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雾里余温 > 第278章 画谱里的光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芥子园画谱》的纸页在风里掀动时,思砚正用镇纸压住边角。泛黄的纸面上,梅兰竹菊的勾勒已经被前人的指温磨得发亮,某页的竹枝旁有行小字:“戊戌年冬,雪夜临此,腕力不足,憾。”墨迹淡得像要化在纸里,却透着股执拗的劲。

“这是三十年前的字迹了,”来老先生捻着那页纸,指尖拂过小字,“是我年轻时写的,总觉得腕力不够,画不出竹的挺。”他把画谱往思砚面前推了推,“你看这竹节,我当年总画得太匀,像串珠子,后来才懂,得有长有短,才像被风催过的真竹。”

思砚盯着那行小字,突然觉得纸页间藏着个年轻的老先生,正对着竹枝发愁,像现在的自己对着梅枝发呆。他拿起笔,在废纸上仿着那行字写,笔锋抖得厉害,远不如原迹沉稳,却也透着点相似的急。

苏晚端来新沏的菊花茶,白瓷杯里的花瓣慢慢舒展,像画谱里的墨菊活了过来。“来老先生说,画谱得常翻,”她把茶杯放在镇纸旁,“纸页磨得越旧,越能看出前人的笔意,像老布越洗越软,越贴身子。”她瞥见思砚仿的小字,笑着说:“有几分像了,就是太急,慢点写,笔锋才稳。”

林砚扛着捆晾干的竹篾进来,要给画谱做个布套。“这纸太脆,”他用尺子量着画谱的长宽,“得套个布套才经翻,去年你那本《药草图》不就是没套,边角都磨破了?”他剪布时的“咔嚓”声,和思砚翻页的“沙沙”声混在一起,像首安静的调子。

外婆坐在凉棚下,用旧布拼画谱的布套,青灰色的布块上还留着补丁,是思砚去年穿破的棉袄拆的。“旧布软和,”她把布块缝在一起,“裹着画谱不硌纸,跟用旧棉絮垫枕头不硌头一个理。”思砚看着布套上熟悉的补丁,突然想在画谱的空白处画个小枕头,像把外婆的暖也缝进去。

午后,来老先生让思砚对比自己的竹画和画谱里的,找出三处不同。思砚盯着画看了半晌,才指着竹节:“我的节太圆,画谱的节带点扁,像被人捏过。”老先生点头:“这是其一,再看竹叶,你的叶尖太尖,像针,画谱的叶尖带点钝,是被雨打圆的。”

思砚越看越心惊,原来自己画的竹总带着股生涩的硬,不如画谱的竹透着岁月的柔。他调了点淡墨,在竹节处加了点扁,叶尖处添了点钝,果然顺眼多了。林砚在旁边给布套缝边,“你看这针脚,”他指着外婆缝的线,“时密时疏,却不跑偏,跟画竹一样,得有松有紧才活。”

苏晚端来刚做的菊花糕,米白的糕上撒了把干菊,香得清苦。“配着菊花茶吃,”她往思砚手里塞了块,“来老先生说这叫‘以菊养画’,看菊画菊,吃菊懂菊。”思砚咬了口糕,突然觉得画谱里的墨菊仿佛也带着点甜,像把纸页的香都融进了糕里。

傍晚收工时,画谱的布套已经缝好了,青灰的布上,外婆特意绣了片竹叶,针脚歪歪扭扭的,却比画谱里的更鲜活。思砚把画谱裹进布套,手指摸着熟悉的补丁,像握着团暖。来老先生拿起思砚改后的竹画,点头道:“有进步,知道学不是抄,是悟,像布套不是裹死,是护着活气。”

夕阳的光落在布套上,青灰的布泛着暖,像撒了把碎金。思砚捧着菊花茶坐在凉棚下,看画谱在布套里安静躺着,纸页间仿佛还响着前人的翻页声。他想起画谱里的字、布套上的补丁、改后的竹,突然觉得这画谱里的光阴,不仅是纸,更是日子——有前人的痕,有后人的悟,有旧物的暖,还有藏在笔墨里的传,都像这布套,把一代又一代的笔意裹在一起,慢慢磨,慢慢悟,让每个笨拙的瞬间,都踩着前人的脚印,往前挪,往前长。

夜风带着菊香吹进画室,布套里的画谱轻轻晃,像在跟星星说话。思砚知道,等画谱的纸页磨得更旧,会有新的字迹添上去;等布套磨破了,会有新的旧布补上;而这画谱里的光阴,会像外婆缝的线,在岁月里慢慢牵,把过去的笔、现在的悟、将来的画,都连在一起,让墨痕里藏着光阴,光阴里藏着暖,像这菊花茶,越泡越淡,却越品越有滋味。