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3章 用悄悄话传递“我们要爱祖国”“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用悄悄话传递“我们要爱祖国”“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十一月的柳岸里,寒意渐生,“声绎匠心”工作室却暖意融融——“烽火之声”专栏的筹备正式启动,六人分成两组,一组负责走访老兵、收集故事,另一组负责整理音频、设计专栏形式,连之前合作过的录音师、设计师都主动加入,想为这份“声音传承”出份力。

陆则和倾喃带着录音设备,先去了城郊的老兵休养院。第一位走访的是92岁的张爷爷,他曾是抗战时期的通信兵,靠徒步穿越封锁线传递情报。张爷爷坐在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一块褪色的帆布包,缓缓说起当年的故事:“有次揣着情报走了三天三夜,鞋磨破了,脚渗着血,就怕情报送晚了,前线的战友要多流血。”说到动情处,老人的声音发颤,“现在日子好了,但不能忘了,这是无数人用命换的。”

倾喃握着录音笔,眼眶泛红,偶尔轻声提问:“爷爷,您当时传递情报时,最担心的是什么?”张爷爷看着她,认真地说:“担心自己死了,情报没人送,所以每次出发前,都把情报缝在衣服夹层里,想着就算我没了,衣服还在,情报就能找到。”陆则把这些细节都录下来,后期整理时,特意保留了老人说话时的停顿和哽咽——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才是最动人的真实。

沈亦舟和凰慕则负责整理社区里的“平民故事”。在老街的一间杂货铺里,店主李奶奶拿出母亲留下的一本旧日记,里面记录了抗战时期她母亲在村里组织妇女做布鞋、送物资的经历。“我母亲说,男人在前线打仗,女人就要守好后方,哪怕只是做一双布鞋,也是在帮着打胜仗。”李奶奶翻着日记,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上面记着‘今天做了十双布鞋,要尽快送到前线’,字都写得歪歪扭扭,却是她最骄傲的事。”

凰慕把日记里的内容逐字念出来,沈亦舟则用录音设备记录,还特意录下了翻页的“沙沙”声、李奶奶说话时的咳嗽声:“这些声音能让听众更有代入感,好像真的在听李奶奶讲家里的故事。”整理完后,凰慕还根据日记内容,画了一幅“妇女做布鞋”的简笔画,打算作为专栏的配图——声音配画面,让故事更鲜活。

温叙言和樊赟则聚焦“档案里的记忆”,泡在市档案馆里,翻阅抗战时期的平民档案。在一份泛黄的“物资捐赠清单”里,他们发现了这样一段话:“王家庄村民捐赠粮食五十斤、布料十匹,愿以微薄之力,助国军抗日,盼早日收复河山。”清单末尾,密密麻麻签着村民的名字,有些只是简单的“王二”“李三”,却透着最朴素的家国心。

樊赟把这段话念出来,温叙言用录音设备记录,还特意找档案馆工作人员,录下了档案封存时的“盖章声”:“这个声音能让听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好像我们在和当年的村民对话。”两人还根据档案内容,整理出“平民捐赠时间线”,标注出不同时间、不同村庄的捐赠情况,想让听众知道,当年的家国坚守,是无数普通人共同的选择。

十二月初,“烽火之声”专栏在各大音频平台上线,首期节目《通信兵张爷爷的三天三夜》一经发布,就收获了百万播放量。评论区里,满是感动的留言:“张爷爷说‘怕情报送晚了,战友多流血’时,我哭了,这就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录音里爷爷的哽咽声太真实了,比任何电视剧都让人破防。”还有家长留言:“把这段音频给孩子听了,孩子问‘张爷爷现在过得好吗’,这就是最好的爱国教育。”

随着专栏的热播,不少学校主动找上门,希望六人能带着“烽火之声”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抗战故事、上“声音里的家国课”。第一站是柳岸里的中心小学,六年级的教室里,孩子们坐得笔直,眼里满是期待。

