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天清晨,周晓倩破天荒地睡到自然醒。

阳光透过薄窗帘洒了进来,她伸了个懒腰,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松弛。

这是三年来第一个不用赶早班的上午。

她慢悠悠地洗漱、吃早餐,然后坐上前往市博物馆的公交。

当那座熟悉的宏伟建筑出现在眼前时,她心跳莫名加快。

检票进门,高阔的穹顶、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空气中淡淡的樟木香,瞬间将她拉回初来这座城市的那天。

那时她拖着行李箱,站在这里仰头惊叹:“一个博物馆比咱家全部田地还大!“

此刻故地重游,感受却截然不同。

她不再走马观花地拍照打卡,而是在青铜器展柜前驻足良久,看铭文里记载的农耕祭祀。

在民俗展厅里,对着传统农具看得出神——其中就有她家用了三代的山药锄。

“女士,需要讲解吗?“志愿者女孩热情地问。

若是从前,周晓倩肯定会摆手拒绝。

但今天她点头:“麻烦讲讲这套农具吧。“

当听到“铁锄斜插35度最能保护根茎“时,她突然眼眶发热。

这是她从小看爷爷操作的角度。

她在博物馆咖啡馆坐下,给母亲发消息:“妈,我在看农具展,想起爷爷教咱挖山药时总说深一尺浅一寸,都在手感里。“母亲秒回语音:“你爷爷要晓得他使的家伙什儿在省城展览,准骂我们瞎讲究!“母女俩隔着屏幕笑作一团。

从博物馆出来时,周晓倩包里多了本《中国农耕文明》。

她突然明白:真正吸引她的不是城市繁华,而是这种将日常劳作升华为文化传承的仪式感。

就像膳时记把山药羹做出内涵,博物馆让锄头成为展品。

她是否也能让自己的工作获得某种其他的意义?

路过出口处的纪念品商店时,她被一个角落的小摊位吸引了。

摊位不大,铺着蓝印花布,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手工小挂件。

有用布头缝成的迷你五谷杂粮包、陶土烧制的小锄头小镰刀、还有木雕的小白菜小辣椒,个个憨态可掬。

守摊的是位年纪看上去比她父亲大不了多少的大爷,戴着老花镜,正低头耐心地用细绳穿着一个迷你小玉米挂件。

周晓倩蹲下身,饶有兴致地看起来。

这些小玩意儿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拙朴的趣味和手作的温度。

她想起堂哥家那两个调皮捣蛋的双胞胎小子,便仔细挑了一个胖乎乎的红薯挂件和一个咧嘴笑的玉米挂件,觉得正适合送给孩子们当个小玩意儿。

“大爷,这两个怎么卖?”她拿起选好的挂件问道。

大爷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笑容很慈祥:“姑娘好眼光,这俩都是俺老伴儿亲手缝的。十块钱一个,俩给十五吧。”

“好,就要这两个。”周晓倩拿出手机准备付款。

就在这时,一个约莫四五岁、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小女孩,脸上还挂着泪珠,抽抽搭搭地从旁边跑过来,一头扑进大爷怀里,带着哭腔喊:“爷爷……打针疼……”

大爷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计,满是老茧的手轻轻拍着孙女的后背,声音放得又轻又柔:“哎呦,咱家小妞妞受委屈了,打针是有点疼,妞妞可勇敢了,都没哭大声对不对?爷爷看看,嗯,真是个小勇士!来,奖励妞妞一块大白兔,吃了糖就不疼了啊。”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剥开糖纸,小心地喂到孙女嘴里。

小女孩含着糖,抽噎声渐渐小了,依赖地靠在爷爷怀里。

周晓倩在一旁静静看着这一幕,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轻轻触动了。

这熟悉的场景,让她瞬间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每次生病怕苦不肯吃药,或者摔了跤抹眼泪时,父亲也是这般,用那双粗糙的大手笨拙地擦去她的眼泪,变戏法似的掏出一颗水果糖,用带着胡茬的脸蹭蹭她的额头,用并不算温柔却极尽耐心的语气哄着:“倩倩最勇敢了,吃了糖,痛痛就飞走啦……”

