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冬。
洛阳,新都。
这座曾经被董卓付之一炬的千年帝都,在林凡和格物院,不计成本的投入之下,以一种……神迹般的速度,浴火重生。
不,应该说,是……脱胎换骨。
宽阔笔直的水泥马路,纵横交错,将整个城市,划分得,井井有条。
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三四层高的砖石建筑。商铺、酒楼、民居、学堂……规划得,整整齐齐。
城市的地下,铺设着巨大的、由“仙泥”浇筑而成的排污管道,彻底解决了困扰古代城市千百年的,卫生难题。
而城市的中心,那座在皇宫废墟之上,拔地而起的,全新的议政中心——“太初殿”,更是让所有第一次见到它的人,都感到……一种发自灵魂的,震撼。
它,保留了汉式宫殿的飞檐斗拱,宏伟大气。
但它的墙体,却是由坚固的砖石和水泥,砌成。
它的窗户,镶嵌着巨大的、明亮通透的平板玻璃。
它的穹顶,甚至,用到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这,已经不是一座宫殿了。
这,是一座……纪念碑。
一座,象征着旧时代终结,新纪元开启的,不朽的纪念碑。
今日,这里,将举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开国大典。
……
天,还没亮。
整个洛阳城,便已是人山人海。
数不清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将通往太初殿的“启明大道”,围得,水泄不通。
他们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麻木与愁苦。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期盼。
他们,是来见证,他们的王,登基的。
是来见证,那个给了他们饭吃,给了他们地种,给了他们希望的男人,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
太初殿前,巨大的广场之上。
文武百官,早已按照新的官制,分列两旁。
他们的心情,同样激动。
他们,将是这个全新王朝的,第一批,开国元勋。
他们的名字,将与这个伟大的时代,一同,被载入史册。
“吉时已到——!”
随着礼部尚书一声高亢的唱喏。
钟鼓齐鸣!
礼乐大作!
在万众瞩目之下,林凡,身着一身……奇怪的,衮服,缓缓地,从太初殿内,走了出来。
那衮服,以玄色为底,金线为绣。
上面,没有龙,没有凤。
绣的,是山川,是河流,是日月,是星辰。
是,这片,广阔的,天地。
他的头上,没有戴那沉重的十二旒冕冠。
只是,用一根简单的玉簪,束起了长发。
他,看起来,不像一个皇帝。
更像一个……学者,一个……探索者。
他,一步步地,走上那座用汉白玉砌成的、高达九十九级的,祭天台。
他的身后,跟着的,是皇后,甄宓。
和太子,林安。
甄宓,一身凤仪,雍容华贵,母仪天下。
林安,也穿着一身小号的衮服,虽然还有些紧张,但小脸之上,已有了几分,与其父相似的,沉稳与英气。
林凡,走上祭天台的最高处。
他没有祭天,也没有拜地。
他只是,转过身,面向下方,那山呼海啸般的,万千子民。
他缓缓地,举起了手。
整个世界,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今日,”他的声音,通过格物院最新研制的简易扬声器,清晰地,传到了广场的每一个角落,“我,林凡,在此,立国。”
“国号,‘华’。”
“年号,‘启明’。”
“取,开启华夏新纪元之意。”
“我,为大华,第一任,皇帝。”
“但,”他话锋一转,“我这个皇帝,将与历朝历代,所有的皇帝,都……不同。”
他没有再多说。
他只是,从身旁,诸葛亮的手中,接过了一卷……用金丝黄绸,装裱而成的,卷轴。
他,当着天下人的面,缓缓地,展开了它。
“今日,我将在此,颁布,我大华王朝的……立国之本。”
“《大华宪章》!”
(第六卷 天倾 第十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