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重生八零:辣媳逆袭成首富 > 第115章 智能工厂:引入机器人生产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5章 智能工厂:引入机器人生产线

盛夏的阳光透过智能工厂的玻璃穹顶,在地面投下规整的光斑。沈星晚站在生产线控制台前,指尖在触控屏上滑动,看着屏幕里机械臂精准地抓取面料、缝制针脚,眼眶却微微发热。她穿着件浅灰色的速干工装衬衫,是用自家研发的第三代可降解面料制成,领口别着枚银色的机器人造型胸针——胸针由钛合金打造,关节处能灵活转动,是德国设备厂商赠送的纪念款,此刻冰凉的金属贴着肌肤,却压不住心里翻涌的情绪。

“星晚姐,第12号机械臂又出故障了!”技术总监陈博士满头大汗地跑过来,他穿着件印着代码的蓝色工装,眼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推,手里的平板屏幕上闪烁着红色警报,“刚才缝制‘暖福’棉袄的袖口时,针脚密度突然从每厘米12针降到8针,已经有三件成品不合格了!”

沈星晚的心猛地一沉。这座投入数亿建成的国内首座服装智能工厂,是她耗时两年的心血——从德国引进的120台工业机器人,能完成裁剪、缝制、熨烫等全流程作业,原本计划让机器人承担70%的重复劳动,解放工人去做更具创造性的工艺工作,可试生产才第三天,就接连出现故障。

“怎么回事?之前调试不是好好的吗?”沈星晚快步走向12号生产线,远远就看到机械臂停在半空,抓手还夹着半块未缝制的再生棉面料,旁边的质检台上,三件棉袄的袖口针脚歪歪扭扭,和手工缝制的精致形成鲜明对比。

“初步判断是传感器出了问题,没办法精准识别面料厚度。”陈博士蹲在机械臂旁,打开检修面板,“咱们的再生棉面料比普通面料厚0.3毫米,机器人的预设参数没跟上,导致针脚密度出错。而且……王师傅她们刚才来看过,说机器人缝的衣服‘没有温度’,还跟年轻技术员吵起来了。”

沈星晚转头看向车间角落,果然看到王师傅正红着眼眶和技术员争执。老人穿着件藏蓝色的斜襟布衫,手里攥着件手工缝制的棉袄,银丝般的头发被汗水黏在脸颊:“这缝的叫什么活儿?针脚没轻没重,连咱们纳鞋底的手艺都不如!花这么多钱买机器,还不如让我们绣娘们来做!”

年轻技术员小李也涨红了脸,他穿着件印着机器人图案的卫衣,手里拿着检测报告:“王师傅,机器人的精度是0.01毫米,比手工稳定多了!只是现在参数没调好,等调试完,效率能比手工快三倍!”

“快有什么用?做出来的衣服没人要!”王师傅把棉袄摔在桌上,声音带着哭腔,“咱们红星厂靠的就是一针一线的匠心,现在全交给机器,以后谁还记得怎么手工刺绣?怎么传承老手艺?”

车间里的气氛瞬间凝固,工人们都围了过来,有人支持王师傅,说“机器缝的衣服太死板”;也有人觉得该接受新技术,说“重复劳动又累又没技术含量,交给机器正好”。沈星晚看着眼前的争执,想起建厂前的承诺——“机器人取代的是重复劳动,留下的是创意空间”,心里渐渐有了主意。

“大家先冷静。”沈星晚走到两人中间,捡起桌上的手工棉袄和机器成品,“王师傅说得对,咱们的根是手工工艺,机器永远代替不了绣娘们的匠心;但小李也没错,像缝制袖口、钉纽扣这种重复活,机器人确实更高效、更稳定。”她举起两件衣服,“你们看,手工棉袄的盘扣是湘绣‘打籽绣’,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但袖口的直线缝制,机器人只要调好参数,就能比手工更均匀。咱们要做的不是让机器取代人,是让机器和人配合——机器做重复劳动,人做创意工艺,这样才是真正的智能工厂。”

王师傅愣住了,她拿起机器缝制的棉袄,指尖抚过针脚,沉默了许久才开口:“可……可这些机器要是抢了大家的饭碗怎么办?我手下的绣娘们,大多只会手工,要是机器能做的越来越多,她们以后靠什么吃饭?”

