赏赐的金、银、锦缎尽数分给麾下士卒,道:“这些赏赐,是主公对全体将士的嘉奖,我愿与大家共享。”士卒们接过赏赐,无不感激涕零,纷纷表示愿为吕蒙效死力。

此后,孙权对吕蒙的恩宠日益深厚,不仅常召他入宫议事,还允许他出入自己的内殿。某次,吕蒙生病,孙权亲自前往探望,见吕蒙卧病在床,面色苍白,心中十分担忧,令宫中御医全力诊治,又招募天下名医,若能治愈吕蒙的病,赏赐千金。

在吕蒙的治理下,寻阳地区百姓安居乐业,军队纪律严明,成为江东的坚固屏障。此时的吕蒙,已成为江东军中仅次于鲁肃的重要将领。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吴蜀两国的必争之地。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南部四郡,又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北部的南郡,约定待刘备夺取益州后归还。然而,刘备夺取益州后,却迟迟不肯归还荆州,孙权多次派人索要,皆被刘备拒绝。

关羽镇守荆州期间,为人骄傲自大,多次轻视东吴将领,甚至辱骂孙权派去的使者。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派吕蒙率军夺取了荆州南部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得知后,亲自率军从益州赶来,欲与孙权争夺荆州。后因曹操夺取汉中,刘备担心益州安危,只得与孙权议和,约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吴蜀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但裂痕已深。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领荆州主力北伐襄樊,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率军救援,关羽利用汉水泛滥的机会,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关羽的胜利,不仅让曹操感到恐慌,也让孙权忧心忡忡——关羽若攻克襄樊,下一步必回师荆州,加强对东吴的防御,甚至可能进攻东吴。

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吕蒙进言道:“关羽北伐襄樊,荆州空虚,此乃夺取荆州的绝佳时机。若不趁此时夺取荆州,待关羽回师,再想夺取便难如登天。”孙权深以为然,决定派吕蒙率军袭取荆州。

吕蒙深知关羽为人谨慎,若自己率军前往荆州边境,关羽必定会加强防备,难以成功。于是,他向孙权献上一计:“臣可假装生病,请求回建业(今江苏南京)休养,让孙权任命一位无名将领接替我镇守陆口,以麻痹关羽,使其放松警惕,调走荆州的守军。”孙权采纳了吕蒙的计策。

不久,吕蒙便对外宣称自己身患重病,无法处理军务,请求回建业休养。孙权假意批准了吕蒙的请求,又在吕蒙的推荐下,任命陆逊为偏将军,接替吕蒙镇守陆口。陆逊当时名气不大,关羽果然对他十分轻视,认为陆逊不足为惧。

陆逊到任后,立即写信给关羽,信中极尽奉承之词,称关羽水淹七军、擒禁斩德的功绩“威震天下,古今未有”,又表示自己“才疏学浅,愿受将军教诲”。关羽见陆逊如此谦卑,更加放心,认为东吴不会对荆州构成威胁,便将荆州的大部分守军调往襄樊,支援北伐。

此时,吕蒙已悄悄从建业出发,率领大军向荆州进发。为了不引起关羽的察觉,吕蒙令大军昼伏夜行,沿途严格封锁消息。行至寻阳时,吕蒙对麾下将士道:“此次袭取荆州,务必做到神不知鬼不觉,若有泄露消息者,立斩不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吕蒙率领大军抵达寻阳江边,准备渡江。他挑选了三百名精锐士卒,令他们脱下铠甲,换上白色的商人服装,手持货物,登上数十艘商船。其余大军则隐藏在后续的战船中,跟随商船之后。

江风猎猎,月色微茫,数十艘商船顺着长江缓缓向西行驶。船上的“商人”们神态自若,有的整理货物,有的低声交谈,与普通的商船别无二致。沿途经过关羽设置的江边哨所时,哨兵们见是商船,又穿着白衣,并未起疑,只是上前询问了几句,便放行了。

“商船”靠近哨所时,船上的“商人”们突然暴起,手持短刀冲向哨兵。哨兵们猝不及防,噗通一声便被扑倒在地,尽数被擒。吕蒙令士卒将哨兵们绑起来,严加看管,不许他们发出一点声音。就这样,吕蒙率领大军,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路拿下了关羽设置的所有江边哨所,关羽对此一无所知。

抵达荆州重镇江陵附近时,吕蒙令大军在江边隐蔽待命,自己则率领几名亲信,装扮成商人,混入江陵城中,打探消息。江陵城中的守军大多已被调往襄樊,兵力空虚,百姓们也对东吴的突袭毫无防备。吕蒙摸清了江陵城的防御部署后,立即下令大军攻城。

吕蒙率领大军对江陵城发起猛攻,城中守军兵力薄弱,又毫无防备,很快便被吴军攻破城门。吴军士卒涌入城中,吕蒙立即下令:“全军将士,不得骚扰百姓,不得擅入民宅,不得抢夺财物,违者立斩!”

