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吹绿了柳岸里的竹林,也吹暖了清溪村、望谷村的田间地头。随着“烽火之声·春访特辑”的热播,两个偏远村落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文旅部门提议的“烽火之声体验点”建设,也正式提上了日程。六人分成两组,一头扎进村里,和村民们一起规划体验点的细节,要让“红色记忆”真正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金钥匙”。
陆则和倾喃负责清溪村的体验点建设。村里的老祠堂保存完好,两人决定把这里改造成“担架队员纪念馆”,展示赵爷爷的急救包、当年的担架实物,还有特辑里的录音片段。“咱们要让游客走进来,就能感受到当年的紧张与坚守,”陆则指着祠堂的正厅,“这里可以放一个模拟的‘伤员转运场景’,用声光电还原赵爷爷说的‘过冰河’片段,游客还能体验抬担架,感受当年的不易。”
倾喃则联系了程师傅,让他带着徒弟来村里教村民编竹编——不仅要编暖手筒,还要编“烽火记忆挂件”,上面刻着赵爷爷的经典台词,比如“要把伤员送回去”。“游客体验完抬担架,再亲手编一个挂件,既能带走纪念,也能把故事传出去,”倾喃拿着竹丝样品,给村民们演示编法,“编的时候慢一点,每根竹丝都要拉紧,就像当年赵爷爷守护伤员那样用心。”
村里的年轻人也主动加入,有学摄影的小伙子,负责给体验点拍宣传视频;有开网店的姑娘,打算把竹编挂件放到网上卖,还承诺每卖出一个,就捐一部分钱给村里的老人。赵爷爷坐在祠堂门口,看着忙碌的年轻人,笑着对陆则说:“没想到我这老头子的故事,还能帮村里做事,值了!”
沈亦舟和凰慕则在望谷村忙活,他们选中了刘奶奶家的老院子,要把这里打造成“妇女救国会体验院”。院子里的老梨树还在结果,两人决定保留这份“岁月痕迹”,在树下摆上当年的纺车、针线筐,让游客体验“缝棉衣、做军鞋”。
“咱们可以分几个体验区,”沈亦舟指着院子的不同角落,“这边是‘纺线区’,游客可以跟着村里的老人学纺线;那边是‘缝补区’,准备好布料和针线,教大家缝简单的补丁,就像刘奶奶当年那样;最里面的小屋,用来播放特辑里的录音,游客坐着听故事,还能喝到村里的梨汤。”
凰慕则设计了“声音互动墙”——在墙上贴满望谷村的老照片,每张照片旁边都有一个按钮,按下就能听到对应的故事,比如“刘奶奶缝棉衣”“货郎送情报”。她还找村里的孩子们,录了一段“童声讲历史”,游客扫码就能听:“孩子们的声音很干净,能让故事更有感染力,也能让他们从小就记住村里的历史。”
刘奶奶每天都来院子里帮忙,教游客穿针引线,偶尔还会讲几句当年的事:“当年缝棉衣,针脚要密,不然不暖和,现在你们体验,不用那么严格,但要记住,每一针都藏着心意。”有游客缝完一块小布,送给刘奶奶,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小心翼翼地收进针线筐:“这是最好的礼物。”
温叙言和樊赟则负责两个村的“故事串联”,他们整理了走访时收集的资料,制作了“烽火记忆路线图”,把清溪村的“担架转运”、望谷村的“针线家国”串联起来,还设计了“打卡任务”——游客在每个体验点完成任务,比如编一个竹编挂件、缝一块小布,就能获得一枚纪念章,集齐两枚就能兑换一份“烽火礼包”,里面有特辑的音频cd、村里的土特产。
“咱们不仅要让游客来,还要让他们留下来,”温叙言看着路线图,“可以和村里的民宿合作,推出‘红色体验套餐’,游客住民宿、听故事、做手工,既能感受乡村生活,也能了解历史,这样才能真正帮村里带动经济。”樊赟补充道:“还可以在村里办‘故事分享会’,邀请老兵、村民来讲故事,让游客和村民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
四月初,清溪村、望谷村的“烽火之声体验点”正式对外开放。开业当天,两个村都挤满了游客,有带着孩子来的家长,有专门来听故事的老人,还有来打卡的年轻人,村里的小路上满是欢声笑语。
在清溪村的“担架队员纪念馆”里,游客们排着队体验抬担架。有个小男孩跟着爸爸一起抬,累得满头大汗,却不肯放下:“赵爷爷当年抬着伤员走了那么远,我也要坚持住。”赵爷爷坐在旁边,给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倾喃则在一旁教大家编竹编挂件,陆则拿着录音设备,记录下这些温暖的瞬间,打算做成“体验点特辑”,放进“烽火之声”专栏。
望谷村的“妇女救国会体验院”里,游客们围着刘奶奶学缝棉衣。有个年轻姑娘缝得不太好,刘奶奶耐心地教她:“线要拉紧,针脚要齐,就像做人一样,要踏实。”凰慕则带着游客们打卡“声音互动墙”,孩子们围着按钮,按一下听一个故事,笑得格外开心。沈亦舟在院子里架起了直播设备,给网友们直播体验点的热闹场景,不少网友留言:“太想去了!下次一定要带家人去体验。”
体验点开放一个月后,两个村的变化肉眼可见——民宿的订单排到了两个月后,村里的土特产卖得越来越好,年轻人也愿意回村发展了。清溪村的小伙子小李,之前在城里打工,现在回村开了一家“烽火记忆小店”,卖竹编挂件、特辑cd,生意很红火:“以前总觉得村里没发展,现在才知道,咱们村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财富。”
望谷村的姑娘小周,把村里的梨做成了“梨汤礼盒”,包装上印着刘奶奶的故事,还附了一张“声音明信片”,扫码就能听刘奶奶讲当年的事。“现在礼盒卖得特别好,很多游客都是冲着故事来的,”小周笑着说,“我打算再开发几款产品,把村里的故事都融进去。”
五月的柳岸里,绿意盎然。六人再次来到清溪村、望谷村,看到村里的变化,心里满是欣慰。赵爷爷拉着陆则的手,指着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你看,这广场都是用体验点赚的钱修的,以后村里的老人有地方散步,孩子们有地方玩了。”刘奶奶则给凰慕递来一碗梨汤:“这是用今年新摘的梨做的,你尝尝,比去年的还甜。”
陆则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说:“咱们一开始只是想收集故事,没想到能帮村里做这么多事。其实不是我们帮了村里,是村里的故事,帮我们找到了‘传承’的真正意义——不仅要记住历史,还要让历史活起来,让它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倾喃点头,看着远处玩耍的孩子:“以后咱们还要把体验点做得更好,收集更多村里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偏远的小山村,藏着最动人的家国记忆,也藏着最鲜活的乡村未来。”
“轻折柳”的故事,还在继续——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红色记忆的传承里,在六人和村民们携手同行的岁月中。未来,还有更多关于温暖、关于希望、关于坚守的美好,等着他们用声音记录,用真心守护,让烽火岁月里的精神,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结出更丰硕的果实,让每一个平凡的角落,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