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 > 第362章 河灯引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江南一个叫“柳溪村”的小地方,依山傍水,风景是极好的。村边有条清澈的溪流,叫柳溪,溪水淙淙,终年不息,滋养着两岸的稻田和人家。村里的人,世代以种田打鱼为生,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和和乐乐。

村里有位老婆婆,姓王,大家都叫她王婆婆。王婆婆年轻时也是个人人夸赞的巧媳妇,嫁给了村里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生了个儿子,取名阿水。阿水那孩子,聪明伶俐,长得也俊,是王婆婆的心头肉,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阿水也孝顺,小小年纪就懂得帮父母分担家务,村里人都说,这孩子有出息。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水渐渐长大,成了个半大小伙子。他不像父亲那样安于种田,而是喜欢上了下河捕鱼。柳溪河面宽阔,鱼虾肥美,阿水凭着一把好水性,常常能打到不少鱼,换回些零花钱,补贴家用。王婆婆虽然担心,但也知道儿子喜欢,便时常叮嘱他注意安全,别逞强。

那一年的夏天,雨水特别多,柳溪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比往年凶险了许多。王婆婆一再劝阿水这几天别下河了,可阿水年轻气盛,觉得涨水鱼多,是个好机会,便偷偷去了。谁曾想,那天水势实在太大,阿水驾着小船去深处打鱼,一个浪头打来,小船翻了,等村里人发现不对劲,赶到河边时,只看到空荡荡的河面和几片漂浮的渔网,阿水,却不见了踪影。

消息传回村里,如同晴天霹雳。王婆婆当场就晕了过去,醒来后,人就像被抽走了魂魄,整日里不言不语,只是呆呆地望着柳溪的方向,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丈夫也因悲伤过度,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村里人帮着打捞了好几天,都没能找到阿水的尸体,只怕是已经被那汹涌的河水冲到不知哪里去了。

从那以后,王婆婆彻底变成了另一个人。她瞎了一只眼,据说是哭瞎的,另一只眼也总是红肿着,看东西模模糊糊。她不再打理家务,也不和村里人说话,每天只是坐在家门口,对着柳溪,一声接一声地呼唤:“阿水啊,我的儿,你在哪里呀……”那声音,带着无尽的悲伤和绝望,飘荡在柳溪的上空,听得人心头发酸。

丈夫没过两年也跟着去了。家里只剩下王婆婆孤零零一个人。她更加沉默寡言,只是每天坐在河边,对着流水发呆,仿佛要把整个柳溪都望穿。村里人看着她这样,心里也不好受,时常送些吃食过去,劝她节哀,好好保重身体,可王婆婆只是摇摇头,或者摆摆手,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

一年又一年,王婆婆的头发全白了,背也佝偻了,但那份对儿子的思念,却丝毫未减。村里人看着她,也渐渐习惯了她的样子,只是偶尔还会有人感叹:“唉,可怜的王婆婆,这辈子怕是都走不出这个阴影了。”

时间到了农历七月,天气依旧炎热,但空气中却隐隐透着一丝凉意,因为快到中元节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月半。按照老习俗,七月半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地下的亡魂可以来到人间探望亲人。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些供品,祭奠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柳溪村也不例外。到了七月十四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烧纸钱,然后准备放河灯。河灯,也叫莲花灯,是用彩纸或荷叶扎成的小船模样,中间插上蜡烛或点上油灯,然后放入河中,任其漂流。人们相信,这些灯火能够照亮亡魂归家的路,也能让在世的亲人通过灯火,与逝去的亲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往年放河灯的时候,王婆婆也会坐在河边,看着那些闪烁的灯火,默默地流泪。但她从不自己放灯,因为她觉得,阿水不在了,放再多灯,也照不亮他的归途。

