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科幻小说 > 开局乘着热气球逃亡 > 第262章 有序推进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六十二章 有序推进中

星耀之渊的宁静之下,暗流涌动。霍哲站在控制中心的主控台前,目光扫过全息星图上那些被标记出的微弱异常信号。这些如同宇宙背景噪音中细微涟漪的存在,是“洞察”系统初步成型后捕捉到的第一批非自然痕迹,它们既可能是“虚空撕裂者”活动的前兆,也可能只是这片古老星域尚未被理解的寻常脉动。

“统子,对标记为qVFN-7b、ScGLA-3d的异常信号进行深度频谱分析,比对信息库中所有已知文明的能量签名模式。”霍哲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锐利。

【指令确认。深度分析启动…比对数据库:艾塔尼安共同体、天际行者遗迹、守墓人泽塔提供样本、部分“虚空撕裂者”攻击艇残骸能量特征…】

【分析中…预计耗时:00:12:47】

等待的时间里,霍哲调出了“星芒”原型机的实时数据流。代表引力场强度的数值曲线平稳地维持在一个低功率水平,如同沉睡巨兽均匀的呼吸。ζ-3的团队正在小心翼翼地尝试将输出功率提升0.5个百分点,每一个微小的调整都伴随着海量的模拟计算和实时的应力监控。这是一场与极端物理条件的共舞,容不得丝毫差错。

【深度分析完成】

【qVFN-7b信号:特征与“虚空撕裂者”引擎残留辐射相似度37%,与已知自然现象匹配度18%,剩余45%为未知模式】

【ScGLA-3d信号:疑似质量源微动,规模评估为小型舰船或大型探测器级别,轨迹飘忽,难以追踪】

【综合评估:存在非自然活动迹象(概率72%),威胁等级:低(当前)】

“不足以采取行动,但足以提高警惕。”林夜在一旁低声道,“他们像幽灵一样,只是在边缘窥探。”

“窥探本身就是在收集情报,为下一次行动做准备。”霍哲关闭分析报告,“通知王猛,第三、第四巡逻舰队巡逻范围向外延伸0.5光分,保持最高警戒等级,启用最新升级的被动扫描模式,不要主动暴露位置。”

“明白。”

霍哲的目光再次投向星图,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面。被动防御和反应式侦查永远会慢敌人一步。要想真正掌握主动权,必须能预判敌人的动向,甚至影响他们的决策。

“θ-9,‘星之子’的状态如何?与网络的共鸣是否稳定?”

θ-9的全息影像立刻回应:“状态稳定,深度休眠中。共鸣强度维持在基准水平,辅助滤波效果良好,未发现排斥或不适迹象。”

“如果…”霍哲沉吟片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我们通过星尘网络,向‘星之子’传递经过筛选的、带有轻微威胁暗示的能量模式——并非真实的攻击,而是一种模拟的‘预感’——它是否会产生更强烈的反应?这种反应能否通过网络反馈,为我们提供一种更超前、更直觉式的预警?”

θ-9的光眼微微闪烁,似乎在快速计算着可能性:“理论上有一定可行性。‘星之子’作为能量生命体,对潜在危险的感知可能远超我们的仪器。但这存在风险,指挥官。一是可能干扰其休眠恢复;二是如果模拟不当,可能传递错误信息,导致误判;第三,我们无法精确解读其反馈的所有含义,可能产生误导。”

“谨慎尝试。”霍哲做出决断,“设计最低强度的模拟信号,时间控制在毫秒级,全程严密监控‘星之子’的一切生理参数和能量波动。任何负面迹象,立即终止。我们需要开拓一切可能的预警途径。”

“了解。立刻组织团队制定详细方案,报您审批后执行。”

就在这时,一条来自科研前哨站的加密信息传入霍哲的私人频道。发信人是刘薇。

“老霍,打扰了。我们在培育新型‘光苔’时,发现它对特定方向的深空能量波动异常敏感。当‘洞察’网络标记的某些异常信号出现时,这些小家伙会集体变得黯淡或是发出异常频率的荧光。它们…好像活的深空能量传感器,而且反应似乎比我们的仪器还快一点点。数据包发你了,觉得可能有点用,你看看。”

霍哲心中一动,立刻打开了数据包。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光谱数据和视频记录。快速浏览后,他发现了令人惊讶的相关性:几种特定光苔的亮度波动,与之前“洞察”网络捕捉到但无法确认的几处微弱异常信号,存在高度的时间同步性!

