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左右。
一车车混着水泥和砂石的料子,就这么被一桶桶地挑上决口。
之前的口子,已经开始被一块块的巨石和铁柱,还有沙袋跟木桩,一层层地封堵住。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
现在要做的就是从外围合拢,
一层层的加固加高。
两侧的河堤也要加固垫高。
水泥开始浇灌。
其他地方,也正在打桩。
这就跟搭积木一样。
干了一天,王阳明还是参与到其中帮忙,他亲自动手,帮着运水泥。
等到斜口两侧和决口位置,里三层外三层的被堵住后。
王阳明才松了一口气。
堤坝和决口的最外围,那都是用大青条石一层层地堆砌垒高。
而且每一条的缝隙之间,上下连接……等等,都是水泥来封堵来浇灌。
当这一切做完后,王阳明自己都有些疲惫起来,他直接一屁股就坐到了地上。
王阳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在下属们的搀扶下,他喘了口气,站起身来,指着这一处一脸严厉,提醒众人,
“一定要看好了,不能让任何人来此地捣乱,务必看管好,在这些水泥未干之前,谁也不能跑到上面去。”
“一只脚印,本官都不想看到!哪怕是小孩,抓到了,也给本官重惩。”
属下们应声答道:“是,巡抚大人——!”
其实王阳明是担心有人闲的蛋疼,跑到这些水泥上乱跑。
特别是那些小孩子。
别说祸害这些水泥,
就算人陷进去,凝固了,
到时候,那都拔不出来。
一些听着很蠢的事,你只是听着很蠢,但不代表没有蠢人真去做这样的蠢事。
离谱之事背后必有一个极其离谱的人。
两侧的河堤还在加固。
甚至高度还往上走了走。
王阳明见此地大体落定,心思就放到了那昆山上面。
昆山不能就此衰落下去。
也不能就这么放着不管。
大家都是人,每个人都配在大明活得好好的。
让百姓人人心中有大明,大明何愁不兴旺昌盛?
“告诉工部几位大人,待会来我的巡抚衙门一趟。”
“遵命,大人。”
巡抚衙门。
工部几位大人一到,就被王阳明叫着围到一幅地图面前。
王阳明指着地图上的昆山,给诸位工部的专员,说道:
“各位大人,昆山地势低洼,历朝历代江南一旦发大水,这里就是首选的泄洪区域,虽说是地理位置决定的,但更多也是懒政,也是历代朝廷从未思考过,其他的办法……”
“本官的意思,那就是找一处更合适的泄洪区,每次泄洪不必经过昆山,可以透过沟渠直接汇入东海,进入汪洋。”
听到巡抚大人的想法,工部的一位官员,看着面前的地图,沉思片刻,随即说道:
“大人,如果真有这个打算的话,下官倒是有一个想法。”
“哦?大人请说。”王阳明闻言脸上生出兴趣。
“大人,如果要解决此地的问题,可以通过挖掘河渠来连接昆山的上段,就是这里……”
这个官员指到昆山上方的区域,“巡抚大人,且看,这里地处盆地,还是昆山的上段,如果让这里的河道一侧垫高,就能让雨水被挡入河道,这里也就不会积水,泄洪自然也不会选这里,一旦水流都不经昆山,此地可解……,”
“不过,巡抚大人,这个工程听起来简单,但可是要实打实花费不少钱财的。”
“钱财是小事,只要利国利民,我想监国会支持。”王阳明直言不讳,“现在详细说说,如果是你,打算如何来做?”
“是——!”这工部官员,继续讲解,“就是垫高,而且这一侧的堤坝也要堆高,底部还得用坚固的泰山石打底,整体都得光滑平整……”
“那要多高?”
“河道一侧堤坝高度,最低得五六丈左右。”
“这可是七八层宝塔的高度了——!”
“没错,巡抚大人,这一侧的堤坝高度,必须得到七八层宝塔高,不然无法达到阻挡流水的效果,甚至还会在日后溃堤!”
“要这么高……”王阳明沉默些许,思索起来。
这工部官员见状,也不藏着掖着,在地图上,就用手指指出关键,“大人,只有这样的高度,才能将每次暴雨的雨水给挡在河流内,阻挡在昆山之外,哪怕上游再出现此次这样的溃堤,冲出来的洪水也冲不到昆山!”
“而且这样一来,水流都会产生转向,如果我们再在这儿和这儿,还有这几个地方,新挖出几条沟渠的话,就会使得水流,全部汇入到江南密布的支流中。”
其他几个工部官员闻言,也是觉得此法可行。
同时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建言献策。
按照他们的说法,需要三条沟渠,还有一条新的河道。
工程不小。
这确实耗费钱财。
而且肯定数额不小!
但按照几位大人说的,河道直连太湖,再连接密布的支流,最后都会进入东海之中。
哪怕暴雨导致水量暴涨,一部分也能透过这新挖掘的沟渠和河道,来进入钱塘江内分散河道的压力,最后一样奔流到海不复回。
最后的目的地,都是同一个地方:
——东海!
“这样的工程需要花多少年的时间?”
王阳明终于问出了关键。
几位工部的大人,彼此对视一眼,接着商量了一下。
最后他们给出了一个答案:
——至少十年!
“大人,非十年之功,这样的水利工程无法完成,而且这还是因为我大明如今财力雄厚,朝廷的监国殿下又大力支持……,要人要钱,朝廷都拿得出来,所以十年定能完工。”
“那可以用多久?”
王阳明又问。
“启禀大人,用最好的料子,可以用至少百年!而且因为有了水泥,后续只要定期修缮巡查,做到查漏补缺,下官可以保证,还可以用得更远!”
“巡抚大人,水利工程不是建房子,历朝历代都有不错的法子,但缺的是……,”
”——支持!坚定不移的支持!”
这位工部的大人,没有说谎话。
更是交了一个底!
若要治水,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那苦的不只是朝廷,更是当地的百姓。
而且随意治水,导致的后果比天灾还恐怖。
说是遗祸千年,那都是小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那就是北宋的三易黄河。
赵宋的操作,导致了后世的历朝历代,都在给他擦屁股。
元,明……一直到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