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思槐的手被绳索勒得发红,雨水顺着他的额角往下淌,视线里的老槐树影子忽明忽暗。“爸,承安的枝桠快撑不住了!”他嘶吼着,声音被狂风撕成碎片。谢昭蘅抬头望去,只见“承安”西侧的主枝正以肉眼可见的幅度弯曲,树皮上已经裂开一道细缝,像是在无声求救。
鱼灼音举着伞跑过来,伞面被风吹得翻卷变形,她索性把伞扔在地上,从储物间抱来旧棉被:“用这个裹住树干!能减少风对树皮的摩擦!”谢长琴和林致远也跟着赶来,老两口虽已年过八旬,却依旧手脚麻利地帮着固定棉被。林致远的手在早年做木工时落下了旧伤,此刻被雨水泡得发肿,却死死攥着绳索不肯松开:“这树跟咱们家的孩子一样,绝不能让它倒!”
谢昀庭带着灰灰的狼孙和狼群冲了过来。狼群似乎察觉到了危机,围着两棵槐树转圈,发出低沉的呜咽声。“万物语”翻译器在谢昀庭怀里震动,屏幕上跳出一行行急促的文字:“狼孙说,风从西北来,要加固西侧;母狼说,树下的土松了,得用石头压!”谢昀庭立刻喊来谢思槐,两人冒着雨跑到后山搬石头,狼崽们也叼着小石子往树根处送,毛茸茸的身子被雨水打湿,像团沉甸甸的棉絮。
谢念槐正在外地给农户培训,接到家里的电话时,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立刻结束培训,驱车往回赶,路上不断刷新着天气预报——这场暴风雨的等级还在升级,预计持续到后半夜。“师傅,麻烦再快点!”她拍着出租车的前座,看着窗外掠过的模糊树影,眼泪忍不住往下掉。她想起当年种下“承安”时,曾在心里许愿要让它长成比老槐树更挺拔的树,可现在,这棵承载着传承的树,却可能在风雨中夭折。
谢今禧此时正在航天局的指挥中心,屏幕上的卫星云图清晰地显示着家乡上空的暴雨云团。“主任,我请求临时休假!”她站起身,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家的树快撑不住了,我必须回去!”主任看着她通红的眼睛,又看了看屏幕上的云图,最终点了点头:“注意安全,有紧急任务我再联系你。”谢今禧抓起背包就往机场跑,登机时,她给谢思槐发了条语音:“思槐,撑住,小姑马上回来!”
暴雨越下越大,老槐树的一根侧枝突然“咔嚓”一声断裂,重重砸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谢昭蘅看着断裂的枝桠,心脏像是被狠狠攥住。那根枝桠上,还挂着当年鱼灼音系上的红绸带,此刻红绸带被泥水浸透,耷拉在地上,像条受伤的红蛇。“别慌!”谢昭蘅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咱们分两组,一组守老槐,一组护承安,用木板把断裂的地方顶住!”
谢思槐立刻找来几块厚木板,和谢昀庭一起往“承安”的裂口里塞。木板被雨水泡得滑溜溜的,两人试了好几次才塞进去,又用铁丝牢牢固定。“哥,你看这里!”谢思槐突然指着“承安”的根部,“根须没露出来,还能吸水分!”谢昀庭凑过去看,果然,虽然地面的泥土被冲得有些松动,但粗壮的根须依旧牢牢扎在地下,像无数只手紧紧抓住大地。他立刻打开“万物语”翻译器,屏幕上跳出一行微弱的文字:“承安说,我能撑住,别放弃。”
凌晨三点,谢今禧终于赶到了小院。她刚下车,就看到风雨中忙碌的家人,立刻冲进雨里,接过谢长琴手里的绳索:“妈,您去休息,我来!”谢长琴摇摇头,固执地抓着绳索的另一端:“我陪着你们,这树看着我长大,我也得看着它挺过去。”谢今禧鼻子一酸,不再说话,只是用力拉紧绳索,手臂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
就在这时,村里的乡亲们举着铁锹、扛着木板赶来了。张大爷拄着拐杖,雨水顺着他的白胡子往下滴:“昭蘅,咱们村的人都来了!这树不仅是你家的,也是咱们全村的念想,绝不能让它倒!”乡亲们很快分成几队,有的帮忙加固树干,有的在树根周围堆沙袋挡水,有的则清理被风吹断的枝桠。雨声、风声、喊叫声交织在一起,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天快亮时,暴雨终于渐渐变小。谢家人和乡亲们依旧不敢松懈,守在树下,直到太阳慢慢升起,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两棵槐树上。谢昭蘅松开绳索,走到老槐树下,轻轻摸了摸断裂的枝桠,眼眶突然湿润了。虽然有枝桠受损,但两棵树的主干依旧挺拔,树叶上挂着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撒了一地的珍珠。