吕蒙进入江陵城后,立即派人安抚关羽及荆州将领的家属,为他们提供衣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还下令打开城中的粮仓,赈济百姓,百姓们见吴军纪律严明,对自己秋毫无犯,纷纷放下戒备,转而支持吴军。

关羽在襄樊得知荆州被袭的消息后,大惊失色,连忙率军回师。吕蒙早已料到关羽会回师,令朱然、潘璋率领大军在关羽回师的必经之路设伏,又令陆逊率军截断关羽逃往益州的退路。

关羽率领大军回师,一路上多次派人前往江陵,与吕蒙联系,询问城中情况。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让他们在江陵城中四处游览,拜访关羽及其他将领的家属。使者们见家属们安然无恙,生活比往日更好,心中十分感动,回到关羽军中后,便将所见所闻告知了其他士卒。

关羽军中的士卒大多是荆州人,得知自己的家属在江陵受到善待,皆无战心,纷纷逃离军营,四散奔逃。关羽见状,心中大怒,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率领剩余的数百名亲信,向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逃去。

吕蒙得知关羽逃往麦城,立即令朱然、潘璋率军追击。朱然、潘璋率领大军,日夜兼程,终于在漳乡(今湖北当阳东北)追上了关羽。潘璋部将马忠率领伏兵,突然从路边杀出,将关羽及其子关平团团围住。

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奋力拼杀,刀光闪烁,锵锵作响,斩杀了数名吴军士卒。怎奈吴军人数众多,关羽渐渐力竭,坐骑赤兔马也被乱箭射中,倒在地上。马忠趁机挺枪上前,将关羽生擒。关平见父亲被擒,欲上前营救,也被吴军士卒围住,最终力竭被擒。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关羽父子被押至江陵,吕蒙下令将其斩首,荆州从此落入东吴手中。孙权得知荆州平定的消息后,大喜过望,立即下令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推辞再三,孙权却不许,吕蒙只得接受。

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后,吕蒙因操劳过度,加上之前的旧疾复发,突然病倒在江陵城中。起初,吕蒙只是感到身体疲倦,咳嗽不止,他以为只是小毛病,并未放在心上,仍坚持处理政务。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急剧恶化,吕蒙开始发高烧,神志也变得模糊起来。

消息传到建业,孙权大惊,立即派宫中最好的御医前往江陵,为吕蒙诊治。御医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吕蒙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孙权得知后,心中焦急万分,决定亲自前往江陵探望吕蒙。

孙权抵达江陵后,立即前往吕蒙的府邸。此时的吕蒙,已卧病在床,面色蜡黄,气息奄奄,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孙权走到床前,握住吕蒙的手,声音哽咽:“子明,孤来看你了。你一定要好起来,孤还需要你辅佐,江东还需要你守护啊。”

吕蒙缓缓睁开眼睛,看到孙权,眼中流下两行泪水,微弱地说道:“主公……臣……臣恐怕……不能再为您效力了……荆州已平,江东无忧……主公只需……善用贤才,必能……保江东长久……”话未说完,便又昏了过去。

孙权见吕蒙昏过去,心中更加悲痛,下令将吕蒙接入自己的行宫,安置在内殿,以便随时照看。他令御医们日夜守在吕蒙床前,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又张贴告示,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名医,若能治愈吕蒙的病,赏赐千金,封官加爵。

告示贴出后,许多名医纷纷前来,有的献上祖传秘方,有的亲自为吕蒙针灸。孙权亲自监督御医们按照秘方配药,为吕蒙服用。然而,吕蒙的病情却始终没有起色,有时甚至会出现昏迷不醒的情况。