“这一点我早就考虑到了。”沈星晚拿出一份《技能升级计划》,“咱们会开设培训班,教大家操作机器人、维护设备,还会成立‘工艺研发组’,让有经验的绣娘们专门研究非遗刺绣与智能工艺的结合。比如王师傅您的苏绣,以后可以设计成模块,让机器人先完成基础缝制,您再手工绣制细节,这样既能保证效率,又能保留手工的温度。”

一直站在角落的陆战锋这时走过来,他刚从物流区检查完机器人搬运系统,军绿色的夹克上沾着些许棉絮,却丝毫没影响他沉稳的气场。他走到沈星晚身边,粗糙的手掌轻轻覆在她冰凉的手背上,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衬衫传过来,像一股暖流注入她的心底:“我刚跟工人们聊过,有不少年轻人愿意学机器人操作,只是担心学不会。咱们可以请德国专家来培训,从基础的参数调试教起,保证每个人都能学会。”

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棉布包,里面是沈星晚创业时用的第一根缝衣针:“你还记得这个吗?当年你用它缝第一件棉袄时,手被扎得全是血,却还是坚持一针一线地缝。现在有了机器,不是忘了老手艺,是让老手艺能有更多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王师傅看着那根磨得发亮的缝衣针,眼眶红了,慢慢松开了攥紧的拳头:“行,我信你这丫头一次。要是机器真能帮大家减负,我就带着绣娘们学新技术,只是……手工刺绣的活,可不能丢。”

“绝对不会丢。”沈星晚握住王师傅的手,掌心的老茧和丝线的触感交织在一起,满是岁月的温度,“咱们会在智能工厂里建‘手工工艺区’,专门用来做苏绣、湘绣这些非遗工艺,让机器和手工各展所长。”

接下来的半个月,沈星晚和陆战锋几乎泡在工厂里。沈星晚陪着陈博士调试机器人参数,从面料厚度、针脚密度到缝制速度,一点点优化;陆战锋则带着工人学习设备操作,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校准传感器、处理简单故障。有次为了调试机械臂的面料识别功能,沈星晚连续熬了两个通宵,趴在控制台前睡着了,陆战锋悄悄把自己的军绿色夹克披在她身上,又端来热姜汤,看着她疲惫的睡颜,眼底满是心疼。

“你啊,总是这么拼命。”陆战锋坐在她身边,轻轻帮她理了理额前的碎发,指尖划过她眼下的青黑,“机器调试有陈博士他们,你不用事事亲力亲为,累坏了身体怎么办?”

沈星晚迷迷糊糊醒来,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熟悉的皂角香,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我只是想快点让工厂正常运转,让大家看到智能工厂不是抢饭碗的,是帮大家的。”她顿了顿,抬头看着他,眼里闪着泪光,“战锋,你说咱们是不是太冒进了?要是智能工厂最后失败了,不仅钱打了水漂,还让大家失望……”

“不会失败的。”陆战锋低头在她额头印下一个轻柔的吻,动作温柔得像对待易碎的绣品,“你看,这半个月来,机器的故障率从15%降到了2%,工人们也渐渐学会了操作设备,这就是进步。就算遇到困难,我也会陪着你一起解决,就像以前一样。”

智能工厂正式投产那天,车间里热闹非凡。120台机器人同时运转,机械臂精准地裁剪面料,传送带将半成品运送到手工工艺区,绣娘们坐在那里,专注地给棉袄绣制盘扣、给礼服绣制非遗纹样。参观通道的玻璃上,贴着沈星晚亲自拟定的标语:“机器取代的是重复劳动,留下的是创意空间”,黑色的字体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王师傅带着绣娘们,给机器人缝制的棉袄手工绣上“暖福”logo,看着一件件精致的成品从生产线运出,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没想到这机器还真靠谱,以后咱们再也不用天天熬夜缝棉袄了,可以专心绣咱们的苏绣了!”

小李也兴奋地跑过来,拿着一件机器人缝制的西装:“王师傅您看,这西装的走线多直,比手工快多了!以后咱们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设计上,做更漂亮的衣服!”

沈星晚站在控制台前,看着眼前机器与手工和谐共处的场景,心里满是踏实的幸福。陆战锋走到她身边,紧紧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温暖而有力:“你看,咱们做到了。这智能工厂,不仅是生产线的升级,更是咱们红星厂发展的新起点。”

“是啊。”沈星晚靠在他怀里,看着远处工人们和机器人配合工作的画面,眼里满是憧憬,“以后咱们还要建更多智能工厂,让机器做重复的,让人做创意的,让中国的服装工艺既能保持匠心,又能跟上时代。”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智能工厂的玻璃穹顶,将整个车间染成温暖的金色。沈星晚和陆战锋并肩走在参观通道里,看着绣娘们在手工工艺区欢笑忙碌,看着机器人在生产线精准作业,心里满是感慨。她知道,引入机器人生产线不是终点,是红星厂“匠心+科技”发展的新开始。未来,她会带着这份对传统的坚守、对科技的拥抱,继续推动企业进步,让中国服装品牌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身边的陆战锋,会一直陪着她,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见证每一个属于红星厂的辉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