谢念槐也在这时赶回了家。她冲进院里,看到两棵树依旧站着,立刻扑到“承安”树下,抱着树干放声大哭。“承安,你没事就好……”她哭着,手指轻轻抚摸着树干上的裂痕,像是在安慰一个受伤的孩子。谢昀庭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把“万物语”翻译器递到她面前,屏幕上跳出一行温暖的文字:“承安说,谢谢你回来,我会好好长。”
暴风雨过后的几天里,谢家人和乡亲们一起给两棵树做“康复治疗”。谢念槐带来了专业的树木营养液,一点点注入树干;谢思槐用航天材料做了个防护套,套在“承安”的裂痕处,防止雨水渗入;谢昀庭则每天都来给树“说话”,用“万物语”翻译器传递家人的关心;谢今禧则设计了一个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两棵树的生长数据,一旦有异常,立刻提醒家人。
林致远用断裂的槐树枝做了两个小木牌,上面分别刻着“老槐坚韧”和“承安不屈”,挂在两棵树的枝干上。谢长琴则在木牌旁边系上了新的红绸带,红绸带在风中飘动,像是在向过往的人诉说这场惊心动魄的守护。
一个月后,两棵树渐渐恢复了生机。老槐树的断裂处冒出了新的嫩芽,嫩绿的芽尖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承安”的裂痕也慢慢愈合,树干上长出了新的树皮,像给树干披上了一层新的铠甲。谢念槐看着新冒出来的嫩芽,笑着对家人说:“你们看,它们比咱们想象的还坚强。”
这天,之前来的那些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再次来到了谢家小院。当他们看到两棵树不仅挺过了暴风雨,还长出了新芽时,都大为惊叹。“这就是‘长情’的力量啊!”领头的学者感慨道,“不仅是人在守护树,树也在守护人,这种相互守护的情感,才是最珍贵的传承。”学者们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编写的关于谢家故事的教材,已经在全国多个省市的学校推广,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了解并学习这份“长情”精神。
谢家人决定在两棵槐树下举办一场“重生宴”,邀请村里的乡亲们、保护区的巡护员、航天领域的同事们,还有那些因为教材而了解谢家故事的孩子们。宴会上,谢昭蘅站在两棵槐树下,看着眼前的人们,动情地说:“这场暴风雨让我明白,‘长情’不仅是家人之间的牵挂,更是人与人、人与树、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守护。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挺不过去的坎。”
孩子们围着两棵槐树,听谢昀庭讲树的故事,用小手轻轻抚摸树干上的纹路;乡亲们则聚在一起,聊着暴风雨时的点点滴滴,脸上满是自豪;保护区的巡护员带来了可可西里的最新消息,说藏羚羊的数量又增加了,还特意提到了“万物语”翻译器的功劳;航天领域的同事们则给谢今禧带来了新的任务,说要把飞行书包的技术应用到更多领域,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人类。
宴会上,最热闹的要数谢思槐的“槐花导航”飞行书包展示。他操控着书包,在两棵槐树上空盘旋,书包底部的投影灯把“老槐坚韧,承安不屈”八个字投在树叶上,像撒了把金色的光。孩子们看得欢呼雀跃,纷纷围着谢思槐,问他能不能教自己做飞行书包。谢思槐笑着点头,说以后要在小院里开个“科技小课堂”,教孩子们做简单的科技小发明。