那一年,七月十四的夜晚,月亮刚爬上树梢,洒下清冷的光辉。村子里弥漫着淡淡的纸灰味道,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孩子们提着小灯笼,兴奋地跑来跑去,大人们则小心地制作着河灯,点燃蜡烛,然后轻轻放入河中。

河面上,很快便漂满了星星点点的灯火,像散落了一河的星星,随着水流缓缓移动,闪烁着,摇曳着,既美丽又带着几分凄凉。村民们站在岸边,对着河灯默哀,然后互相安慰着:“阿哥阿姐们,放心去吧,我们都会记得你们的。”

王婆婆依旧坐在自家门口的石头上,望着河面。她的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眼神里,依旧带着深深的哀伤。村里几个热心的妇人看到她,便走过来,一边帮着放灯,一边劝慰她:“王婆婆,你看这灯多好看,阿水要是能看到,也该安心了。你也放一个吧,让阿水知道,妈还在想你。”

王婆婆摇了摇头,轻声说:“不放了,阿水他...回不来了。”

妇人们听了,也不再勉强,只是叹着气,继续放自己的灯。河面上的灯火越来越多,几乎连成一片,照亮了半条河面。王婆婆看着那些灯火,心里却更加空落落的。她知道,那些灯里,没有一盏是为阿水点的,也没有一盏,能照亮阿水回家的路。

夜深了,村子里的人渐渐散去,河面上的灯火也稀疏起来。孩子们被大人带回家睡觉,大人们也各自回屋歇息。王婆婆依旧坐在石头上,不肯回去。她觉得,只有坐在河边,才能离阿水更近一些。

就在她望着河面出神的时候,一阵风吹过,带来一股奇异的药草香味。王婆婆猛地抬起头,循着香味望去。只见河对岸的芦苇丛中,似乎站着一个人影。

那是个模糊的轮廓,看不清面容,但隐隐约约,像是个老婆婆。她穿着一身素色的衣服,手里好像还拿着什么东西。

王婆婆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花了。可那身影并没有消失,反而慢慢地朝她走了过来。虽然眼力不好,但王婆婆还是能感觉到,那身影走得很慢,很稳,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慈祥。

“你是谁?”王婆婆壮着胆子问。

那身影走到她面前,停了下来。她的声音很轻,很柔和,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老婆子,你别怕,我不是坏人。”

王婆婆还是有些害怕,但对方看起来并不像恶人,便点了点头。

那身影自我介绍道:“我也是一个老婆子,没有名字,大家叫我‘河婆婆’吧。我看你日夜思念儿子,实在可怜,特地来帮你。”

王婆婆听了,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河婆婆,我...我只想再见阿水一面,哪怕知道他去了哪里,我也能安心了。”

河婆婆点了点头,从手里拿出一个东西,递给王婆婆。那是一个用特殊纸张扎成的小灯,看起来和普通的河灯不太一样,纸张的颜色有些发黄,上面还隐约能看到一些草药的痕迹。

“这是用一种特别的草药浸泡过的纸扎成的灯,”河婆婆说,“点燃了,放入河中,它不仅能照亮水下亡魂归家的路,而且...而且对你来说,会有不同的意义。”

王婆婆不解地看着河婆婆。

河婆婆继续说道:“你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你的心能‘看见’。当你点燃这盏灯,放入河中时,如果你的儿子还在附近徘徊,他的魂魄会被灯火吸引,会被这份思念感动。他会找到这盏灯,然后...然后让你‘看见’他。”

“让我‘看见’他?”王婆婆的声音有些颤抖。

“是的,”河婆婆点了点头,“这盏灯的光,只有你能‘看见’其中的不同。如果你儿子回来了,靠近了这盏灯,你会感觉到一种特别的温暖和光亮,那是只有母子之间才能感受到的连接。就算他不能说话,不能靠近你,你也能通过这盏灯,感受到他的存在,获得一些慰藉。”

王婆婆愣住了,她看着手里的那盏特殊的河灯,心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期待和一丝微弱的希望。她问道:“这...这真的能行吗?”