一股混合着怀念和温暖的酸涩感,悄然涌上鼻尖。

大爷哄好了孙女,这才想起旁边的顾客,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不好意思啊姑娘,孩子刚打完疫苗,闹脾气呢。”

“没关系,大爷,孩子很可爱。”周晓倩笑着摇摇头,付了钱,小心地将两个小挂件收进包里。

“谢谢姑娘!慢走啊!”大爷乐呵呵地招呼着,怀里的小孙女也含着糖,怯生生地对她挥了挥小手。

拿着这份准备带给侄儿的小小礼物,周晓倩走出博物馆。

经过商场电子屏时,正好在放“膳时记“的最新采访片段。

店老板苏浩泽指着砂锅说:“古法慢炖不是复古表演,是要找回食物里被快节奏遗忘的温度。“

这句话像钥匙,突然打开了她心中的锁。

她怔怔地站在人来人往的商场门口,耳边是城市的喧嚣,心里却有种豁然开朗的清明。

苏浩泽的话,与她这昨日的想法不谋而合,像一道强光,瞬间照见了她模糊想法背后的本质。

她想起博物馆里那些承载着时光的农具,想起爷爷那双布满老茧却无比灵巧的手,想起母亲电话里雀跃的声音,更想起自己那碗在冰冷出租屋里炖出、却温暖了身心的山药排骨汤。

“被快节奏遗忘的温度……“她低声重复着,嘴角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是啊,她之前那种没意思的感觉,不正是因为生活里缺失了这种“温度“吗?

那些她拼命追逐的认可和成功,那些冰冷的数据和虚浮的夸赞,恰恰是最没有温度的东西。

而真正能温暖人心的,正是这些最朴素、最本源、连接着土地与人情的点滴。

“回去。“这个本就存在的念头,此刻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

她立刻拿出手机,预定了周末最早一班回乡的大巴车票。

......

周末回乡的大巴上,周晓倩望着窗外飞驰的田野,第一次不带焦虑地思考未来。

当客车拐进村口,她远远看见自家院墙外停着辆陌生的SUV。

车旁站着个穿浅灰衬衣的男人,正弯腰查看轮胎。

侧脸在夕阳下格外眼熟。

“苏...老板?“她迟疑地走近。

对方闻声抬头,额角还沾着泥点,眼睛却一下亮了:“是那天来店里的小姐?真巧,居然在这里遇见了。“

他晃了晃手机,“车陷沟里了,这地方移动没信号。“

周晓倩看着他狼狈的样子,突然想起昨天视频里从容接受采访的样子。

两种形象重叠的荒诞感,让她忍不住笑出声:“我家就在前面,要不先过去喝杯茶?我帮您叫村里修车的。“

“那就打扰了。“苏浩泽笑了笑,转身从车里拿出个纸盒,“正好带给你们尝尝新做的山药糕。“

暮色把两人的影子拉长投在田埂上。

“苏老板,您……怎么到这儿来了?”她一边引着苏浩泽往家走,一边忍不住问道。

苏浩泽拍了拍手上的灰:“说来话长。之前不是和村里签了山药的供货合同吗?这次过来,一是看看第二批山药的采收情况,二是跟三叔公说说村里准备试种百合的事情。”

“原来是你!”周晓倩眼睛微微睁大,语气里带着恍然大悟的惊喜,“我妈在电话里兴奋地说有个‘城里回来的年轻老板’帮村里解决了山药销路,还说要种百合——原来那个‘有本事的年轻人’就是苏老板您啊!”

她说着,下意识地提了提手里那个印着“膳时记”logo的精致纸袋——里面是她提前折回店里去买的寿怡糕跟儿童膳食能量糕,本想带回家给父母跟小孩子尝尝鲜。

苏浩泽被她直率的反应逗笑了,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子:“阿姨过奖了。不是什么大老板,就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村里的山药品质确实好,不该被埋没。”

他的目光扫过周晓倩略显疲惫但此刻焕发着光彩的脸,落在她手中那个眼熟的纸袋上,笑意加深了些,带着一丝好奇:“周小姐这是……刚从我店里出来?还买了这么多点心?”