每当吕蒙病情稍有好转,能够吃下一点东西时,孙权便会十分高兴,与左右大臣谈笑风生;一旦吕蒙病情加重,孙权便会愁眉不展,夜不能寐,甚至会对着苍天祈祷,希望能保佑吕蒙平安。宫中的道士也被请来,在星辰下为吕蒙祈祷续命,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吕蒙清醒时,见孙权为自己如此操劳,心中十分愧疚,对孙权道:“主公……臣本是寒门子弟……蒙主公不弃……才有今日之成就……臣无以为报……只愿主公……能完成统一天下之大业……”孙权闻言,泪如雨下,紧紧握住吕蒙的手,道:“子明,你不要再说了,安心养病,孤等着你好起来,我们一起共图大业。”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吕蒙的病情彻底恶化,陷入了深度昏迷。御医们束手无策,只得向孙权禀报:“陛下,吕将军病情已到晚期,臣等无能为力了。”孙权闻言,如遭雷击,瘫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亲自来到吕蒙的床前,看着吕蒙毫无生气的脸庞,心中悲痛欲绝。此时,吕蒙突然睁开眼睛,似乎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只是用眼神看着孙权。孙权明白吕蒙的心意,握住他的手,道:“子明,你放心去吧,你的家人,孤会好好照顾;你的功绩,孤会永远铭记。”

吕蒙眼中流下最后一滴泪水,头一歪,溘然长逝,时年四十二岁。孙权见吕蒙去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趴在吕蒙的尸体上放声大哭,哭声呜咽,响彻内殿。左右大臣皆跪伏在地,不敢仰视,宫中的宫女、太监也都流下了眼泪。

吕蒙去世后,孙权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江陵城外的山上。吕蒙生前曾留下遗嘱,将孙权赏赐的金银财宝、锦缎丝绸尽数分给麾下的将士,自己不留下任何私产。将士们得知后,无不感动,纷纷前往吕蒙的墓前祭拜。

孙权为了纪念吕蒙,追赠他为大司马,又下令在建业为吕蒙修建祠堂,供后人祭祀。每当孙权想起吕蒙,便会前往祠堂祭拜,常常对着吕蒙的牌位叹息:“子明若在,孤何愁天下不定哉!”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对吕蒙给予了高度评价:“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哉!”陈寿认为,吕蒙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富有谋略,能够准确判断军事形势,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袭取荆州、擒杀关羽是他军事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

陈寿还提到,吕蒙早年性格轻率,有时会轻易杀人,但后来逐渐克制自己,成长为具有国士风度的将领,不仅仅是一名单纯的武将。这一评价,准确地概括了吕蒙的一生——从一名寒门出身的勇将,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有度量、有见识的国之栋梁。

除了《三国志》,其他史料对吕蒙也多有赞誉。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江表传》中的记载:“吕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常以部曲事为江夏太守蔡遗所白,蒙无恨意。及豫章太守顾邵卒,权问所用,蒙因荐遗,曰:‘蔡遗有忧国忘家之节,虽素与蒙不善,不宜以私怨而废公义。’权善之,遂用遗。”这段记载,体现了吕蒙不计私怨、以大局为重的品质,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国士之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对吕蒙的评价逐渐出现了分歧,形成了“功过参半”的局面。支持者认为,吕蒙袭取荆州,为东吴夺取了战略要地,使东吴全据长江之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是东吴的功臣。他勤学好问、严于律己的精神,也成为后世励志的典范。

反对者则认为,吕蒙袭取荆州,背弃了吴蜀联盟,斩杀关羽,导致吴蜀两国反目成仇,引发了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中,吴蜀两国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国力严重削弱,间接为曹魏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吕蒙的行为破坏了联盟,但是加速了三国走向统一的进程。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志林》中评价吕蒙:“吕蒙擒关羽,功盖一时,然其计亦险矣。使关羽不死,蜀汉未必亡;关羽既死,蜀汉遂衰,吴亦旋灭。盖吴蜀相资,犹唇齿也,唇亡则齿寒,吕蒙岂不知之?”苏轼认为,吕蒙虽然立下了大功,但他的计策过于冒险,没有考虑到吴蜀联盟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了吴蜀两国的衰落。

南宋思想家朱熹则认为,吕蒙袭取荆州是“权谋之术”,虽然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不符合“仁义之道”。他在《朱子语类》中说:“吕蒙之取荆州,非义也。关羽虽骄,然亦蜀汉之名将,吕蒙乘其不备而袭之,非君子所为。”

如今,千年已逝,濡须口的烽火早已熄灭,江陵城的城墙也已斑驳,唯有吕蒙的故事,仍在流传。当我们再次翻开《三国志》,读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读到“白衣渡江”的奇谋,读到孙权为他垂泪的场景,仍会为这位汉末吴将的传奇人生所感动,为他的励志精神所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