河婆婆微笑着说:“信我,就试试吧。有些事情,不试一下,永远不知道结果。”

说完,河婆婆的身影开始变得模糊,像晨雾一样慢慢散去,只留下那股淡淡的药草香味,在空气中弥漫。

王婆婆回过神来,紧紧地握住手里的河灯。她知道,这可能是她唯一的机会了,她不能再错过。

她小心翼翼地用火石点燃了河灯里的蜡烛。火光跳动起来,映照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也映照在她眼中重新燃起的微光里。

她站起身,慢慢地走到河边,将那盏特殊的河灯放入水中。河灯轻轻摇晃了一下,然后顺着水流,缓缓地向下游漂去。

王婆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盏灯。她的眼睛虽然看不清河灯的具体模样,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光点,但她的心,却像一只被提着的老猫,紧张地跳动着。

河面上还有零星的几盏灯火在漂浮,但王婆婆知道,她要找的,不是那些普通的灯。她要找的,是那盏能让她“看见”阿水的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河灯越漂越远,光线也越来越暗。王婆婆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她开始怀疑,河婆婆的话,也许只是安慰她的一个梦。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忽然,她的心猛地一跳。她感觉到,有一丝不同寻常的温暖,从那盏河灯的方向传来。那温暖很微弱,很模糊,但确实存在,像一根细细的丝线,轻轻触动着她的心弦。

她集中全部的意念,努力去“看”去“感受”那盏河灯。渐渐地,她似乎真的“看见”了。那盏灯的光,似乎变得更加明亮了一些,虽然依旧遥远,但那光芒里,似乎多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一种让她无比熟悉的感觉。

她的眼泪再次涌了出来,但这一次,里面没有绝望,只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激动和喜悦。她知道,那是阿水!她的儿子,虽然不能亲眼相见,但他的魂魄,真的被这盏灯吸引来了,他感受到了她的思念,也回应了她的呼唤!

那盏河灯继续漂流着,那丝温暖和光亮,也一直伴随着它。王婆婆站在河边,一动不动,任由泪水打湿了衣襟。她虽然看不见阿水的样子,但她的心,却无比清晰地“看见”了儿子年轻的脸庞,感受到了他小时候依偎在她怀里的温暖。

那一晚,王婆婆没有再感到孤单和绝望。她一直站在河边,直到那盏特殊的河灯漂得看不见了,那丝温暖也渐渐消失,她才慢慢地走回家。

从那以后,每年的七月十四,柳溪村放河灯的时候,王婆婆都会自己制作一盏用特殊草药浸泡过的河灯。她不知道那草药具体是什么,也不知道河婆婆去了哪里,但她知道,那盏灯,是她与儿子之间唯一的联系。

她不再只是坐在河边默默流泪,而是会亲手点燃河灯,看着它漂向远方。虽然她依旧看不见阿水的样子,但她的心,却能“看见”那盏灯里蕴含的光亮和温暖,能“听见”儿子无声的回应。

她的脸上,也渐渐有了些笑容。她开始和村里的人说话,开始帮着照看孩子们,开始打理自己的小院子。她知道,阿水虽然不在身边,但他的魂魄,会一直陪伴着她,就像那盏河灯,永远照亮着回家的路。

而关于王婆婆和那盏特殊河灯的故事,也在柳溪村流传开来。人们都说,那是一位善良的鬼魂婆婆,被王婆婆的母爱所感动,赐予了她一个与儿子沟通的方式。每年的七月十四,柳溪村放河灯的习俗,也因此变得更加庄重和充满温情。人们不仅会放灯祭奠逝去的亲人,也会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那些在另一个世界的灵魂,都能感受到人间的思念和温暖,找到回家的路。而王婆婆,则成了村里最慈祥、最让人尊敬的老奶奶,她的故事,也成了一曲关于母爱、思念和希望的永恒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