“统子,将刘薇提供的‘光苔感应数据’与qVFN\/ScGLA历史数据库进行跨时间维度关联性分析,寻找未被识别的隐藏模式及置信度。”

【关联分析中…发现3处新的微弱信号源,此前因信噪比过低被过滤。模式匹配:与“虚空撕裂者”技术特征部分吻合(置信度51%)。回溯分析显示,光苔的荧光强度衰减\/频率偏移现象,平均比qVFN传感器捕捉到对应能量波动早0.7至1.3秒。】

“超前感应?” 霍哲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关键细节。这短暂的提前量在高速太空战中可能意味着宝贵的预警时间。

“林夜,立刻启动‘光苔感应’可行性验证项目‘绿弦计划’。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照实验。 在刘薇的实验室和生态舱段其他几个不同位置,建立受控环境培养舱,培育同一批次的敏感光苔。

第二步:模拟刺激。 使用经过校准的能量发射器,在隔离屏蔽环境下,向一组实验光苔施加已知的、强度渐变的、模拟‘虚空撕裂者’特征的微弱能量脉冲。另一组作为对照,只接受自然背景辐射。

第三步:数据采集。 高频摄像机记录光苔的亮度、颜色频谱、反应延迟和恢复时间。同步记录所有环境参数。

第四步:双盲测试。 在不告知刘薇团队具体脉冲类型和发射时间的情况下,由ζ-3的团队随机施加不同类型的能量刺激(包括目标信号、自然噪音、以及其他文明的能量特征),测试光苔反应的特异性。

第五步:实地部署。 如果前四步证明有效且可靠,将筛选出的高敏感性光苔样本,移植到生态舱段外围几个战略位置的观测舱外壁或特制的微型卫星平台上,与‘洞察’网络节点并置,进行实战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测试。

通知刘薇,她的发现极具价值。‘绿弦计划’由她主要牵头,ζ-3的团队提供技术支持,θ-9协助分析能量模式。我要尽快看到初步验证报告。我们需要确定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可重复、可量化、具有实战价值的预警手段。”

“生物信号预警…”林夜感到有些新奇,“这听起来像是回到了原始时代,但…或许在应对某些极端隐匿科技时,最原始的生命感知反而能出其不意。”

“科技与本能,并不矛盾。”霍哲看向星图,“我们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武器。无论是超导线圈还是发光苔藓,只要能可靠地守护家园,都值得尝试。‘绿弦计划’的目标就是验证这种‘原始’感知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部署完各项指令,霍哲感到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逐渐清晰的思路。对抗“虚空撕裂者”这样的敌人,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技术路径。必须多管齐下,将最前沿的科技与这片星域特有的资源和现象相结合,构建一张立体、多维、难以被穿透的感知与防御网络。

“星芒”是最终的战略之盾,“洞察”是锐利之眼,而“星之子”的共鸣、光苔的感应(待验证)、乃至更多尚未发现的本土奥秘,则可能成为意想不到的预警弦丝。

他再次调出那幅不断更新的“综合安全态势图”。上面的黄色光点依旧闪烁,代表着未知与不确定性。但霍哲此刻的心中,却比以往更加镇定。

敌人或许在暗处窥伺,或许在酝酿更大的风暴。但他手中的牌,也在不断增加。从被动发现到主动预警,从单一技术到多元感知,生态舱段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学习和成长。

“深空的低语,终将被我们解读。”霍哲轻声自语,目光仿佛穿透了控制室的穹顶,望向那片孕育着无限可能也与无尽危险的星海,“而在那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未雨绸缪,用最严谨的方法验证每一个可能性,磨利每一把能保护自己的刀。”

星耀之渊的夜晚(基于生态舱段的人工昼夜循环)再次降临,但控制中心依旧灯火通明。在这里,守护家园的战斗,从未有一刻停歇。而霍哲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很快就要到来。他必须确保,当那一刻来临,生态舱段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无论是高科技的巨盾,还是经过严格验证的、看似原始的生态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