鱼灼音则在宴会上展示了《小院春秋》的最新手稿,里面记录了这场暴风雨的经过,还有两棵树重生的故事。她还特意画了一幅画,画里,老槐树和“承安”槐并肩而立,树下,谢家人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脸上满是笑容。“我要把这幅画放进时光胶囊里,”鱼灼音笑着说,“等五十年后,让后代们看看,咱们是怎么守护这两棵树,怎么守护这份‘长情’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槐树和“承安”槐长得越来越茂盛,枝桠交错在一起,像两把巨大的绿伞,为小院遮挡风雨。每年槐花开时,满院都是淡淡的花香,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观赏。孩子们在树下嬉戏打闹,老人们在树下喝茶聊天,年轻人则在树下拍照打卡,分享谢家的故事。
谢念槐的“长情槐”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不仅在国内推广,还传到了国外。有一次,她收到了一封来自非洲的邮件,邮件里,当地的农户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大片的“长情槐”正在开花,农户们站在槐树下,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邮件里还写着:“谢谢你,谢教授,是‘长情槐’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也会像你一样,把这份‘长情’传下去。”
谢今禧的飞行书包技术在航天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她参与设计的“槐花号”空间站模块成功发射,模块上,还印着老槐树和“承安”槐的图案。“这是为了纪念咱们家的树,”谢今禧在视频里对家人说,“让它们也能‘飞’到太空,看看更远的世界。”
谢昀庭的“万物语”翻译器升级到了第十代,不仅能和动物交流,还能监测动物的健康状况。有一次,他用翻译器发现了一群受伤的候鸟,及时联系了保护区的巡护员,拯救了候鸟的生命。现在,“万物语”翻译器已经成为了动物保护领域的重要工具,帮助更多动物摆脱了困境。
谢思槐的“槐花导航”飞行书包也有了新的功能,他在书包里加了一个“槐花记忆”模块,里面储存了谢家的故事和老槐树、“承安”槐的生长数据。“以后不管飞到哪里,只要打开这个模块,就能想起家的样子,”谢思槐笑着说,“就像老槐树和承安一样,永远指引着我们回家的路。”
2063年的春天,槐花开得格外灿烂。谢昭蘅已经八十多岁了,头发全白了,却依旧每天都要去树下走一走,摸一摸树干上的刻痕。这一年,谢家的时光胶囊已经埋了十年,谢家人决定挖出来看看。当木盒被打开时,里面的东西依旧完好——“长情槐”的种子已经长出了细小的芽,航天模型上的油漆依旧鲜亮,“万物语”翻译器还能正常使用,飞行书包设计图上的字迹依旧清晰,一家人的合照里,笑容依旧温暖。
“咱们再埋一个新的吧,”谢昭蘅看着孩子们,眼里满是期待,“把这十年的故事都装进去,让后代们知道,咱们的‘长情’,一直在延续。”孩子们用力点头,开始准备新的时光胶囊。里面放了谢念槐从非洲带回来的“长情槐”种子,谢今禧从太空站带回来的槐花粉,谢昀庭升级后的“万物语”翻译器,谢思槐新设计的飞行书包图纸,还有一张全家福——照片里,老槐树和“承安”槐枝繁叶茂,谢家人站在树下,笑容灿烂,身后,是满院的槐花香。
新的时光胶囊被埋在老槐树和“承安”槐之间,谢思槐在石板上刻下“2063年春,长情永继”。刻刀划过石板时,他忽然发现,两棵树的根须已经在地下紧紧缠绕在一起,像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爸,你看!”谢思槐惊呼,谢昭蘅蹲下身,看着缠绕在一起的根须,笑着说:“它们也在守护彼此,就像咱们一家人一样。”
风过处,槐花香漫开来,老槐树上的银镯子叮当作响,像是在为这个新的约定祝福。远处的护城河潺潺流淌,带着满院的槐花香,流向更远的地方。而谢家的故事,也像这两棵槐树一样,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代代相传,在时光里绽放出最温暖、最坚韧的光芒,永不褪色。
根须在地下紧紧缠绕的模样,被谢念槐用相机定格下来。她将照片洗出来,贴在《小院春秋》最新的一页,旁边补了行字:“树知相护,人懂相守,长情便是如此。”彼时她已年过五十,鬓角染了霜,却依旧习惯在研究间隙往小院跑,有时蹲在两棵槐树下,看蚂蚁沿着树干爬,能看半个钟头——像极了当年胡新芳坐在窗边望树的模样。
