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杂论对话 > 第195章 开源古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开源古义通考:从三代井田到明清票号的财赋源流》

一、字源与原典:开源的哲学根基与初始形态

“开源”二字,本于《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许慎《说文解字》释“源”为“水本也,从水原声”,甲骨文“源”字象水流从山崖涌出之形,本义指水流的源头。引申至经济领域,《周易·系辞》云“何以聚人?曰财”,将“财”与“聚”并论,暗示财富需有源头活水。西周青铜器《散氏盘》铭文记载“履散邑,乃即散田”,记录开垦荒地的官方文书,此为“开田源”的最早实物佐证——周王通过授予土地使用权,激励贵族拓荒,新增耕地成为井田制下的赋税源头。

三代开源以农耕为根本。《周礼·地官·大司徒》规定“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将土壤分类管理以提升亩产。西周“藉田礼”要求天子亲耕千亩,《礼记·月令》载“孟春,令会男女,奔者不禁”,通过人口增殖保障农耕劳力,此为“以人口开源”。据《诗经·大雅·公刘》记载,后稷“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即丈量低湿平原开垦为粮田,使周部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奠定灭商的物质基础。商代已现工商开源萌芽,殷墟出土的“子龙鼎”铭文显示,商王武丁时期“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官方鼓励商人长途贸易,郑州商城遗址的制陶作坊、青铜器窖藏,证明商代设“工官”管理手工业,形成“工商辅农”的开源雏形。

诸子典籍中,儒家与法家对开源各有阐释。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将“节用”与“使民”并提,暗含“开源需以民力为本”;孟子发展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主张通过保护生产源头实现可持续开源。商鞅在《商君书·垦令》中设计二十项垦荒措施,如“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强制商人参与农耕;韩非子更言“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将农业视为唯一合法财源。

二、战国至秦:变法图强中的开源实践

战国时期,“开源”成为强国根本,以李悝“尽地力之教”与商鞅变法最为典型。李悝在魏国推行《尽地力之教》,要求农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即在一块土地上混种粟、黍、麦、菽、麻,利用作物互补性提高产量。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其法使魏国“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按每户百亩计算,每年多收粮食三十石,国库税赋由此倍增。为防止“谷贱伤农”,李悝创“平籴法”:“上熟,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余三百石……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通过政府调控粮价,确保农民持续投入农耕,维持税源稳定。

商鞅在秦推行《垦草令》,核心包括“使民无得擅徙”以固定农耕劳力、“废逆旅”取缔旅馆使游民务农、“壹山泽”国家垄断资源迫使民众归农。《商君书·算地》记载,此令推行后“农民不伤,奸民无朴”,秦国荒地开垦率提升40%,“粟爵粟任,则国富”。同时实行军功爵制,“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士兵通过军功获土地、奴隶及爵位,形成“战斗-拓地-增税”的良性循环。据《史记·秦本纪》,商鞅变法后“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降魏公子卬,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拓地千里使秦国税源扩大数倍。

齐国管仲推行“官山海”,国家垄断盐铁资源:“盐者,国之大宝也”,“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设盐官管理煮盐,铁官督造农具,允许民间生产,政府抽十分之一税。《史记·货殖列传》载“齐冠带衣履天下”,因纺织业兴盛,临淄成为商业中心,市税占财政收入三成以上。

三、汉唐盛世:从资源垄断到流通革新的开源进阶

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推行盐铁官营:盐务“募民自备经费,煮盐予用,官与牢盆”,铁业“非县官所卖,不得私铸铁器煮盐”。据《盐铁论·本议》,此政策使“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国家财政从“府库并虚”转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同时创“均输法”与“平准法”,由均输官统一采购、运输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政府通过调控流通获取差价,实现“以流通开源”。

唐肃宗时,刘晏改革盐法,罢除官运官卖,改为“官收盐户之盐,转卖于商人,任其所之”。商人纳钱购“盐引”自由运销,政府设十三巡院稽查私盐。改革前“盐利岁才四十万缗”,后“岁入六百万缗,超过租庸调之半”,《旧唐书》赞其“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提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盐为民生必需品,“寓税于价”,使“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开创“以民生必需品为税基”的开源新径。