陆则先播放了张爷爷的录音片段,当听到“鞋磨破了,脚渗着血”时,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有个小男孩小声问:“张爷爷当时疼吗?”倾喃蹲下来,温柔地说:“肯定疼,但他更担心情报送不到,因为情报能帮前线的战友打胜仗,保护更多人。”她还拿出提前准备的帆布包,和张爷爷的旧包很像,“你们看,当年张爷爷就是用这样的包揣情报,现在我们用它来装故事,把爷爷的精神传下去。”

沈亦舟和凰慕则带着孩子们做“声音游戏”——让孩子们模仿“传递情报”的场景,用悄悄话传递“我们要爱祖国”“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等句子。有个小女孩传递时,声音很轻却很认真,沈亦舟笑着问她:“为什么说得这么轻呀?”小女孩说:“怕被‘敌人’听到,要保护好‘情报’。”凰慕摸了摸她的头:“你做得很好,当年的通信兵叔叔阿姨,就是这样保护情报的。”

温叙言和樊赟则给孩子们看了那份“平民捐赠清单”的复印件,指着上面的名字说:“你们看,当年这些村民,有的连名字都写不全,却愿意把家里的粮食、布料捐出去,因为他们知道,要一起保护我们的家。”樊赟还让孩子们在纸上写下“我能为祖国做什么”,有孩子写“要好好学习”,有孩子写“要爱护国旗”,还有孩子写“要给老兵爷爷送祝福”——这些稚嫩的字迹,成了最动人的“新时代家国承诺”。

课后,孩子们围着六人,叽叽喳喳地提问:“下次还会来给我们讲故事吗?”“我能去看张爷爷吗?”陆则笑着点头:“我们会常来,还会带你们一起去走访老兵,让你们亲耳听爷爷们讲当年的故事。”孩子们欢呼起来,有个小男孩还把自己画的“通信兵张爷爷”送给陆则,画里的张爷爷背着帆布包,眼里闪着光。

元旦前夕,“烽火之声”专栏迎来了特别策划——“跨时空对话”,邀请老兵、学生、社区居民一起,在柳岸里的文化广场举办线下分享会,用声音搭建“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分享会当天,广场上挤满了人。张爷爷坐在主位,身边围着一群孩子,孩子们拿着自己写的“祝福卡”,念给张爷爷听:“张爷爷,祝您身体健康,谢谢您保护我们的家!”张爷爷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欣慰:“看到你们,我就放心了,祖国的未来在你们身上。”

陆则和倾喃播放了专栏里的经典片段——张爷爷的情报故事、李奶奶母亲的布鞋日记、平民捐赠清单的录音,当这些声音在广场上响起时,不少人红了眼眶。倾喃走上台,轻声说:“这些声音,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我们的初心。我们想把‘烽火之声’一直做下去,收集更多故事,传给更多人。”

沈亦舟和凰慕则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我们和出版社合作,要把‘烽火之声’的故事整理成书,还会附上音频二维码,让大家既能看书,又能听故事。”他们还展示了书的封面设计——封面上是一只握着录音笔的手,旁边放着张爷爷的旧帆布包、李奶奶母亲的旧日记,下方写着“用声音,记住那些守护家国的普通人”。

温叙言和樊赟则和市档案馆、抗战纪念馆达成合作,要把“烽火之声”的音频档案,正式纳入馆内收藏,让这些“活的历史”能永久保存。“以后大家去纪念馆参观,不仅能看到老物件,还能听到这些故事,”温叙言说,“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那些普通人的致敬。”

分享会的最后,所有人一起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张爷爷跟着节奏轻轻拍手,孩子们举着小红旗,声音清脆;社区居民们互相挽着胳膊,眼里满是骄傲。歌声里,陆则看着身边的倾喃,沈亦舟看着身边的凰慕,温叙言看着身边的樊赟——他们知道,这份“声音传承”,不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守护初心,让“家国”二字,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