周晓倩顺着他的目光看向自己手里的纸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嗯,想着带点回去给爸妈尝尝。尤其是这个寿怡糕,对年纪大的人睡眠好。”

她特意指了指纸袋,“我问过朋友这个味道清甜不腻,我爸妈应该会喜欢。说起来,还得谢谢苏老板,才能让我们尝到好吃又营养的东西。”

她这番话说的真诚,苏浩泽听了,眼神温和,语气也带上了几分遇到知音的欣然:“周小姐有心了。你能喜欢,并且愿意带回家乡给父母品尝,这对我来说,就是最高的认可了。”

他顿了顿,看着远处绿油油的田地,感慨道,“好的食材,遇到懂得欣赏的人,再经过用心的制作,就能产生奇妙的连接。从这片土地,到店里的厨房,再到像你这样懂得其价值的客人手中,甚至最终又回到它诞生的地方……这是一个很温暖、很完整的循环,不是吗?”

他这番话,说得平实却充满力量,没有半点炫耀的意思,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周晓倩的心湖,漾开圈圈涟漪。

“是一个很温暖、很完整的循环。”她轻声重复道,握紧了手中的纸袋。

“所以,周小姐这是休假回老家视察工作?”苏浩泽说着,侧头看她,语气带着几分熟稔的打趣。

周晓倩被他问得有些不好意思,含糊道:“就是……回来看看。”

两人说着,已走到了周晓倩家院门口。

传统的农家小院收拾得干净利落,墙角堆着些农具,几盆常见的花草开得正好。

周母闻声从厨房出来,腰间还系着围裙,看到女儿身边跟着个气质不凡的陌生男人,明显愣了一下。

“妈,我回来了。这位是苏老板,‘膳时记’的,就是帮咱们村卖山药的老板。他车在村口陷住了,过来打个电话叫拖车。”周晓倩连忙介绍。

周母一听,脸上立刻堆满了热情又感激的笑容:“哎哟!是苏老板!快请进快请进!一直听晓倩她爸和阿公夸您,说您是我们村的大贵人!车的事别急,我让她爸去喊村头的李师傅,他专修农机,准能给弄出来!”

苏浩泽被周母的热情弄得有些不好意思,忙摆手道:“阿姨您太客气了,叫我浩泽就行。什么贵人不贵人的,是咱们村的山药品质好。”

周母一边招呼苏浩泽进屋喝茶,一边麻利地吩咐周晓倩去倒水,自己则转身就去屋里打电话。

周晓倩看着母亲风风火火的背影,心里有些暖,又有些好笑。

她给苏浩泽倒了杯自家炒的野山茶,茶汤清亮,香气扑鼻。

苏浩泽接过,道了谢,目光落在客厅桌上那本《中国农耕文明》上,眉梢微挑。

周晓倩注意到他的视线,解释道:“昨天去博物馆看了个展,顺便买的。”

苏浩泽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赞了句“好茶”,然后看似随意地问道:“看来周小姐对农耕文化很有兴趣?”

“算是吧,”周晓倩在他对面的木凳上坐下,“以前没太大感觉,在外面待久了,反而觉得这些祖辈传下来的东西,有种……让人心安的力量。”

周晓倩点点头,表示赞同:“是啊,食物也好,文化也好,其根本都连接着土地。我做‘膳时记’,也是想在现代的节奏里,尽量保留住这种‘土地的味道’。”

这时,周母打完电话回来,脸上带着笑:“苏老板,放心吧,李师傅马上带人过去。正好,饭快好了,您要是不嫌弃,一定在家里吃顿便饭!晓倩她爸去河塘收网了,说是看能不能弄条鲜鱼加个菜,一会儿就回!”

苏浩泽本想推辞,但看到周母真诚的目光,又瞥见周晓倩微微点头,便从善如流地笑道:“那今天就打扰阿姨了。正好,我带了些店里新做的山药糕,给大家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