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 第176章 铁脉穿山:南美铁矿与跨洲冶铸的联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6章 铁脉穿山:南美铁矿与跨洲冶铸的联动

秘鲁山区的晨雾中,蒸汽钻机的轰鸣声震落了松针上的露珠。林远戴着格物司特制的护目镜,看着钻头从岩层中带出红褐色的矿砂——用测铁仪一测,含铁量竟高达六成五,比北境的铁矿还高出一成。“铜矿能造机器,铁矿才能造铁轨。”他对身旁的矿务官说,手里捏着刚收到的朝廷咨文,户部与工部联名批复:“可开采南美铁矿,优先供应北境铁路扩建。”

将南美铁矿纳入开发计划,源于北境的铁轨缺口。去年冬天,张家口到恰克图的铁路因铁轨磨损严重,不得不限速运行,工部急调江南铁厂的存货,仍差三成。林远在《南美铁矿奏报》里算了笔账:秘鲁铁矿若能开采,经澳洲熔炉冶炼,再运往北境,成本比从江南运输低四成,且含铁量高,铁轨更耐用。奏报附上的矿石样本,被工部的铁匠试炼后,打出的铁轨抗磨损性果然优于旧料,这才促成了朝廷的批复。

铁矿的开采比铜矿更需技术协同。林远从北境调来了“蒸汽采矿机”(专为硬岩设计),又从澳洲运来“磁选机”,能从矿砂中分离出铁精矿。矿区按“阶梯作业”:印第安矿工负责表层开采,大明工匠操作深层钻机,西班牙技工则分管矿砂运输,工钱按技术等级用“铁票”结算——这种特制票券可在矿区兑换粮食、布匹,也能折算成白银,由户部派驻的“监矿官”监督发行,防止滥发。

向内陆延伸的铁矿运输线,沿用了铜矿的轨道网,却做了特殊改造。铁轨换成了澳洲精炼的“高碳钢轨”(掺了秘鲁铜的合金),能承受重载;蒸汽机车也换成“爬山型”,车轮带齿,适合山区坡道。每隔三十里设一个“蒸汽补给站”,不仅给机车加水加煤,还能临时冶炼粗铁——用移动式反射炉将矿砂炼成铁锭,再运往利马港的大型冶铸厂。某次机车故障,就是靠补给站的粗铁临时修补,才没耽误运输。

利马港的冶铸厂成了南美铁矿的“加工厂”。这里的高炉用澳洲褐煤作燃料,鼓风用蒸汽驱动,每炉可炼出百吨生铁,其中六成按朝廷指令运往北境,三成用来铺设南美内陆的新轨道,一成卖给西班牙殖民者(换回粮食和木材)。工部派来的铁匠师傅,教印第安学徒“百炼钢”技法,将生铁反复锻打,制成的铁轨韧度更高。有个学徒打出的铁轨,竟通过了北境铁路的“抗压测试”,消息传到京师,皇帝特赐“巧匠”牌匾,挂在冶铸厂门口。

铁矿开发的利益分配,严格按朝廷定的章程:大明得六成(优先供应北境),印第安部落得两成(以铁制品折算),西班牙殖民当局得两成(需用粮食、焦炭抵扣)。克丘亚部落用分到的铁料,在轨道旁建了座“农具坊”,自己打造锄头、犁铧,甚至仿造大明的蒸汽铡草机,虽然粗糙,却比原来的铜器耐用。首领拿着新打造的铁犁说:“以前用铜犁耕地,像挠痒痒;现在用铁犁,能翻三尺深。”

西班牙人的技术依赖越来越深。他们虽控制着部分铁矿,却没有大型高炉,炼出的生铁杂质多,做不了铁轨。利马总督不得不放下身段,与林远签订《铁矿协约》:西班牙出矿砂,大明出技术,共同在沿海建高炉,成品铁“对半分”。但协议里写明:高炉的核心技术(如鼓风压力调节、燃料配比)由大明工匠掌控,西班牙人只能参与粗炼。“他们要的是铁,我们要的是技术主导权。”林远对监矿官说,这是从铜矿开发里总结的规矩。

铁矿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日益紧密。冶铸厂的废铁渣,被运往铜矿的“选矿厂”,用磁选机再回收铁粒;矿区的蒸汽设备,用的是铜矿炼出的铜管;甚至连印第安牧人的牛铃,都换成了铁制的(比铜铃更响亮)。利马港渐渐形成“矿砂进、铁器出”的循环:早上运进铁矿砂,中午炼成铁锭,下午就压成铁轨或机器零件,傍晚装船出发,发往澳洲、北境或大明。

这日,林远在冶铸厂看着第一根“全南美造”的铁轨下线。铁轨上打着三个印记:大明工部的“准”字、澳洲熔炉的火印、秘鲁铁矿的山纹,监矿官用红漆在验收单上画了押,这份单子将随铁轨一起北运,作为户部核销经费的凭证。不远处的码头,装满铁锭的货轮正升起风帆,船头的龙旗在海风里猎猎作响,目的地是张家口的铁路工坊。

夕阳为铁矿的红褐色岩层镀上金边,蒸汽与矿尘在山谷间凝成雾霭。林远知道,南美铁矿的开发,已不只是为北境供料——当这里的铁能铺成铁轨、铸成机器,当印第安人能打铁、西班牙人愿合作、朝廷能放心,这片土地就成了真正的“跨洲冶铸枢纽”。就像朝廷咨文里写的“铁脉连四海,铁轨通九州”,从安第斯山的铁矿到北境的铁路,从澳洲的熔炉到大明的工坊,铁的流动正将世界织成一张更坚固的网,而这张网的每一根丝线,都始于那份盖着朱印的朝廷批复,始于那句“利国利民,可开可采”的允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