这年秋天,谢思槐带着他的“槐花导航”飞行书包团队,拿下了国际航天技术创新奖。颁奖台上,他特意展示了书包里的“槐花记忆”模块,屏幕上老槐树与“承安”槐的影像缓缓展开,伴着他的声音:“这两棵树教会我的,比任何公式都重要——所谓导航,从来不是找路,是记住来时的根。”台下掌声雷动,镜头扫过观众席,谢今禧擦着眼角,屏幕里她身后的空间站舷窗,正映着地球的轮廓,像极了老槐树叶上的露珠。
颁奖结束后,谢思槐第一时间赶回小院。他刚落地,就看到谢昀庭蹲在槐树下,“万物语”翻译器屏幕亮着。“哥,你看,”谢昀庭招手让他过来,屏幕上跳着一行字:“老槐说,今天的风里有非洲的味道,是念槐回来了?”话音刚落,院门口就传来汽车喇叭声——谢念槐果然从非洲回来了,后备箱里装着满满当当的东西:给谢长琴带的非洲木雕,给林致远的手工工具,还有给孩子们的槐花香皂,最底下压着一包用牛皮纸裹着的“长情槐”种子,纸上还沾着非洲草原的泥土。
“这次在肯尼亚,看到农户们用咱们的技术种出槐花,比什么都开心。”谢念槐坐在院里的石凳上,喝着谢长琴端来的槐花茶,“有个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说,她孙女现在能上学了,学费全靠卖槐花。我就想起当年王大叔家的孩子,这日子啊,真是越传越甜。”她掏出手机,给家人看肯尼亚槐树林的照片:漫山遍野的白色槐花,树下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远处的茅草屋上,挂着用槐花串成的装饰,像一串串小灯笼。
正说着,谢今禧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她刚结束空间站的任务,脸上还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槐花号’模块要搭载新的实验设备了——是用‘承安’槐的木材纤维做的隔热材料,轻便又耐高温!”她对着镜头展示样品,浅棕色的材料上,还能看到淡淡的槐木纹,“以后在太空,也能带着家里的树‘工作’了。”谢长晏坐在轮椅上,凑到镜头前,声音有些沙哑却有力:“好,好啊,咱们的树,也能上太空了。”
夜里,小院难得聚齐了人。谢昭蘅坐在主位,看着眼前的孩子们,忽然说:“明天,咱们去给胡阿姨扫扫墓吧,顺便把肯尼亚的槐花香带给她。”大家都点头应下。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带着槐花束和新烤的槐花饼,来到槐树下的墓地。胡新芳的墓碑上,刻着一朵小小的槐花,旁边是鱼灼音写的字:“此处有槐,岁岁留香,此处有情,代代相传。”谢念槐把槐花束放在墓碑前,轻声说:“奶奶,您看,咱们的‘长情槐’都种到非洲去了,以后还会种到更多地方。”风掠过树梢,落下几片槐树叶,轻轻盖在墓碑上,像一声温柔的回应。
从墓地回来后,谢昀庭接到了保护区的紧急电话——可可西里发现了几只受伤的雪豹幼崽,需要他带着“万物语”翻译器去帮忙。他立刻收拾行李,灰灰的曾孙——一只通人性的小狼,紧紧跟在他身后。“你留在家里,等我回来给你带雪山上的石头。”谢昀庭摸了摸小狼的头,小狼却叼着他的衣角不肯松口。谢念槐笑着说:“让它跟着吧,说不定还能帮上忙。”
谢昀庭带着小狼赶到可可西里时,巡护员们正围着雪豹幼崽发愁。幼崽们缩在岩石缝里,不肯进食,眼神里满是警惕。谢昀庭打开“万物语”翻译器,慢慢靠近岩石缝。屏幕上很快跳出一行怯生生的文字:“妈妈去哪里了?这里好冷。”谢昀庭轻声说:“别怕,我们是来帮你的,妈妈很快就会回来。”他把加热过的羊奶放在旁边,小狼也学着他的样子,轻轻趴在地上,对着岩石缝发出温柔的呜咽声。过了一会儿,最小的雪豹幼崽慢慢探出头,闻了闻羊奶,又看了看小狼,终于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
经过几天的悉心照料,雪豹幼崽们的情况逐渐好转。谢昀庭也准备带着小狼回家。分别时,雪豹幼崽们用头蹭着他的腿,仿佛在表达不舍。
回到小院,谢家人早已在门口等候。大家分享着这段时间各自的新经历。谢思槐又有了关于飞行书包的新创意,想加入更多环保元素。谢今禧则在计划着下一次空间站任务中,如何让“槐花号”模块发挥更大作用。
不久后,非洲的农户代表来到谢家小院。他们带来了当地孩子们画的画,画里是茂盛的“长情槐”和充满笑容的谢家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