唐代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规定“蕃商货物至港,先赴市舶司呈报,抽解十分之一”,精贵物品“官市其半”。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广州“仅胡椒一项,每日进城就有上千袋”,市舶收入“岁得缗钱数十万”。更通过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如大食国进贡狮子,唐回赐丝绸万匹,以贸易开源换取政治认同。

四、宋元变革:金融创新与商业革命的开源突破

北宋初年,蜀地“铁钱重,不便贸易”,十六家富商“连保作交子”,用楮纸印造,每贯收30文手续费,“岁获钱百缗”,此为“以信用工具开源”。天圣元年政府收归官办,设“交子务”,规定“以铁钱为钞本,每界交子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每三年换界一次。《宋史·食货志》载,交子流通后“蜀商货殖倍旧”,政府通过发行交子获取“铸币税”,如“大观中,交子改钱引,每贯收纸墨费三十文”。

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卖出”,商人可赊购货物,年息二分,据《宋会要辑稿》,市易务“岁收息钱百余万缗”;青苗法规定“诸路常平、广惠仓,岁出粟贷与民户,出息二分”,熙宁六年青苗息钱达三百万贯,然因地方官强制摊派,反成扰民之源。元代设工部与将作院管理官营手工业,全国设织染局21处,工匠4000余户,“岁织段匹十万匹”,官营矿业“岁入金1.9万两,银6万两”,两淮盐司“岁办盐300万引,每引价银10两”,盐利占财政收入一半以上。

五、明清商帮:技术、金融与全球化的开源巅峰

明万历年间,徽商吴养春发明“日晒制盐法”,改煎煮为日光蒸发,省柴薪六成,所产“吴字盐”“色白粒大,价高普通盐二成”,控制两淮盐引60%份额,此为“以技术创新开源”。徽商在茶叶经营中首创“字号”品牌,如“胡开文”茶号所产红茶“每斤售银一两,较他茶倍之”,通过“产地+工艺”双品牌策略实现溢价。

清道光三年,晋商雷履泰创办日升昌票号,首创“异地汇兑”,每汇千两收手续费五两,“岁入百万两”,光绪年间分号达47处,形成全国金融网络。晋商先办“账局”放贷,后发展为票号,乾隆年间平遥账局“资本五十万两,岁息十五万两”,光绪间承汇京饷,“每万两收汇费百两”。隆庆元年开放月港,“准贩东西二洋”,商民出海领“船引”,每引税银三两,据《东西洋考》,月港“岁入税银二万两”,万历年间增至二万九千两,中国生丝、瓷器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输往美洲,换回白银,“自大帆船贸易兴,白银输入中国者,年均达二百万两”。

六、典籍义理:开源与节流的辩证体系

荀子在《富国》中提出“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唐杨倞注:“源谓农桑,流谓末作”,强调开源需重本业,节流需抑末作,核心在“上下俱富”:“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反对政府过度开源伤民。《盐铁论》中贤良文学批评桑弘羊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主张“开源在民,不在官”;桑弘羊则反驳“山海之利,广泽之畜,天下之藏也,皆宜属少府”,揭示开源需平衡国家与民间。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批判“废金银”,主张“工商皆本”:“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突破传统开源观。

七、总结:古代开源的核心要义

古代开源以实体生产为根本,从周秦垦荒到明清矿业,皆围绕“可计量的实物产出”。技术与制度是开源的两大路径,如李悝混种技术、刘晏榷盐法。古人强调“源流相济”,如《管子·八观》“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宋代交子因“钞本充足”而流通,明清票号因“资本实足”而兴盛。开源从周秦“重农单源”发展至明清“多元复合”,反映商品经济演进。其终极目的在“养民”,如《尚书·大禹谟》“政在养民”,开源的根本是“民足则国富”,而非政府聚敛。

从三代井田到明清票号,“开源”的本质始终是“寻万物可生财之根本,以技、以制、以时开拓之,使财货如江河有源,长流不息”。此义虽与现代“开源”名同实异,却同循“溯本求源”之理,为理解传统经济智慧提供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